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2657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上海市鲁迅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上海市鲁迅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生物 5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用显微镜观察根尖装片时,要使物像从视野的左上方移到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 向左上方 B. 向右上方 C. 向左下方 D. 向右下方【答案】A【解析】【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要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物像应该向左上方移动。因此, “要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玻片移动的方向应是左上方,所以

2、A 选项是正确的。【点睛】简单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2.某人剧烈运动时,突然肌肉抽搐,是由于血液中下列哪种物质含量过低引起的( )A. 水分 B. 钠盐 C. 钾盐 D. 钙盐【答案】D【解析】【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功能:(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 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 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详解】钙对于肌肉的作用是抑制肌肉收缩而促进它舒张。血钙过高时,对收缩的抑制过深,就会出现肌无力;血钙过低时,肌肉收缩过强而

3、舒张不够,就会出现抽搐。有些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突然抽搐,这是因为血液中缺乏钙盐,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点睛】注意区分:血钙过高肌无力;血钙过低肌肉出现抽搐。3. 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成二肽,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A. 羧基 B. 氨基C. 羧基和氨基 D. 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 2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NH 2)和羧基(-COOH)各脱去一个氢原子。C 正确。A、B、D 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4、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4.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化学试剂,依次为( )A. 班氏试剂、双缩脲试剂、苏丹染液B. 双缩脲试剂、班氏试剂、苏丹染液C. 班氏试剂、苏丹染液、双缩脲试剂D. 碘液、班氏试剂、苏丹染液【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 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

5、使用苏丹(苏丹)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详解】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苏丹)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点睛】牢记几种有机物的检测方法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5.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 磷脂、蛋白质 B. 磷脂、蛋白质、核酸C. 磷脂、蛋白质、糖类 D. 糖脂、糖蛋白【答案】A【解析】- 3 -【分析】细胞膜的成分: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

6、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的功能为细胞识别,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详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膜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蛋白质,故 A 符合题意;核酸分为DNA 和 RNA,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膜上没有核酸,故 B 不符合题意;细胞膜上少量的糖类和蛋白质组合形成糖蛋白,少量的糖类和脂质形成糖脂,但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故 C、D 不符合题意。【点睛】牢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是判断本题的

7、关键。6.人体神经细胞外 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 13 倍,但仍然不断排出 Na+,说明 Na+排出人体神经细胞的方式是( )A. 被动运输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胞吞【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 2、甘油。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详解】被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题干中 Na+是从低浓度向

8、高浓度一侧运输,A 错误;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也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B 错误;主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符合题意,C 正确;胞吞是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而 Na+是小分子物质,D 错误。【点睛】抓住题干信息“Na +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是判断其跨膜运输方式的关键。7. 在下列结构中,其成分不含磷脂分子的一组细胞器是线粒体 核糖体 叶绿体 细胞核 内质网 中心体 高尔基体A. B. C. D. 【答案】D【解析】- 4 -试题分析:1、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2、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单层膜: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无膜:核糖体、中心

9、体解: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错误; 核糖体核糖体是椭球形粒状小体,没有膜结构,正确; 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错误; 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错误; 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 ,错误; 中心体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没有膜结构,正确;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错误故选:D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8. 在胰岛细胞中,与合成胰岛素有关的一组细胞器是( )A. 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B. 内质网核糖体叶绿体高尔基体C.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心体与细胞的分裂有关,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A 错误;

10、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B 错误;胰岛素的合成和运输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 正确;中心体与细胞的分裂有关,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D 错误。考点:本题以分泌蛋白为素材,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同时还要求考生识记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9.在口腔中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为麦芽糖,不能分解蛋白质为多肽,这表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A. 稳定性 B. 多样性 C. 高效性 D. 专一性【答案】D- 5 -【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是对酶作用的特点的考查,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

11、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这是由酶结构的特异性决定的。【详解】根据题意知,口腔中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不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说明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点睛】解此类题目时要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结论。10.下图为细胞中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B. 过程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C. 过程不能发生在线粒体中D. 过程不能发生在叶绿体中【答案】B【解析】不论是 ATP 的合成和水解,都需要酶的催化,A 错误;ATP 的水解过程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的过程,B 正确

