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溪一中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历史学科试卷第卷(选择题共 60分)本卷共 60小题,每题 1分,共 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 ”这反映了A.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 国家政治体制尚未健全C.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 “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可知诸侯在地方治民,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
2、天子和诸侯权力的问题,诸侯崛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A项错误;春秋时期已经是奴隶社会的末期,“体制尚未健全”不符合史实,排除 B;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崩溃时期, “家国一体”不符合史实,排除 D。2.何尊是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的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 ,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与尚书中的洛诰 、 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据此可知A. 中国人的世界观已形成B. 西周初年的疆域东至洛邑C. “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D. 考古与文献必须互为印证【答案】C【解析】“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意在反映“中国”称谓的历史起源
3、,即选 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尚未形成,西周初年的疆域并未东至洛邑,选项 A、B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中“必须”这个说法过于绝对,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故本题选 C。23.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这种现象说明A. 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B. 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C. 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D. 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葬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与中原较
4、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可知西周时期,周礼对贵族的墓葬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具有血缘关系的贵族一般都葬在同块墓地;但材料中晋国公墓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族人的墓葬,说明丧礼制度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较小,A项正确。晋国国君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故不是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B项错误。丧礼是维护宗法制的重要制度之一,而宗法制渐趋瓦解是在东周时期,C 项错误。材料强调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与地理位置的影响无关,D 项错误。4.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
5、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 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5.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3斧、
6、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铁质生产工具的出现,所述工具有利于锄地翻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D 符合题意;AB 均属于无关项;材料没收涉及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C 不正确。6.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多有“隐民” “私属徒”之类的称呼。 “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 “隐民” “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指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荫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剥削关系的出现 B. 井田制已经彻底瓦
7、解C. 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D. 自耕农经济逐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材料中对于“民”和“徒”由奴隶到依附农民的转变说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故 A项正确;此时属于公田向私田转换时期,井田制并不是彻底瓦解,故 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性质转换时期,并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故 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公有向私有制转变时期,自耕农经济是战国时期才得以确立,故 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 “民”和“徒”在以前都是奴隶的称呼。春秋时期, “隐民” “私属徒”却具有了新的含义”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史实分析回答即可。47.秦国商鞅变法规定
8、:男子成年须与父母别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须出嫁,又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有相互纠察告发的责任,否则处以极刑。这些规定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 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C. 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D. 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父子别居”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从而削弱了贵族势力,连坐制度对原来的分封贵族也会起到打击作用,故 B项正确。连坐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无关,A 项错误。兼并战争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结合的结果,故 C项中的“保障”的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而不是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D 项错误。8.孔子
9、非常推崇周公的政治,在他看来,实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 。实现“正名” ,则须在“政” “刑”之外借助“德” “礼” 。据此推断,孔子倡导“仁” “礼”学说的主要目的是A. 恢复周代政治制度 B. 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C. 实现德治政治理想 D. 变革周代的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晚期分封制遭到瓦解,传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为此孔子倡导“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认为维护周礼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正名”以实现德治,故 C项正确;孔子倡导“礼”是实现德治的思想,故 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实现的愿望是实现德治政治抱负,不是扩大儒学影响,故 B项错误;孔子倡
10、导“礼”是维护西周等级制度,故 D项错误。9.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A.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B.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5D.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故荀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 项正确。荀子属于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仍在儒学范畴,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本思想,而是强调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排除
11、 C。D 项李哲的观点,与材料荀子的不符,排除。10.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 ”(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A. 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B.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 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 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儒家强调的习惯法适用于“君主与士人” ,而习惯法的核心是宗法制,故 A项正确。B 项不适应于君主,C 项和 D项不适应于士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
12、度宗法制11.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作者强调的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必要性 B. 中央集权的必要性C. 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D.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答案】A【解析】【详解】 “重要中心的组织网,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说明是想把权力高度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专制主义的背景和原因,故 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必要性,中央集权从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6故 B项错
