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52 练 百家争鸣1(乐山 2017 第二次调研)“尚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的共同主张。其中,墨子更是提出“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B宗法等级趋于崩解C加强集权急需人才 D手工业者地位提高2(自贡市 2018 届诊断性考试,24)不同的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孔子“不问不答,少问少答,多问多答” ,老子不在意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意思,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墨子老是追着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强聒而不舍” 。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性格差异 B个人职业不同C个人品德参差 D生活环境差别3(衡阳
2、市 2017 届第二次联考,24)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 ,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 ,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 。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梁启超也认为春秋 “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4(泰安 2017 一轮质检,24)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5
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 年 3 月联考,24)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 )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2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6(石家庄 2017 年一模,24)孔子编写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 ,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 ,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7(深圳 201
4、7 年一调,24)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 ,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种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8(济南 2017 一模,24)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这属于( )A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B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C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D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9(黑龙江省哈三中 2018 届第一次模拟考试)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
5、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A.道家墨家法家儒家B儒家法家墨家道家C儒家墨家法家道家3D墨家道家法家儒家10(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 2017 届高三 3 月联考)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百家融合的趋势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C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11(石家庄市 2018 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使“
6、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12(江西九校 2018 届联合考试,24)在中国古代, “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4答案精析1A 材料“不辨贫富、贵贱
7、、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体现了一种选贤任能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关系剧变,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宗法等级趋于崩解,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故 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手工业者的地位无关,故 D 项错误。2D 性格差异只是表象,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与生活的环境相关,故 A 项错误;个人职业不会产生与人交谈风格的差异,故 B 项错误;个人品德的差异也不会造成交谈风格的不同,故 C 项错误;人与人交谈风格迥异根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故 D 项正确。3C 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 A 项错误;“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 ”“惩
8、恶扬善” ,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 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 C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孔子著春秋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 D 项错误。4D 仁政民本与材料中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关,故 A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得以确立,故 B 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并且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家与国” ,故 D 项正确。5B 材料强调以德服人的重要性,未提及政治生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故 A 项错误;以德服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故 B 项正确;材
9、料未提及道德的政治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王位继承,故 D 项错误。6B 材料主旨是孔子因注重礼仪,希望诸侯恪守礼法,由此编写春秋时不露声色地表露了政治倾向,让权贵不能不顾忌其政治行为,因而获得后世孟子、朱熹的高度评价,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材料不能体现;C 项材料不能体现;D 项“社会凝聚”与材料无关。7A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地万物,都有道理”相符,故A 项正确。8D 据材料“以德就列无能则下之”可知这属于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故选 D项。9C 结合史实可知, “同情行将消逝之
10、封建”即同情正在消失的周朝形成的一套统治制5度的只有儒家与墨家,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观点,墨家代表平民观点,故为儒家;为墨家;“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即承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法家,且维护君主利益,故为法家;厌弃一切制度,主张无为的是道家,故为道家;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0D 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 ,百家融合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11A 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 A 项正确。12C “文化”是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但题目问的是“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然后加诛” , “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中没有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然后加诛” ,可以得出“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用知识分子治理国家的问题,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