12、;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有 ATP 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C 错误;叶绿体中暗反应阶段,需要 ATP 水解提供能量,因此可以发生在叶绿体中,D 错误。【考点定位】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名师点睛】ATP 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 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 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 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 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 来源于光合作用- 6 -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13、11.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所用试剂和作用不符的是 ( )A. 碳酸钙保护叶肉细胞 B. 二氧化硅一研磨充分C. 无水酒精一溶解色素 D. 层析液一分离色素【答案】A【解析】【分析】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详解】研磨时加碳酸钙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A 错误;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得充分,B 正确;加入无水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C 正确;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

14、而分离色素,D 正确。【点睛】熟悉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所用到的几种化学试剂的作用是判断本题的关键。12.欲检测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最有效的方法是测定( )A. 植物体中葡萄糖分解量 B. 植物体内叶绿体的量C. 二氧化碳的消耗量 D. 水的消耗量【答案】C【解析】【分析】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最有效方法是测定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或氧气的产生量,也可以用葡萄糖的产生量来表示。【详解】植物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量代表了呼吸作用速率,A 错误;植物体内叶绿体的含量不易测定,B 错误;通过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可以测定植物光合作用速率,C 正确;光合作用中既有水的消耗,又有水的产生,且植物体内水的消耗量

15、不易测量,D 错误。【点睛】关键:要明确测定的光合作用速率,一方面可以测定原料(即 CO2)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测定产物的生成量(如葡萄糖的产生、O 2的释放量) ;这里不测定原料水的消耗和场所叶绿体的量,主要是不方便测定。13.下列哪项既是光反应阶段的产物,又是暗反应的原料-( )- 7 -A. O2和 ATP B. NADPH 和 ATPC. NADP+和 O2 D. NADPH、O 2和 ATP【答案】B【解析】【分析】光反应的产物有三种:NADPH(H ) 、O 2、ATP,其中 O2释放出去, H和 ATP 分别作为还原剂和能量用于暗反应。【详解】氧气和 ATP 是光反应的产物,AT

16、P 为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O 2不是暗反应的原料,A 错误;NADPH 和 ATP 是光反应的产物,同时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氢和供能,B 正确;NADP +是光反应的原料,O 2是光反应的产物,二者都不是暗反应的原料,C错误;NADPH、O 2和 ATP 都是光反应的产物,但 O2不是暗反应的原料,D 错误。【点睛】熟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是判断本题的关键。14.酵母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的物质是( )A. CO2 B. 丙酮酸 C. 乳酸 D. 酒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方式是酒精发酵,即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 CO2 和酒精。酵母菌无氧呼吸分两个阶段

17、: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在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再分解为 CO2和酒精。酵母菌无氧呼吸不能产生的物质是乳酸;答案选 C。考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点评:试题相对简单,直接无氧呼吸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15.下列哪项不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 )A. 中间产物有丙酮酸 B. 分解有机物C. 产生 ATP D. 终产物为 CO2和 H2O【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8 -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

18、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A 不符合题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相同,都能将有机物氧化分解,B 不符合题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释放能量,并产生 ATP,C 不符合题意;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D 符合题意。

19、【点睛】熟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不同点是判断本题的关键:(1)条件不同:前者需要氧气,后者不需要氧气;(2)有机物分解是否彻底不同:前者彻底分解,后者不彻底分解;(3)场所不同:前者主要在线粒体,后者只能在细胞质基质;(4)释放能量多少不同:前者多,合成的 ATP 也多,后者少,合成的 ATP 也少。16.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结构,无需操作的步 -( )A. 环割后肢脚趾皮肤 B. 用探针破坏脊髓C. 用 0.5%Hcl 溶液刺激趾尖 D. 切除牛蛙的脑【答案】B【解析】【分析】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

20、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此题考查了脊髓的作用,结合脊髓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解答。【详解】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损坏,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要证明感受器在反射中的重要性,可以设对照实验,分为有感受器和无感受器的,所以 A 切去皮肤,即感受器,是合适的;有 HCl 刺- 9 -激趾尖是在有感受器的条件下进行的

21、实验,能进行对照,C 合适;破坏牛蛙的脊髓是错的,脊髓是低级反射的中枢,如果没有了脊髓,那么有无感受器的情况下,都不会发生曲腿反射,所以 B 是合适的;曲腿反射是低级反射,有脊髓控制,所以没有牛蛙的脑对该反射不会有影响,所以 D 项做法不合适。【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明确低级的曲腿反射的发生需要在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下,通过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就能完成。17.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结构是-( )A. 细胞体 B. 突触 C. 树突 D. 轴突【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结构完

