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92331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议论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 题。 (12 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 ”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了,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 ”“你怎么知道的?” “家里有汽车族杂志,没事闲看来的。 ”这便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2、。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浮躁、虚荣等等。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的。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 ,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了。熟读唐诗 300 首,不会写诗也会“偷” 。背得美文 200 篇,不会作文也会“搬” 。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

3、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作文虽不能全篇积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了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 1.2 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

4、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作者:梁衡本文有改动)1.文章开篇讲了一个生活中真实的事例,用意何在?(2 分)2.第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试作简要分析。 (3 分)3.本文第段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2 分)4.结尾画线句中的“那一半的生命”指什么?(2 分)25.本文作者认为“阅读可以丰富自我” ,谈谈你读了高尔基童年之后,有何收获。 (3分)一、1.(2 分)用一个孩子运用阅读所获知识,解决生活中大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强调了阅读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引起读者对所论述问题的重视。2.(3 分)拿吃饭和读书进行类

5、比,人不吃饭肉体会死亡;不读书精神会死亡。从而论证读书对人而言,与吃饭同等重要。3.(2 分) (1)阅读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写作水平。(2)阅读是一个行业入门的必然途径。4.(2 分)精神生命(或精神生活)5.(3 分)示例:(1)阿廖沙童年的不幸遭遇,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辛苦读书实在算不上什么苦差事;(2)艰难困苦的生活可以磨砺人的意志,让人变得坚强;(3)在黑暗中也有光明存在,我们要学习主人公能够正视苦难,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8 分)“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

6、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 ,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 ,方可“见得亲切” ,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

7、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 ,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 ,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

8、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 “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3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 ,很有启示

9、意义。阅读,要“入” ,也要“出” 。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 ;“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 ,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2.下面这句话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3 分)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 “用得透脱”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2 分)二、1.(3 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引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

10、诀”的观点。2.(3 分)放在第段。孟子的这句话指出了读书要善于分析、大胆质疑,与第段“阅读中的出 ,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观点一致。3.(2 分)不能完全相信从书本中得来的理论,要用客观事实加以检验。一旦发现书本理论与客观现实不符,要大胆摒弃。要在质疑、批判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正确理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 题。 (16 分)最美的姿态张 鸣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

11、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

12、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4外地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

13、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 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选文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文章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分)3.文章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3 分)4.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 分)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3 分)三、1.(3 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2.(4 分)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 ,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

14、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3.(3 分)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4.(3 分)示例: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5.(3 分)示例:读书让我领略智者的思想,让我们的思想也变得广阔起来,做一个有内涵、胸怀宽广的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9 分)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自吕氏春秋诚廉 ,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

15、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 ”。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5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

16、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 ,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

17、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和。 (2 分)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 ,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4 分)四、1.(2 分)名节操守理想志向2.(3 分)丙3.(4 分)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

18、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突破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苏武牧羊中的苏武,苏武出使匈奴,遇到匈奴内乱,被扣留。期间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派他去北海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回汉朝。苏武的经历表明,任何困难都

19、无法改变苏武忠于汉朝的决心, “石”可破,但是理想、志向、名节不可改变、不能动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6 分)匠心之道“守破离”刘根生一部战争与和平 ,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 ,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 , “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6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

20、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 ,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 ,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 ;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 ,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A。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

21、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 ,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B。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 ,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 , “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

22、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离,C。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 ,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 “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 ,激励“异想天开” ,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23、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 A、B、C 处。 (填序号) (2 分)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A.B.C.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 分)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 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2 分)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

24、己复礼的意志。五、1.(2 分)A.B.C.2.(2 分)总说何谓“守破离”分别论述“守” “破” “离”3.(2 分)放入第段合适。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7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10 分)人生三病张培锋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又意蕴深刻。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

25、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 “蔽之” “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下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

26、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

27、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 。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较之古人,以上“三病” ,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

28、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 ,才是人生之大事啊!(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段引出论题,段分析说理,结

29、尾提出要提升人生8的境界,活出精彩。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 、 “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 (4 分)六、

30、1.(3 分)D【解析】D 项第段并没有引出论题,而是概括出中心论点,表述有误。2.(3 分)B【解析】B 项列举曾国藩的“三畏” ,是指敬畏之意。因畏惧而约束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言行品质更佳,而文中“畏心”是指“讳疾忌医,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 。表述与原文中的定义不符。故选 B 项。3.(4 分)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不断求知,努力提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 题。 (20 分)节制是心灵的闸韩 青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

