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92832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 2019 届高三语文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第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

2、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3、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

4、并重,寓软实力于- 2 -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B.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C. 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D. 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B. 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

5、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C. 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D. 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B. 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C. 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D. 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答案】1. A 2. C 3. A【解析

6、】【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 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 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D 项, “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故选 A。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7、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3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故选C。【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

8、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 “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故选 A。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6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继续增长,中国网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了移动网民,他们手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是国产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接入流量与 2015 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未退,直播平台、网红经济、虚拟现实、共享单车

9、、人工智能等潮起潮涌。与此同时,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移动互联网在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的过程中,日益趋向平稳发展,呈现出理性成熟的一面。(摘编自余清楚等步入平稳发展期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材料二:- 4 -(资料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 年 12 月 4 日)材料三:当我们谈到互联网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关键词是创意、创新和无限可能。很巧的是这也是在谈及儿童时会想到的词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法图玛塔恩达耶的一席话,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法制日报记者获悉,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已有 1.7 亿人,8

10、 岁以前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超过五成。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知还很模糊。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持续开展“净网” “护苗”等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即将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将从立法层面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石。(摘编自王春一亿多青少年网民网络权益如何保护 )材料四:无须讳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但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各类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病毒、传播色情、造谣诽谤等等,致使网络空间时有阴霾出现,实在让人痛心。

11、- 5 -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如此广大的网络空间、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也难免会百密一疏,挂一漏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多管齐下、多层治理、多面共进。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只有网民的网络素质普遍提高了,网络社会的肌体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也才能让网络空间保持晴朗。 “中国好网民”不仅要具备网络伦理自律能力,更需要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切实以自身之力,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展现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摘编自“中国好网民”既是标准更是目标 )4. 下列对材料二相

12、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网民总体规模继续扩张,预计 2019 年将达 7.8 亿。B. 2013 年中国整体网民为 6.2 亿,比上年增加 0.6 亿,其中移动网民为 5 亿,比上年增加0.8 亿;这一年,两者的增长率也是最高的。C. 中国移动网民增长率总体上远超整体网民,但是 2015 年移动网民增长率下滑,而整体网民却呈现增长,移动网民增长率首次低于整体网民。D. 从 2011-2019 年中国网民规模走势来看,无论整体网民还是移动网民,增长率虽然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预计 2019 年增长率最低。

13、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网红经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服务共享等诸多领域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即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B. 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 1.7 亿人,其中超过五成为 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些人心智尚未发育健全,还不能辨别网络世界的精华与糟粕,令人担忧。C.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一经颁布,就会筑起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防波堤,政府才可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净化网络环境。D.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着诈骗、暴力、病毒、色情、造谣诽谤等各类社会问题,这也是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重视的原因。6.

14、 怎样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C 5. D 6. 国家职能部门加强立法执法,发挥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多管齐下、多层治理、多面共进。网民应该加强自律,提升自身网络素质,养成崇德向善的网- 6 -络行为规范,做“中国好网民” 。【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辨析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仔细阅读材料,可发现 C 项, “移动网

15、民增长率首次低于整体网民”说法错误,根据图表,可得出 2015 年移动网民增长率虽然持续下滑,但仍远高于整体网民增长率。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且要看清题目要求,是要求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 ,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即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说法错误,根据原文,2016 年就已经“日益趋向平稳发展” 。B 项, “其中超过五成为 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说法错误,原文是“8 岁以前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

16、的未成年人超过五成” ,意思是 8 岁以前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占 8 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的五成,并非现有 1.7 亿青少年网民里有超过一半是 8 岁以下的儿童。C 项, “政府才可以依法保护”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颁布之前,政府已经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故选 D。【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熟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分条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怎样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目前

17、,中国青少年网民已有 1.7 亿人,8 岁以前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超过五成。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知还很模糊。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持续开展“净网” “护苗”等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即将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将从立法层面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石” “无须讳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但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各类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病毒、传播- 7 -色情、造谣诽谤等等,致使网络空间时有阴霾出现,实在让人痛心” “

18、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如此广大的网络空间、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也难免会百密一疏,挂一漏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多管齐下、多层治理、多面共进”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只有网民的网络素质普遍提高了,网络社会的肌体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也才能让网络空间保持晴朗” “中国好网民不仅要具备网络伦理自律能力,更需要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切实以自身之力,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展现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简要概括怎样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点睛】

19、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辟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

20、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日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

21、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 8 -保。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B.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

22、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C.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D. 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与“察” “举”等词意思接近。B.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C. 尚书,是我国古代六部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侍郎,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的高官。D. 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3、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B. 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C. 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D. 袁滋为人直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耿直厚道,与他交往的人都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2)

24、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 ”【答案】7. B 8. C 9. C - 9 -10. (1)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2)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袁公的为政主张。 ”【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三年”是“宿兵”的时间,排除 A 项、C 项。 “调发” ,征调、征发的意思,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 项。句意:袁滋说蔡州军队强劲,上下同

25、心,不是一朝一夕用计可以攻下来的,应广泛使用策略,离散敌心,一直按兵三年,朝廷征伐物质更加困难,下诏取出宫中钱财接济。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

26、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 “地位仅次于侍郎”错误。 “侍郎”应是“尚书”属官。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故选 C。【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 “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有误。第一次,他“滋揣天子且厌兵,自表入朝,欲议罢淮西事” ,主张罢兵休战。故选 C。【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