13、误;兴修农田水利公共工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项错误;小农经济属于经济信息,材料论述是政权建设必要性,故 D项错误。【点睛】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2.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 1155枚,残片 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 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律 工律 工人程均工 徭律 司空 置吏律 效 军爵律 传食律 行书 内史杂 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A. 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 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 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 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
14、解决方案【答案】D【解析】材料中列举出的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律 工律等体现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D 正确;A 属于政治信息;B 属于地方制度;C 不符合材料经济规定。13.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A. 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 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C.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D. 肯定
15、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可知,王亚南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设,而上层政治建设又改变影响社会,与经济形态互相配合,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性质、官僚政治形态、专制君主与官僚间、7官僚与官僚之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C 项正确。阶级斗争是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D 项说法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错误。14.历史学家钱穆在其通史性论著国史大纲中说:“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
16、、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对材料所述“转变”解读不正确的是A. 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B. 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C. 基于国情变化所做出的调整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重视儒学独尊地位,推动士人参政发展,但并不是开启中国古代士人参政的先河,故 B项错误,符合题意;士人参政有助于推动贵族政府转为文治政府,故 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属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时期,所以推崇士人参政,故 C项正确;士人参政有利于推动儒学独尊地位,故 D项正确。15.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既掌握监察之权,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
17、的御史台,独立行使监察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 监察体系的渐趋成熟B. 监察机构权力的扩大C. 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D. 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监察机构的职能是保障皇权,材料反映了从西汉到东汉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D 项正确。西汉时期的监察体系没有体现渐趋成熟,而东汉时期监察机构自成体系,A 项错误。材料反映西汉到东汉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不是监察机构权力的扩大,B 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是皇权的延伸,8为君主专制的加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因而“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不属于对材
18、料中这一变化本质上的反映,故 C项错误。【点睛】材料中“御史大夫”的职能是监察百官,从中央到地方设置监察机构的目的是督促各级官员按章履职,确保皇权的准确执行;本题结合从西汉到东汉监察机构设置和职权的变化作答即可。16.西汉一朝共有 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体至尊” 。这表明A. 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社会等级差别明显缩小D. 政治联姻作用上升【答案】A【解析】【详解】 “布衣、战俘、刑徒、奴仆”属于封建等级社会地位角度,然而西汉时期外戚大多出身这一类人,但是随着外戚权势增长,导致“体至尊” ,说明时代变革导致观念的变
19、化,故 A项正确;材料说明对于外戚身份论述,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信息,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政治联姻的信息,故 D项错误。17.据史记载: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打算封禅,齐相管仲用其他理由多次阻止无效,最后以没有天降祥瑞为由计齐桓公打消了封禅计划。据此可知当时A. 诸侯初具政治竞争机制B. 封禅制度促进社会进步C. 各国官员均由天子任免D. 天意是劝诚君主的手段【答案】D【解析】“没有天降祥瑞为由计齐桓公打消了封禅计划”说明当时政治统治任然按照天意行事,D正确;A 中政治竞争不符合题意;封禅制度是原始社会政治特点,B 错
20、误;C 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18.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9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据此判断,促进汉朝商业发展的因素是A. 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B.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C. 官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D. 汉初期实施重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由于国家统一,开始开放水陆交通,禁止开山的禁令放松,因此产生了大商人周游天下,货物流通频繁现象,可见政治和经济环境是促使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 A项正确;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 B项错误;C 项官营商业发展的情况材料未体现;汉初对于商业是实行惠商政策,故
21、 D项错误。【点睛】汉代由于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武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恩令等需要掌握。19.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 ;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A. 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B. 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C. 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D. 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答案】D【解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所以今文经受到追捧,古文
22、经不受重视体现出利禄之争日趋激烈,故 D正确;A 不符合汉代儒学独尊的时间;B 中阅读隶书已成习惯不是出了体现主旨;C 中断绝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20.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 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 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10【答案】C【解析】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 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
23、成了忠、义的化身,体现出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C 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并未体现被史家考证,AB 错误;正史与文学不能印证史实,D 错误。21.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A. 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 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 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 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 。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可知,汉魏时期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故 A项正确。材料中只记载了如何到达大秦或者是从大秦如何到达中原,其间要经过孟加拉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并不能得
24、出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B 项错误。材料明显提到有陆路交通,而且中西方交往先是以陆上贸易为主,后以海上为主,C 项错误。材料史籍记载的只是从大秦到中原或者是从中原到大秦的交通路线图,并没有表明史籍对大秦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D 项错误。22.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 ,这与毛诗(西汉时毛亨等所辑和注的诗 )中提出“变风” “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 。这说明诗经具有怎样的特征?11A. 托物言志B. 借古讽今C. 客观真实D. 现实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时代和王道兴衰作诗
