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92520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专题考试大纲: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 、 “指出”改革的“内容” “措施” ;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说明”改革的“意义” “作用”或“影响” ,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

2、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二、北魏孝文帝改

3、革1背景(1)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2措施(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

4、锐,边境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考点一从历

5、史原因、启示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题】(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严且备矣” ,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 “官吏闾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

6、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3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 官吏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第二小问,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

7、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解题技巧】改革的原因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

8、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考点二从改革的内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题】(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

9、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太祖子孙、不违儒家礼制、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接受汉族文化、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4【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

10、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解题技巧】关于古今历史改革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古今中外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例如:(1)富国强兵手段:商鞅变法(或王安石变法等),使秦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思想解放形式:戊戌变法,(或欧洲宗教改革)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生产关系调整:王安石变法,为解决“

11、三冗” “两积”而调整封建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4)社会转变杠杆:俄国 1861 年改革(或日本明治维新等),通过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5)自强御侮选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面对民族危机和内外交困而进行,以求达到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1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2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 “明尊

12、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53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4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

13、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5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 、“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6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7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年)八月诏:“自今除台官(即御史) ,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

14、1126 年) , “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这样做是为了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B实现选贤任能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8公元前 359 年,商鞅建议秦孝公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C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削弱境内的商人势力9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10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

15、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秦人素来骠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1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 62 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 15 个

16、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7摘编自张金一最美的中国文化: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1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17、自咸平年间(9981003 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 ,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 ,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 ,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摇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 。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 ,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 , “未给者给之” ,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 “枉法” ,那不是职田

18、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8参考答案1 【解题思路】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 A 正确。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 D 项错误。【答案】A2 【解题思路】根据“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废公族疏远者”可知,吴起改革要削弱贵族的势力,废除世卿世禄制,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19、衣服以家次”指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这些变革意在废除世卿世禄制,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 C 正确;“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废公族疏远者”削弱了贵族以血缘亲疏关系世袭做官的特权,A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构建官僚等级秩序,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 D。【答案】C3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是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材料二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材料三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了三个不同的原因,A 正确;BCD 说法

20、均错误。【答案】A4 【解题思路】秦朝已实现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 A 错误,材料反映朝代的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选 B;官方语言的变化并非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 C 错误;官方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选 D。【答案】B5 【解题思路】 “归正” 、 “慕义”显然符合北魏笼络汉人的心里,凸显华夏族正统地位,故 C 正确;材料没有突出经济发展信息,故 A 错误;民族政策也不是材料主旨,故 B 错误;材料目的是彰显华夏族地位,不是缓和政权矛盾,故 D 错误。【答案】C6 【解题思路】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

21、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故答案为 C 项。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 项;这一措施本身与财政收入的增减没有关系,排除 B 项;D 项不是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变法没有加强或削弱皇权的目的,排除。9【答案】C7 【解题思路】据材料中“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等信息可看出丞相不得自己举荐官员,目的是反对官员结党营私,防止丞相党羽过多,相权过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阐释选拔的标准,故 B 项排除;理学的传播与题意无关,故 C 项排除;依据材料信息

22、可知主要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地方无关,故 D 项排除。【答案】A8 【解题思路】据材料“商鞅建议增加对秦国境内关隘、集市商品的税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 A 项正确;“加强秦国的经济实力” ,没有明确统治阶级的属性,不属于该变法主张的根本目的,故 B 项错误;当时还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故 C 项错误;增加商税以抑商,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 D 项错误。故选 A。【答案】A9 【解题思路】商鞅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的实力,D 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 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

23、 错误。【答案】D10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 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答案】D11【解题思路】(1)从“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可以看出汉初政府允许民间私铸铜钱,没有统一形制,信用度差;从“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可以得出钱币粗制滥造,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市场混乱不堪;从“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

24、,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可以得出对外战争引发财政危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2)根据币制改革的目的来看它的影响。首先币制改革对缓解国家经济危机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这一制度对富商大贾和王国势力是一种打击,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长远来看,这次改革使得五铢钱的币制和币值长期保持稳定,沿用了七百余年,影响深远。【答案】(1)汉初政府允许民间私铸铜钱,没有统一形制,信用度差;钱币粗制滥造,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市场混乱不堪;对外战争引发财政危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10(2)有助于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打击了富商大贾和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五铢钱的币制和币

25、值长期保持稳定,沿用了七百余年,影响深远。12【解题思路】(1)背景:根据“官吏队伍日渐庞大” “物价上涨,官俸未增” “不耻贾贩,与民争利”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摇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分析概括。(2)评价:根据“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得出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根据“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 ”得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答案】(1)官吏队伍日渐庞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社会矛盾加剧,威胁封建专制统治。(2)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