31、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节制,心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

32、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 【A】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 【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有删改)9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3、?(3 分)2.文中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 分)3.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 【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 (5 分)【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要“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6 分)七、1.(3 分)节制是心灵的闸。2.(6 分)举例论证

34、,通过列举李醯草菅人命,不思进取;虞国君主贪图享乐,终至亡国的事例。生动真实地证明了不懂节制的危害,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5 分)放在【A】处合适。这则材料是一个论据,论证了人学会节制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与【A】处表达的观点相符。而【B】处的主要观点是怎样才能做到有节制,材料与此不符,所以放在【A】处更合适。4.(6 分) (1)有了节制的闸,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没有节制的闸,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八、阅读下面的文字,

35、回答 15 题。 (15 分)心定而后方能静“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 “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 “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

36、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有这样一则故事,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 ,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 ,一个僧人说是“幡动” ,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那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做到心静?我认为,心定而后方能静!什么是心定?郑板桥的竹石做了形象地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就是说,心定就是有定力,只要有定力。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人称“石佛”的

37、围棋高手李10昌镐,每逢盛大赛事,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比如,有一些大学生习惯性旷课,常态性挂科,整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意愿,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室友把自己带坏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不妨多学学毛泽东。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戏院剧场也是他常去的读书场

38、所,他做到了心定,神静!今天我们强调保持定力,静下心来,不是要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点开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也没留下。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进入了手机“每隔三秒就有一条新的未读信息”的状态时,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 ,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调整好状态再出发。世界愈是熙熙攘攘,愈是心定然后方能静,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所以,别再焦躁着去吼“我想静静” ,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静中获取制胜的法宝。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39、)2.简述选文段的论证思路。 (3 分)3.选文段除运用道理论证外,还有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4.选文段的论述是否有必要?请简要说明理由。 (3 分)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3 分)()A.选文段列举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写出身边年轻人的烦恼,引出论题。B.选文段由客观到主观地分析了人们静不下心的原因。C.诸葛亮的名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D.选文将大道理寓于小事件之中,说理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八、1.(2 分)心定而后方能静。2.(3 分)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心定?” ,接着运用道理论证(郑板桥的诗)和举例论证(围棋高手李昌镐具有超常定力)诠

40、释了心定的含义。3.(4 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心定而后方能心静”的中心论点。4.(3 分)有必要。补充论述了保持定力,静下心来并不代表只顾读书而不闻天下事,使论证更严密。115.(3 分)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段只是列举了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并没有引出论题,在第最后才提出论题。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 题。 (12 分)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

41、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 ”他是这样说

42、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2 分)(1)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2)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3.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 分)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4 分)九、1.(3 分)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2.(2 分) (1)举例论证(2)道理论

43、证3.(3 分)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4.(4 分)能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4 题。(12 分)长处 难处 好处12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列子说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个

44、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个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现实中,有的人或先入为主看人,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干脆门缝里看人,等等,结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坏了。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曾一再告诫,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你要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每个人的长处。全面而不是片面、动态而不是僵化、具体而不是抽象、发展而不是静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

45、和一个可用有益的人。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就应当互相帮助、携手前行。所谓“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现实中就曾发生过让人唏嘘和感慨的故事。某人路过河边,见一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再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为时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从根本上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今天我帮人,等于明天人帮我。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各式各类的苦痛,特别是,我国还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僻天远的贫困

46、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着得到帮助。常怀惦记之心,常抱揪心之情,尽己所能,帮人所难,解人燃眉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说是积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个人努力和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的共同结果。然而,现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开口就是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艰辛,充其量再夸上几句自己的家人,他们看不到也想不起组织和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好处,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念念不忘谁谁谁刁难、排挤、打压过自己,耿耿于怀某某某妒忌、诬陷、诽谤过自己,等等。于是总是愤愤不平,委屈难消。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修

47、养,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对于那些在危难时、关键处、重要事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这样做了,实际上既心安、又理得,还为自己加分。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则多一种祥和、多一份快乐、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则会越扩越大,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 第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4 分)3. 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4.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 分)13十、1.(2 分)人与人相处,要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2.(4 分)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先通过热点话题引出论述的命题,然后举现实中的反面例子讲述了不帮助别人的坏处,最后讲道理论述常怀惦记之心的重要性。3.(3 分)对比论证。更加有力地论述了多想人好处既是修为也是修养,使论点鲜明突出。4.(3 分)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是主要的因素。但是,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因素。主要因素和辅助因素这两方面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能成就一个人的美好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