25、,反映了朝代的盛衰,说明诗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 D项正确。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都属于表现手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诗经所描绘的是客观的现实,看不出客观真实的特点,C 项错误。23.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作“游侠” 。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A. 司马迁与班固的境界高下有别B.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异C. 时代背景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D. 两汉游侠群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答案】C【解析
26、】【详解】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西汉初期,此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对于“游侠”评价显然从正义角度出发,而班固生活在东汉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对于“游侠”评价从负面角度论述,二人对于“游侠”不同评价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故 C项正确;二者都是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并不是境界高下有别,故 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时代背景不同分析,并不是因人而异,故 B项错误;材料中游侠群体并不是因为朝代更换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故 D项错误。2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 ,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与儒
27、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12C.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答案】B【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称报国寺 ”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 B正确,D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 C。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25.据唐会要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
28、御史弹劾。据此推断,当时A. 中央监察机构职能增强 B. 唐朝专制皇权受到削弱C. 司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 监察体制发展渐趋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御史可以纠举官员,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这是监察机构的权力,题干中是正常行使权力而非职能增加,故 A项错误。古代政治最大特点是皇权专制,该事件不能说明皇权受到削弱,故 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御史是属于监察系统,司法制度与其无关,故 C项错误。刘范弹劾皇子李恪,皇子是属于贵族统治集团,体现了监察的不回避贵族,说明监察制度成熟,故 D项正确。26.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
29、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A. 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 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 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答案】A【解析】13【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官员向皇帝奏事须有史官记录在案, “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这种规定有利于监督君臣的言行,表明唐朝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故选 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并未体现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故 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对官员奏事、弹劾有了严格的要求,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 C项错误
30、;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史官的地位提高,排除 D项。27.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 “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 ,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 “变造”制度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
31、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 D。28.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 “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答案】A【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 ,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 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
32、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故排除 BCD。1429.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A.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 地方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 ,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 ,拥有垂直监察权,故 A项正确;B 项错误,通判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 项错误,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D 项
33、错误,错在“避免” 。点睛:材料“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拥有地方行政权,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表明拥有地方监察权。30.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所谓“营造” ,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 ,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它的刊行说明A. 宋代官营手工业发达 B. 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C. 宋代强化专制皇权 D. 宋代政府重视民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国家对于“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 ,主要体现出皇权专制延伸到建筑行业,故 C项正确
34、;材料中是对建筑标准的规定,不是说明官营手工业发达,故 A项错误;营造法式的刊行是统一规定,不能说明宋代工匠缺乏规则意识,故 B项错误;材料显然不是重视民生工程,故 D项错误。31.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15A. 青苗法保甲法 B. 均输法保甲法C. 市易法将兵法 D. 免役法保马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主要是官府贷款给农民,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 。 保甲法则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符合“与今世所谓
35、警察者正相类” ,故选 A。均输法、市易法与市场相关。保马法、将兵法、免役法与上述材料无关。32.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扩大了地方权力C. 加强了君主专制D. 导致了冗官局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 “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等信息可知,该做法使职权集中,具有较高行政效率,A 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 B。材料涉及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排除 C。材料的做法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冗官局面,排除 D。33.庄季裕鸡肋编载
36、:“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材料反映当时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 商业城镇逐渐兴起D. 出现了地域性商帮【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初数户,后繁之”的信息,可知茶叶贸易促使商业市镇增多,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茶叶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 AB项排除;D 项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16状况,排除。点睛:“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初数户,后繁之”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茶叶贸
37、易与商业城镇之间的关系。34.南宋时期对日贸易有所改观。自 1167年平清盛就任太政大臣后,日本开始改变“自我封锁”政策,推动对外贸易,宋商频繁前往九州的博多、今津一带,双边贸易逐渐进入高潮。以上可以说明A. 外贸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来源B. 日本放弃了贸易封锁政策C. 经济政策调整有利南宋贸易发展D. 南宋朝贡贸易有重大发展【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南宋时期的对日贸易是双方共同努力达成的,日本方面体现出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且南宋时期对商业也采取宽松的态度,这对贸易发展十分有利,因此本题选择 C选项。A 选项错误,我们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B 选项只是开始改变,并没有说放弃;D 选
