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津市耀华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即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 ,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 不正确;材料把
2、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 说法不正确;D 说法与材料无关。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宗法制D. 宗法制和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故“周之失,在于制” 。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秦的迅速灭亡。但秦的郡县制
3、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 A 项正确。B 选项三公九卿制与中央集权无关;2C、D 选项宗法制不满足要求。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 ,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
4、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 、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 、 “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真实内涵;C 选项说法错误,洪武十三年宰相制度便被废除,说明此是君权相权之间存在矛盾;D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内部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点睛: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问题时要注意分清楚题目中涉及的是哪部分问题,是君主专制部分的问题,还是中央集权部分的问题。明确这一点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干扰项,比如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所以可以排除 D 选项中央集权问题的干扰
5、。4.“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地理环境A. 容易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B. 孕育了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C. 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农业经济发达D. 国土面积小,导致全体国民直接参政【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这样的地理环境与希腊雅典的地理环境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小国寡民的情况,也孕育了民主政治,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的地理环境一般都为开阔的平原地区;C 选项错误,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的发展;D 选项错误,国土面
6、积小不是直接参政的原因,关键性原因是“寡民” 。5.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A. 条文清晰,实用性强B. 尊重传统,灵活性强C. 保护贵族,阶级性强D. 承认契约,原则性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
7、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的特点是条文清晰,实用性强,因此选 A。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罗马法有关证人出廷作证的相关内容,不体现阶级性,所以 C 项错误。罗马法是一种创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传统相关的内容,所以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契约内容,所以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点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私法极为发达完善,公法不甚发展;立法形式灵活简便、独具特色;法制建设与法学研究紧密
8、结合;深湛的原则与制度、科学的概念和术语;卷帙浩繁、规模巨大的法律编纂。6.在查理一世戴着王冠的头被砍下来的那一瞬间,英国学者描述道:“当时围观人群的反应不是欢呼,而是低低地沉沉地叹息。 ”这些“叹息”折射出英国民众的复杂心态是A. 反对国王专制与维护公民自由之间的矛盾B. 国王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带来的矛盾4C. 废除王权专制与国王作为精神领袖之间的矛盾D. 信仰国王与崇拜克伦威尔之间的矛盾冲突【答案】C【解析】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是当时英国民众的心愿,但是面对“戴着王冠的头被砍下来”英国民众却不欢呼而是叹息,说明他们对国王所象征的东西是很惋惜的,故选。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
9、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7.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 “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 。据此可知A. 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B. 立法与行政机关的矛盾重重C. 三权分立能有效防止专制D. 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反映的是立法机
10、关如果超越宪法赋予它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就如同行政机关越权都会出现专制倾向,故权力机关应在宪法赋予它的权利范围内行使职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故选 D。材料没有体现“相互制衡”的信息,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矛盾重重”的信息,故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三权之间互相制约与平衡的信息,故 C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故排除 C。8.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 ”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A. 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B. 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C. 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D. 武昌起义后
11、各省反清独立5【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可知是指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孙宝琦建议政府“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 ,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D 项,ABC 项不符合题意。9.1954 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A. 新中国成立B. “八字方针”提出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D. 第一届中
12、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A 是成立于 1949 年,B 是在 1956 年,D 是在 1949 年,C 是在 1954 年,因此从时间上来看,答案为 C。【点睛】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A.
13、 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B. 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C.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 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和“新中国相继提出了6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可知当时中国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1.1949 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A.
14、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 “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C.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D. 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是 1947 年出台的,与题干时间不合,故 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基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 “冷战”加剧,而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利益,极力排斥中国,故 B 项正确;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是华约的成立,故 C 项排除;“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与题意无关,故 D 项排除。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锋美苏争锋的背景12.清朝梁廷枏粤海关志记载:“凡外洋夷船到粤海关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
15、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 ”这反映出A. 清政府妄自尊大,愚昧无知B. 十三行由此专门经营对外贸易C.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 清政府严格管理对外贸易【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清政府对于外国的税收和货物的数量和要求都有明确的限制,这体现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对外贸易的严格管理,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这里面没有体现出“天朝上国”思想;B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广州十三行;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13. 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 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
16、,这在7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A. 奴隶贸易的开展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C. 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 D.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6501850 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迅速发展,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故 A 正确。1650 年当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故 B 错误。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故 C 错误。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17、,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 D 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奴隶贸易14.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 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B. 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 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
18、” 、 “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追求更多的财富,而不是倡导节俭。再根据题干“根源”要求,可知 C 项属于经济方面,属于内部原因,最为根本,正确;A 项属于外部客观原因,排除;B 项属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是根源,排除;D 项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 1830 年达到第一个 10 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 10 亿人口,只需 30 年便能达到第三个 108亿人口。 ”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 10 亿人口”时中国人口出现A.