22、成的。【详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三个结构只能完成单个神经元内部的兴奋传导;而突触包括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膜)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的,故选:B。【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清楚神经元的结构组成和突触的结构组成。18.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甲状腺功能衰退,原因是( )A. 饮食中缺碘 B.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C. 缺少促甲状腺激素 D. 甲状腺神经受损【答案】C【解析】【分析】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发育及甲

23、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发育及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给手术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发育减缓及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故选:C。【点睛】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19.预防细菌或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疫苗本质上属于( )- 10 -A. 记忆细胞 B. 致敏 T 细胞 C. 抗体 D. 抗原【答案】D【解析】【分析】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

24、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据此答题。【详解】疫苗是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注入生物体可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见,疫苗在本质上属于抗原故选:D。【点睛】注意:在机体未感染特定病原体之前,注射疫苗就是让机体产生对特定病原体有消灭作用的免疫力,所以疫苗实质就是抗原。20.将燕麦幼苗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给予单侧光照,其生长状况及原因将是 ( )A. 弯向光源,生长素分布不均B. 不再生长,顶端不再产生生长素C. 弯向光源,见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D. 直立生长,尖端产生生长素,但感受不到单侧光刺激【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

25、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详解】由于燕麦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在幼苗尖端,则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A 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所以燕麦幼苗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后,尖端能继续产生生长素,因而幼苗也能继续生长,B 错误;由于燕麦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在幼苗尖端,则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C 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套上不透光锡箔的燕麦幼苗尖端能继续产生生长素,但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

26、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D 正确。【点睛】关键点:生长素合成不需要光照;单侧光只能是使尖端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其余部位无关;是否弯曲生长关键是看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伸长区是否分布均匀。- 11 -21.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用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能含有( )A. 32P B. 35S C. 32P 和 35S D. 二者都没有【答案】A【解析】噬菌体侵入细菌的物质是 DNA,所以新的噬菌体可能含有 32P。22.某学生制作的以下碱基对模型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解析】DNA 的两条链反向平

27、行构成双螺旋结构,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 和 T配对、C 和 G 配对,且 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A 正确;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B 错误;DNA 的两条链应该反向平行,且 A 和 T 之间应该有 2 个氢键,C 错误;C 和 G 之间有 3 个氢键,但 DNA 的两条链应该反向平行,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图,注意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以及脱氧核糖的方向。23. 关于 DNA 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B. 边解旋边复制C. 复制需要氨基酸和酶 D. 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C

28、【解析】细胞核 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 正确;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B 正确;DNA 分子复制中需要消耗 ATP,需要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C 错误;DNA 分子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D 正确。【考点定位】DNA 分子的复制【名师点睛】DNA 分子复制相关知识总结:DNA 复制: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分子的过程- 12 -DNA 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 复制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 、能量(ATP 水解提供) 、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 、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

29、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 复制结果:一条 DNA 复制出两条 DNA24.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RNA 的反密码子携带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 B. 每种 tRNA 只运转一种氨基酸C. 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D. 核糖体可在 mRNA 上移动【答案】A【解析】【分析】密码子是 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3 个相邻的碱基,共有 64 种,其中有 3 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tRNA 有 61 种,其一端的 3 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 tRNA 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详解】tR

30、NA 的反密码子只是相邻的三个碱基,不携带氨基酸序列遗传信息,A 错误;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 tRNA 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B 正确;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只起终止信号的作用,C 正确;翻译过程中,核糖体可在 mRNA 上移动,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D 正确。【点睛】关键:(1)mRNA 上的密码子有 64 种,但 tRNA 上的反密码子只有 61 种,氨基酸只有 20 种。(2)一种 tRNA 可以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能被一种或多种 tRNA 携带转运。(3)翻译时,tRNA 中反密码子与 mRNA 中密码子配对,核糖体沿 mRNA 移动。25.在下列细胞结

31、构中,有可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细胞核 中心体 叶绿体 线粒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核糖体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 DNA 或某些双链 RNA 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 13 -数目和 DNA 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 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 ,在 RNA 中与 U(尿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细胞核中可以进行 DNA 的复制和转录,因此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正确;中心体与细胞

32、有丝分裂有关,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错误;叶绿体中可进行DNA 的复制和转录,因此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正确;线粒体中可进行 DNA 的复制和转录,因此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正确;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错误;内质网中不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错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正确故选:B。【点睛】总结:凡是细胞内分布有 DNA 或 RNA 的细胞结构均可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质基质等。26.图为自然界遗传信息在三种生物大分子间的流动,下列正确的是-( )A.

