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 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 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
2、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 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宋国分封的是殷商后代、陈国分封的是舜的后代、楚国分封的是颛顼(五帝之一)的后代,这表明A. 先代贵族是分封最主要的对象B. 血缘关系是维系等级制度的重要纽带C. 目的是防止商朝势力东山再起D. 优待古代帝王后代更有利于树立威信【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的诸侯国中宋国、陈国、楚国均是分封给古代帝王的后代,有利于协调贵族阶层内部矛盾,塑造宽厚仁慈的形象,有利于树立威信,维护统治。故答案为 D项。王族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排除 A项;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材料信息与
3、宗法制无关,排除 B项;陈国与楚国的分封与防止商朝势力东山再起无关,排除C项。23.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答案】A【解析】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因此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故答案为 A项。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排除 B项;分封制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排除 C项;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
4、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宗法制也没有延续,排除 D项。4.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A. 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 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 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D. 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考查学生对封建论中“封建”一词的理解,此处的封建是指分封制,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的这种政治制度在汉文景帝时期便出现了分裂国家的事件,所以 A项错误,B 项是无关,这种措施是不可能产生统一的思想。D 项为错误项,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并不是郡国并行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5、度5.史书记载:“(汉武帝)加重给事中等内朝官的事权,还逐步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得以和丞相平分秋色、甚至连皇帝的诏令也都由御史大夫下达。 ”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B. 完善官制提高行政效率C.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3【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加重内朝官的事权,以及让御史大夫与丞相平分秋色,都是为了削弱相权,从而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答案为 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察,排除 A项;材料不能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 D项。【点睛】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有意改
6、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属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又称“内朝”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近臣构成。重要政事, “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
7、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
8、省” 。7.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4B.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答案】C【解析】【详解】科举制度根据考试成绩进行选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状况。故答案为 C项。A 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 项反映的是世官制,D 项反映的是察举制,均排除。【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
9、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8.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 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 选官方式呈现多样C. 士族大家垄断仕途D. 科举制兼顾各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同时存在举荐制、军功爵制,说明唐朝时期的选官方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故答案为 B项。唐朝的选官方式包括科举制度,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其形同虚设,排除 A项;C 项“垄断”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9.公元 1071年,
10、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B. 由中央控制地方赋税C. 抽调各地精兵以充实禁军D.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答案】D5【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强调士大夫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最能体现该主张。故答案为 D项。 “士大夫”是指文人,并非世家大族,排除 A项;B、C 项与材料信息体现的重视文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无关,均排除。10.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
11、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答案】A【解析】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 A。内阁的设立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 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 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权,D 项错误。11.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
12、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A. 存在绝对权威势力B. 公民个体自由受到限制C. 排斥私有财产制度D.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可以看出,尽管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在政治上是主权者,但个体自由却受到限制。故答案为 B项。A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私有财产的态度,排除 C项;D 项说法绝对,公民拥有政治自由权,排除。612.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 ”,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
13、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 。由此判断罗马法( )A. 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B. 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C.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D. 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 ”,反映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答案为 C项。A 项“形式主义”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监察地方的刺史六条主要内容有:一,强宗豪右田宅逾制、倚强凌弱以众暴寡;二,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傍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
14、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五,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材料二 唐代以六条巡察州郡、主要内容有:一,察官人善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五,察德行孝悌茂材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材料三 唐代“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御史台总监察之职、分工细致职责分明。唐高祖认为隋朝“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致使社稷倾危” ,唐太宗曾说“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 , “县令甚是亲民要职” 。材料四 元朝至元五年(
15、1268)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 ,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 ,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的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 行台体察条例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7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前期中央
16、监察地方的内容有何变化?(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前期加强地方监察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答案】 (1)监察对象增多;官职不分等级;监察权限扩大;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的监察;重视对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事务的监察;(2)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法治建设,加强监察制度完善,重视地方吏治,唐初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3)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相关法规不断完善;监察制度得到法律保障;提交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加强对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监察。(4)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矛盾、巩固
17、统治;有利于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对元的统治和后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加强法制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与汉代相比,唐代前期中央监察地方的内容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的对比,以及材料二中的“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 “察德行孝悌茂材异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唐代前期加强地方监察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唐高祖认为隋朝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致使社稷倾危 ”“县令甚是亲民要职”等
18、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元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的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 “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4)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法制建设、对后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及不能从根本上8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指出:“我们应该记住,大一统国家基本上是消极组织。
19、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它们都几乎着魔似的追求不朽,它们的国民不仅希望而且热烈地相信这种组织会永远存在于世,但是在局外人看来,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明确:围绕“大一统国家与文化创造力”拟题。史论结合:大一统国家的史实之文化创造力的史实及其相互关系。简要记述:史实表述准确、逻辑清晰、论点正确。【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大一统国家是没有创造力的,它们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来看,作者认为大一统局面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对这一观点可以辩证地来看,因此可以确定“大一统国家不利于文化发展”和“大一统国家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论题。如果持第一种观点,可以联系有关史实,如秦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现象来论证说明;如果持第二种观点,可以联系有关史实,如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来论证说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论证,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