19、 大幅度增长B. 负增长C. 增长乏力D. 适度增长【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第二个 10 亿人口”发生在 1930 年, “第三个 10 亿人口”发生在 1960 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灾难,1959-1961 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导致中国人口下降,故 B 项正确;ACD 项排除。点睛:明确“第三个 10 亿人口”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16.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 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应主要归功于中国人的
20、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信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 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A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基本变化” ,故排除 A。B 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 1978 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基本变化” ,故排除 B。C 项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于 1994 年,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且属于“
21、基本变化” ,故排除 C。D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于21 世纪初, 不符合题目限定的时间范围,故选择 D。 【点睛】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学生要掌握改革在具体方面开始的时间,内容,才能准确答题。17.在新政初期,美国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l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9出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州长们反对的是A. 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B. 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C. 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D. 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答案】B【解析】美国州长“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
22、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罗斯福新政损害了州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规定全国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这损害了州权,故 B 项正确;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和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是金融方面措施,而金融大权属于中央政府的权限,没有影响到州权,故 AC 错误;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也和州权无关,故 D 项错误。18.1925 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 实行农业集体化 B. 提高出口创汇额度C. 大力发展轻工业 D. 追求提高农业产量【答案】A【解析】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资
23、金困难,1929 年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故 A 正确,BCD 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资金困难,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19.某同学在学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后,对主干知识进行了整理,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B. 关贸总协定消除了贸易壁垒,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C. 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欧盟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10D. 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除了障碍【答案】B【解析】【详解】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
24、消除贸易壁垒,但是关贸总协定只是有助于消除关税壁垒,事实上不可能因为有了这个而消除贸易壁垒,故 B 理解有误,选择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 理解正确。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都是区域集团化组织,但欧盟更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故 C 理解正确。两极格局的瓦解后,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推动经济全球化,故 D 理解正确。20.货币变局一书中曾说:“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开启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合作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D. 推动了
25、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 A 项错误。C 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 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 D 项错误,故答案选择 B 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21.汉武帝罢黜其他“诸子学说” ,太学只设儒家五经博士。东汉时,皇帝曾发布诏令,要求根据太学生通经多少,并经过考试,量才录用。这反映出汉代A. 禁止在社会中传播非儒家思想B. 官僚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
26、已消除C. 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新的变化D. 文化传播因思想控制而出现倒退【答案】C【解析】11【详解】由材料“罢黜其他“诸子学说” ,太学只设儒家五经博士经过考试,量才录用”可知,汉代政府提倡儒学,促使汉代儒家知识分子逐渐增多,故 C 正确;材料只能表明太学里面禁止非儒学思想的传播,不能体现禁止在社会中传播非儒家思想,故 A 错误;材料只表明根据考试量才录用,未体现官僚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被消除,故 B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化的倒退,故 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政府重视儒学的发展。22.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
27、,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出作者的态度是A. 认可教皇搜刮财富B. 认为天主教徒应该忠实于信仰C. 赞同教会建造教堂D. 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皇是最富有的,他建教堂不应该用贫穷信徒的钱,而应该用自己的钱。很显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23.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 ”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 革命 B.
28、 尊孔 C. 帝制 D. 亡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可知这时期尊孔复古的逆流兴起,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为复辟帝制服务的,故 C 正确;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即 1914 年、1915 年,民族资产阶级在探索宪政的道路,故 A 错误;“尊孔”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手段和途径之一,是为其复辟帝制做思想准备的,不符合材料中“结果” ,故 B 错误;民国三四年之后,即 1914 年、1915 年,中国并没有亡国,故 D 错误。1224.19782007 年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 94%提高到 99.5%;初中毛入学
29、率从 20%达到 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 10%提高到 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 1%提高到 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 44.6%。该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三个面向”方针的推动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A. B. C. D. 【答案】A【解析】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开始确立是 20 世纪 50 年代,故错误,排除,是 1995 年;是1985 年提出;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故 A 正确。25.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 “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
30、这说明当时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人们以信仰“主义”为时髦。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 项。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通常的理解,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按照此定义,迄今为止的西方出现过两种民主的形式,即:古典民主(古代希腊城邦的公民民主)和现代民主(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13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巴达的制度比较精英化,只有贵
31、族出身的人才能直接执行公务,其行政机构元老院只有 30 人,军事指挥员即国王只有两个。公元前 431 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期间,伯利克里曾发表过著名的演讲;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多数人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但战争的结局,雅典被打败,斯巴达却胜利了。材料二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社会。西方崛起的第一步,就是依靠专制王权消除分裂、统一国家,它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是你们所知道的“民族国家” ,是民族国家的第一个阶段。材料三 13 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
32、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材料四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 ,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从 1832 年到 1928 年,总共 5 次议会改革,英国实现了不分性别、不分财富、不分职业、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的平等选举权,现代民主制度也在英国最终确立。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的两种基本政治形式,并结合材料二、
33、三,谈谈你对材料四所说的“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的理解。(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旧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分析推动该制度走向“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因素。【答案】 (1)形式:斯巴达为代表的以贵族为主的少数人的统治,雅典为代表的以公民为主的多数人的民主理解:现代民主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存在致命的弊端;而在欧洲的中世纪,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影响后世深远的议会。(2)内涵:是“少数人的统治” ,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光荣革命后逐渐产生的君主立宪制。因素:18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工业
34、革命;1832 年以后的议会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如自由主义思潮) 。14【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斯巴达的制度比较精英化,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直接执行公务,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的信息归纳两种政体;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三从现代民主是在现代民族国家范围内、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民主以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存在致命的弊端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内涵依据材料四“少数人的统治” ,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英国代议制从 18 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工业革命、1832 年以后的议会改革以及自由主义思潮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京
35、大学罗荣渠先生在厘清后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并融合其他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 。 “多线”是指“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动态的” 。摘编自朱能高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历史教师的责任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
36、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欧美国家近代民主制度出现不同发展模式。阐释:从 17 世纪到 18世纪,英美法通过革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产阶级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下,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 1787 年宪法建立共和政体,突出三权分立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法国则经过长期斗争反复选择,最终建立共和政体。示例二论题: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呈现多样性。阐释: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欧美国家在政治上通过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首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现代化。而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
37、政权,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到斯大林时期,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走上现代化道路。【解析】【详解】根据 题目要求围绕“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自拟论题,第一步先要将论题分解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 ,拟定论点。第二步,根据“不同15发展模式”的论题,结合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和代议制的形式作答,条理清楚。如果以“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论题,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等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再以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两者比较,得出结论。注意论证过程要合理,要有史实依据,不能空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