33、1、2、4 途径常见,其他从未被认识到B. 2、4、9 途径常见,其他几乎从未被认识到C. 2、3 途径常见,1、3 很少见D. 1、2、4 途径常见,3、7 少见,其他未被认识到【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 表示 DNA 自我复制,2 表示转录,3 表示 RNA 自我复制,4 表示翻译,5 蛋白质自我复制,6 表示遗传信息从蛋白质流行 DNA,7 表示逆转录,8 表示遗传信息从蛋白质流行RNA,9 表示遗传信息从 DNA 流行蛋白质。【详解】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则遗传信息传递的途经含有 1DNA 复制、2转录、4 翻译三条途径;3RNA 复制和 7 逆转录只发生

34、在 RNA 病毒中,是后来发现的,是对中- 14 -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5 蛋白质的复制可能只发生在朊病毒中其他尚未被证实综上分析可知, D 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点睛】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常见的有:1DNA 复制、2 转录、4 翻译三条途径;3RNA复制和 7 逆转录只发生在 RNA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相对较少发生。27.下图是真核生物信使 RNA 合成过程图,请根据图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A. 如果 R 所示的阶段正在解旋,此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B. 图中是 RNA,表示酶分子,则的名称是 DNA 聚合酶C. 如果图中表示 DNA 分子合成过程,则该过程需要的酶是 DNA 连接酶D.

35、图中的合成只能在细胞核中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真核生物信使 RNA 合成过程图,其中表示解旋的 DNA 分子;表示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信使 RNA 分子;表示 RNA 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表示 DNA 分子。【详解】由图可知,表示 DNA 分子,R 所示的阶段正在解旋,解旋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故 A 正确;是 RNA,合成 RNA 时需要的酶是 RNA 聚合酶,B 错误;如果图中表示 DNA 分子的合成过程,则该过程需要的酶是 DNA 聚合酶,C 错误;真核生物细胞内 RNA 分子的合成可以在细胞核中合成,也可以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内合成,D 错误。【点睛

36、】熟悉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所需的条件、场所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28. 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控制合成的多肽中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A. 第 6 位的 C 被替换为 T B. 第 9 位与第 10 位之间插入 1 个 TC. 第 100、101、102 位被替换为 TTT D. 第 103 至 105 位被替换为 1 个 T- 15 -【答案】B【解析】第 9 位和第 10 位之间插入一个 T,会导致插入点后所有的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因此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故 B 正确;第 6 位的 C 被替换为 T,GGC 变为GGT,第

37、 100、101、102 位被替换为 TTT,第 103 至 105 被替换为 1 个 T,都仅可能会造成个别氨基酸的变化,其他氨基酸不变化,影响较小,故 A 项、C 项和 D 项错误。29.带芽的马铃薯块茎,可以培育出新植株,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 出芽生殖 B. 分裂生殖 C. 有性生殖 D. 营养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例如利用种子进行的繁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

38、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 、组织培养和克隆等。【详解】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由母体在一定的部位生出芽体的生殖方式。芽体逐渐长大,形成与母体一样的个体,并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完整的新个体。酵母菌和水螅(环境恶劣时水螅也进行有性生殖。 )常常进行出芽生殖,A 错误;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分裂即生殖) ,如细菌等,B 错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C 错误;营养生殖是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

39、新的个体,D 正确。【点睛】熟悉有性生殖和几种无性生殖方式的本质区别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30. 蚕豆体细胞有 12 条染色体,则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A. 6 条 B. 12 条C. 24 条 D. 36 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即 24 条,故 C 正确。- 16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31.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参与分裂活动有关的细胞器有 ( )高尔基体 核糖体 叶绿体 中心体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细