38、项错误,对日贸易并不是朝贡形式的。35.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 ,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 。这说明“宋学”A. 沦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B. 吸收佛道思想且积极改革C. 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D. 政治化、世俗化的发展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学的一些先驱人物如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 ,胡瑗在丹州进行改革,石介积极“预政事” ,这些都具有经世致用、救时行道的特点,体现了宋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学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而不是沦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A 项
39、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宋学来源的信息,故不是吸收佛道思想且积极改革,B 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宋学政治化但体现不出其世俗化的发展倾向,D 项错误。1736.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 “宋人开始写字题诗” “元人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中可以看出中国
40、绘画注重突出诗情画意,故 C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天人合一、书画同源,故 AB项排除。37.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 ,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 ,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 。这体现了朱熹A. 反对君主独裁B. 反对君主制度C. 提倡格物致知D. 提倡尊君卑臣【答案】A【解析】“然必谋之大臣”说明和大臣共同商议, “以求公议之所在”以达到公正,说明朱熹反对君主决策的独裁,A 正确;材料反对君主独裁,不是反对君主专制,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朱熹求理途径,C 错误;D 中尊君卑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38.宋太祖曾立下
41、祖训“赵氏皇帝不能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并立于太庙中,以后宋朝历皇帝基本都遵循;明太祖也曾立下祖训“宦官干预政事者,斩!”并立于宫门内,可明代的皇帝们都将祖训忘得一干二净。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A. 宋代皇权受到约束 B. 祖训约束对象不同C. 明代专制皇权加强 D. 后人的执行力不同【答案】C18【解析】【详解】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制度,后来重用宦官,说明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 C项正确;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并不是受到约束,故 A项错误;宋明时期的祖训都是对于政治干政者,故 B项错误;明朝并不是执政能力不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 D项错误。39.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
42、表,这反映了省份 南京 北京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江西 湖广 山西 河南 陕西人数 27 17 13 26 11 2 22 12 5 12 2A. 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B.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 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D. 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答案】C【解析】从图表看出,东南省份籍贯的内阁大学士超过北方省份,明清选官制度是科举考试,所以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南方录取人数超过北方,根源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并非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故 C正确,A 错误;明朝政治中心在北京,B 错误;D 不是图表反应的本质。40.据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
43、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 ”此记载反映了当时A. 开封的手工业经济发达B. 开封已成全国商贸中心C. 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D. 南北方形成互补性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 “达于四方”可知,明代的商业都市繁荣和中19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发达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排除 A。当时全国商贸中心是北京,B 项忽略了材料的前提“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 ,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南北方形成互补性经济,而是强调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河南当
44、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 “达于四方”等,结合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41.明初,政府在今青海、川西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A. 北方贸易比南方还发达B. 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还发达C. 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D. 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主要是交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 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
45、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 A项错误;少数民族的贸易商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 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 D项错误。42.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和长途贸易的问题,故 AD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 、 “县不
46、产米,仰食四方”可知,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以农业为主,20转为以棉纺织业为主,故 B项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 、 “县不产米,仰食四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43.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 ”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A. 法律带有野蛮特征B. 钱庄、票号已较普遍C. 仍然推行抑商政策D. 重视规范商业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清朝颁布此律令是针对当时钱庄常有的挪用
47、、侵吞民户存款等恶性事件,意在规范商业行为,D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法律对商业行为的严格规定,无法体现法律的野蛮,A 项错误。钱庄、票号已较普遍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对待商业的政策,无法推断出清朝推行抑商政策,C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 ,从政府规范商业行为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44.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
48、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这反映出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B. 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C. 中国的银矿开采突飞猛进D. 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反映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迫21使政府改变了货币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故 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和私营手工业,故 A、B 项排除;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与 C项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45.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
49、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材料说明A. 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 B. 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 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 D.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 “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 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 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 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 D项错误。【点睛】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