27、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郎吏可抚循者” (定语后置) ;- 10 -“惮” ,畏惧;“至” ,到;“辞” ,推辞;“嘉” ,赞扬;“之” ,代词,袁滋。 (2) “耆老” ,老人;“得” ,能够;“谕” ,通告、告知;“易” ,改变、更改;“政” ,为政的主张。【点睛】参考译文:袁滋,字德深。学问广博,记忆力强。少年时跟随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能领悟其义,元结很器重他。建中初年,黜陟使赵赞把他推荐到朝廷。多次征用在张伯仪、何士干幕府中。部中官员因盗窃金宝下狱,袁滋为他伸冤。刑部、大理寺复审罪人,失去公道,

28、畏惧袁滋守法,借助有权有势者请托,袁滋最终没能签署批准。韦皋最初招抚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德宗挑选可以前去抚慰的郎官,大家都畏惧远行,而袁滋没有推辞,皇帝赞扬了他。赏赐金银和紫衣,持节前去。过了一年回来,出使符合皇帝心意,进升谏议大夫。后请求外任,担任华州刺史。政绩清廉俭约,凡有流民来到他所管辖的州中,他都供给土地让他们住下来,人们称他所在的里巷为义合。他则一味以慈惠为本,从不设立纲纪,百姓敬爱归心。有犯法的,时常在法外宽免。抓住盗贼,有时又怜悯他贫穷,拿出钱财为他偿还给丢失东西的人家。召入朝廷担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任命杨于陵接替他。袁滋离任时,老人拦路以致无法离开,杨于陵派人通告说:“我不敢更改

29、袁公的为政主张。 ”人们都围住他跪拜,然后才离开,没有不流泪的。宪宗监国,刘辟造反,下诏命袁滋任剑南两川安抚大使。此时,贼势正强,又因袁滋的哥哥袁峰在蜀被叛贼刘辟劫持,袁滋害怕不能保全兄长,很长时间不进兵,不久,改任义成节度使。滑州,是用兵之地,袁滋严密戒备又广施诚信,一意怀柔,李师道等人畏服他。居镇七年,百姓为他立祠堂祭祀。任命为户部尚书召回,改任荆南节度使。吴元济造反,袁滋说蔡州军队强劲,上下同心,不是一朝一夕用计可以攻下来的,应广泛使用策略,离散敌心,一直按兵三年,朝廷征伐物质更加困难,下诏取出宫中钱财接济。袁滋揣测天子也应厌战了,亲自奉表入朝,打算建议停罢淮西军事,途中听说萧俯、钱徽都

30、因建议停战获罪被免官,袁滋又改变原议,再次说出兵必胜,以顺从天子心意,于是乃得以派回。去世,时年七十岁,追赠太子少保。袁滋患病以后,写下遗命安排后事,前后三年,都有安排。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自称可见其肝胆,以至家里人都不能察见他的喜怒。居处简陋衣食俭朴。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言兵事疏晁错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 11 -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

31、,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

32、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33、。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有删改)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杀吏卒,大寇盗。 寇:盗贼B. 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格:抵御C. 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亡:逃跑D.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 属:属下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 ,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B. “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C. “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12 -D.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

34、,先呼台下侍者而告。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B.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C.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D. 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

35、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 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 ,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C. 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 ,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D. 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

36、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答案】11. B 12. B 13. C 14. C 15. (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 ,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 ,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 (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解析】【11 题详解】-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 “套用成语法” “套用课本

37、法”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 项, “寇”,为劫掠之意,作动词;C 项, “亡”通“无” ,没有;D 项, “属” ,为族、类之意。故选 B。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

38、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 “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错误。 “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 。故选 B。【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赐之” “坚甲絮物”是双宾语,排除 A 项、D 项。 “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的后置;“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定语后置,排除 B 项。句意: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

39、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故选 C。【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 , “以长攻短”, “以众攻寡” ,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 “

40、术” ,提出“万全之术” 。所以, “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故选 C。- 14 -【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 “倾仄” ,崎岖不平;“且且”,一边一边;“之” ,助词,的;“罢” ,通“疲” ,疲劳; “中国” ,中原。 (2)“虽然” ,尽管这样;“凶器” ,不祥之物;“兵,凶器;战,危事也” (判断句)

41、;“以” ,介词,把;“为” ,成为、变成;“俯仰” ,时间短暂。【点睛】参考译文: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部内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

42、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所以兵法说:“有必胜利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 ”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

43、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射程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强弩骑射的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与之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 15 -悬殊,这用的是

44、以十击一的方法。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史

45、记传言: “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 ”我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咏 史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注】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注】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前一句中“蹑”字显示出士族子弟世居高位的强势,后一句中的“沉”字则流露出寒门才俊

46、沉沦于底层的颓唐。B.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此句是过渡句,既概括总结了前句,又自然引出后句的典例,同时也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积重难返的愤慨。C.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16 -D.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运用了有关冯唐的事典,借此表达的情感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的表达完全相同。17. 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四句有何作用。【答案】16. B 17. 思想内容:以“涧底松”比出身寒微的士人,以 “山上苗”比世家大族子弟。取松、苗两物象,

47、一繁一稀,一低一高,两相对比,仅一寸的山上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苍松,借此隐喻因等级造成的不公。章法结构:此四句以比兴起笔,引出后文对门阀制度导致选贤痼疾这一社会现实的议论。表达效果:用语形象(比喻) ,表意鲜明(对比) 。【解析】【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 “英俊”并无颓唐之意;C 项, “七叶”为七代之意;D 项,典故在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48、并不完全相同,一侧重时运,一侧重等级出身。故选 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

49、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名篇名句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 -(1)庄子逍遥游中, “_,_”两句描写了宋荣子超脱世俗毁誉、我行我素的形象。(2)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两句意在告诫世人不能有丝毫的贪心,千万不能觊觎身外之物。(3)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描写琵琶声暂歇后,深藏在心底的哀愁和怨恨却油然而生,效果更胜过演奏时的名句是:“_,_。 ”(4)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_” 。【答案】 (1).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