40、胞有丝分裂相关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和线粒体。【详解】低等植物在有丝分裂的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细胞壁,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高尔基体有关,正确;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与细胞分裂过程无关,错误;细胞分裂过程有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但这是在分裂间期完成,错误;低等植物细胞中,中心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有丝分裂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提供能量,正确;所以,正确故选:A。【点睛】易错点:由于题干中只要求回答参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的细胞器,因此并不包括分裂间期中蛋白质的合成,所以不选核糖体。32.有丝分裂过程中,DNA 和染色体的

41、加倍分别发生在( )A. 间期、前期 B. 间期、后期 C. 后期、间期 D. 后期、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DNA 加倍的原因是 DNA 复制,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细胞核加倍的原因是新的核膜重新形成而细胞没分裂。【详解】在间期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使 DNA 含量加倍;在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故染色体数目加倍;故选:B。【点睛】牢记:细胞分裂中,DNA 加倍是 DNA 复制;染色体加倍是着丝点分裂。3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分子三者的数量之比是 1:2:2,则该细胞处于-( )A. 中期和后期 B. 前期和

42、中期 C. 后期和末期 D. 前期和末期【答案】B- 17 -【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 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 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 ,平时不变(2N) ;(2)DNA 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 ,后期消失(4N0) ,存在时数目同 DNA。【详解】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 DNA 之比为 1:1,A 错误;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完成复制后) 、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 DNA 分子三者之间的数量比为 1:2:2,B 正确;有丝分

43、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 DNA 之比为 1:1,C 错误;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 DNA 之比为 1:1,D 错误。【点睛】归纳总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物质变化规律:物质/时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 分子数间期 2n 04 n 2n4 n前、中期 2n 4n 4n后期 2n4 n 4n0 4n有丝分裂分裂期 末期 4n2 n 034.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有 DNA 分子 48 个,该生物体细胞中应有染色体( )A. 48 条 B. 12 条 C. 24 条 D. 96 条【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物质变化规律:物质/时期 染

44、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 分子数间期 2n 04 n 2n4 n有丝 分 前、中期 2n 4n 4n- 18 -后期 2n4 n 4n0 4n分裂裂期 末期 4n2 n 0【详解】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而每条染色单体含1 个 DNA 分子,因此染色体与染色单体(DNA 数)的比为 1:2。由此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 24 条。故选:C。【点睛】熟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数目变化规律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35.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若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在果蝇形成卵细胞时,全部含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

45、比例是( )A. 1/2 B. 1/4 C. 1/8 D. 1/1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有 4 对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也分开,而显性基因到一极的概率是 1/2,如果全部含显性基因概率应是 1/2*1/2*1/2*1/2=1/16,故选 D。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6.依据孟德尔遗传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 )A.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B. 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C. 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中 D. 胚胎发育为成体的过程中【答案】A【解

46、析】【分析】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9 -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

47、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实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故选:A。【点睛】分析本题关键需要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实质与减数分裂过程结合起来。37.在小麦中,高秆抗锈病(DDTT)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的两个植株杂交,其中 F2 中矮秆抗锈病植株占 F2 总体数的( )A. 1/16 B. 1/8 C. 3/16 D. 1/4【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

48、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高秆抗锈病(DDTT)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的两个植株杂交,F 1为 DdTt,F 1自交所得 F2为:高杆抗锈病(D_T_):高杆易染锈病(D_dd):矮秆抗锈病(ddT_):矮秆易染锈病(ddtt)=9:3:3:1,其中 F2中矮秆抗锈病植株(ddT_)占 F2总个体数的1/43/4=3/16故选:C.【点睛】关键:熟悉双杂合(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9A_B_:3A_bb:3aaB_:1aabb)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38.基因型为 AaBb(这两对基因不连锁)的水稻自交,自交后代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占总数的 ( )A. 1/16 B. 4/16 C. 6/16 D. 8/16【答案】B【解析】【分析】已知水稻的基因型为 AaBb,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每对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0 -【详解】AaAaAA、Aa、aa,比例为 1:2:1,其中 AA 占 1/4、aa 占 1/4同理,BbBbBB、Bb、bb,比例为 1:2:1,其中 BB 占 1/4、bb 占 1/4。基因型为 AaBb 的水稻自交,后代会出现 4 种表现型、9 种基因型其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 四种,占总数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