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92556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3练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备考加分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3 练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综合1(河南省六市 2018 届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

2、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

3、”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2 分)22(常德 2017 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

4、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 12 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

5、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改革运动。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10 分)3(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15 分)43(河南省 2018 年考前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整个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6、。其中每一种解释都被看做是一种根据当时所能掌握的全部科学资料制定出的理论,直至这种包罗万象的理论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布罗代尔文明的历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革命”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12 分)4(太原 2017 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同样是从耶稣会教士那里获得关于中国的资料,伏尔泰与孟德斯鸠笔下的中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材料 在这里,官府的意见从来具有法律的力量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

7、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等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6答案精析1(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

8、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

9、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2(1)继承: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人性本善说;重视道德修养;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发展:与朱熹理学相比:否定了“格物致知” ,主张内心反省(由他律变自律);与陆九渊心学相比:在发明本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2)背景: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发展。相通之处:重视个体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挑战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转变为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答出任意四点即可)不同之处:王阳明的思想本质从属儒家思想范畴,为封建统治服务;马丁路德的思想

10、本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王阳明思想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在当时影响有限,马丁路德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转型。3示例一:科学革命即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被推翻而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论据: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产生危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相对论和量子论在高速微观和宏观领域对牛顿力学体系的否定。(举生物学等其他学科方面也可。)7论述:科学革命是在推翻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示例二:科学革命即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成另一种理性解释的缓慢过渡。论据: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

11、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牛顿力学体系奠定基础;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使 19 世纪末出现了经典物理学危机,无法解释新发现的重大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出现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和量子论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发展。论述:科学革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示例三:前两种论题的结合。论据、论述及分值参考示例一、二。解析 根据材料“整个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得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4示例一:观点: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误读(或都与中国实际不符)。阐释:(原因)他们的认识多半是经过传教士得来的,因此,他们对中国的解读也多半建立在误解或误读的

12、基础上。(表现)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伏尔泰仅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合理部分,而没有认识到其局限。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易形成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可憎、奴役、落后的专制暴政国家,只看到了中国制度有专制的一面,而忽视中国制度的一些积极因素,因而都是一种误读。所以,真实的中国形象既不像伏尔泰描绘的那样美好和开化,也不至于像孟德斯鸠所认为的那么暴政和落后。只有综合辩证地判断,将两种中国形象相结合,才能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示例二:观点:伏尔泰和孟德

13、斯鸠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有意的误读(或其形成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阐释:(相似背景)18 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需要找到一种批判封建神权思想和专制制度的理论8依据。(各自需要)伏尔泰反对宗教狂热,反对神权主义思想,主张实行开明的君主制。伏尔泰出于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有意误读中国。孟德斯鸠推崇法的精神,主张三权分立,想构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因而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将中国作为专制政体和没有法律精神的典型和现实例证,忽略中国制度的合理性,以此来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所以,两者对中国的误读都是源于法国内部变革的迫切需要。示例三: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论证略)示例四:观点:两者对中国的解读不利于西方人全面认识中国(或有利于西方认识中国)。(论证略)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都可以得到相应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