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92902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共 9 分)百年来,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代有新变,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学者及其著述不可计数。然而,具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文学传统,或者说如何转化性地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仍然是一道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换句话说,在走向中国文艺复兴的征途上,中国既有的文学传统应该以何种方式或路径进入中国新文学话语体系?如果继续在理论上断定新旧不能融合,坚持现代与传

2、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但历史和现实并不以我们流行的现代性崇拜为转移,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历史与现状,都昭示了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以各种方式介入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所以应该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的总结与思考之中。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但具体的微观探究毕竟是一个宏大的学术系统工程,所以在宏观上确立所谓创造性转化的新思路也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

3、行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这就颇有点反客为主的味道了。这种理论路径其实是文化和文学上的激进主义表现,极端者会全盘性地反传统,落入全盘西化的陷阱。而就在这一正一反的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我们完全可以在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特定的条件,或以中化西,或以西化中,在具体实践中不拘格套,因缘2际会、顺势而为,由此创

4、造性地转化出一种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当代中国文学新形态。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理论窠臼,才算是寻找到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不二法门。(摘编自李遇春中西会通古今交融重申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探讨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的学者及著述不可计数,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可谓互有转变。B摆在中国作家和人文学者面前的世纪难题,就是要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C客观不以我们流行的崇拜为转移,中国新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始终被中国文学传统以各种方式介入。D实事求是地投入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路径之中,故融通

5、古今中外抛弃成见,会获得新的发现与创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先从中国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重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B文章在论述中西文化与文学的交通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了实际存在的第三条融合路径。C作者对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的主张,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是反客为主。D关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作者是先谈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路径,最后亮出观点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那么就等于彻底否认了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可能性。B如果我们根据不同

6、的领域和特定的条件,不拘格套,顺势而为,就能创造出一种中国文学新形态。 。C只有立足于融通古今中外、活生生的中国文学经验,抛弃固有的定式与成见,才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D只有跳出了中西整体性体用论与新旧二元对立论的框架,才能找到中国文学传统复兴的3路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萧 萧(节选)沈从文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唢呐后面一顶花轿,四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象做梦

7、一样,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想起白天场上的事,那老祖父开口说话:“听三金说,前天又有女学生过身。 ”大家就哄然笑了。这笑的意义何在?只因为大家印象中,都知道女学生没有辫子,留下个鹌鹑尾巴,象个尼姑,又不完全象。穿的衣服象洋人又不象洋人,吃的,用的总而言之事事不同,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萧萧不大明白,她不笑。所以老祖父又说话了。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

8、学生!”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萧萧为人并不愚蠢,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所以接口便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你象个女学生,不做可不行。 ”“我不做。 ”众人有意取笑,异口同声说:“萧萧,爷爷说得对,你非做女学生不行!”萧萧急得无可如何, “做就做,我不怕。 ”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萧萧全不知道。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每年一到六月天,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4地过身 。从乡下人眼中看来,这些人都近于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装扮奇奇怪怪,行为更不可思议。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

9、笑话。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因为想起所知道的女学生在大城中的生活情形,所以说笑话要萧萧也去作女学生。一面听到这话就感觉一种打哈哈趣味,一面还有那被说的萧萧感觉一种惶恐,说这话的不为无意义了。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她们都会花钱,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一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她们在学校,男女一处上课,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在一起,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 。她们也做州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

10、孩子叫少爷。她们自己不喂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象个大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 ,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戏。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同官平分。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十块钱一月,雇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总而言之,说来事事都希奇

11、古怪,和庄稼人不同,有的简直可以说岂有此理。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不管好歹,做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体念到了。因为听祖父说起女学生是怎样的人物,到后萧萧独自笑得特别久。笑够了时,她说:“祖爹,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 ”“你看,她们捉你去作丫头。 ”“我不怕她们。 ”“她们读洋书念经你也不怕?”“念观音菩萨消灾经,念紧箍咒,我都不怕。 ”“她们咬人,和做官的一样,专吃乡下人,吃人骨头渣渣也不吐,你不怕?”萧萧肯定的回答说:“也不怕。 ”5萧萧从此以后

12、心中有个“女学生” 。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小丫头” ,不喊“萧萧” ,却唤作“女学生” 。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注:过身:经过。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萧萧出嫁时,和其他女子哭嫁不一样,只是笑,这体现了她的幼稚与无知,缺少父母的教养。B.作者运用想象手法,写了萧萧梦里与女学生一起,表现了

13、萧萧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但内心又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恐惧。C. 本文通过农村人与城里人生活的比较,侧面表现了农村人节俭质朴的品性和思想的闭塞,批判了城市人追求物质、精神空虚的生活状态。D 文章里多次写众人的笑声,突出了村民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突出了人性美的主题。5、 结合全文,概括萧萧的形象特点。 (4 分)6、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故乡的榕树黄河浪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

14、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建了儿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种悠然自得的味道。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6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 S 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

15、它为“驼背” 。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 。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

16、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

17、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饭甑(zng)做饭用的蒸笼。甑,古代蒸食的炊器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

18、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7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满足。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

19、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

20、 ,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吗?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吗?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老人已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已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7、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 ,运用了比喻和夸

21、张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B本文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回忆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C有时早上醒来,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体现了作者心里的的懊恼之情。D这篇作品感情深厚,语言清新流畅、含蓄委婉,绘声绘色,有不少段落就像图画一般美8丽,又像诗歌一般充满激情。特别是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采。 8、文中借老人之口描述关于榕树的传说,有什么用意?(4 分)9、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6 分)二、

22、古代诗文阅读(35)(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 1013 题五蠹(节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

23、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

24、,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B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9C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D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尧舜是夏朝

25、以前有盛名的君主,通过禅让的方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 B大父,即祖父。在中国民俗中,祖制称呼一般写至上九代,下九代。C西戎,西戎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D干、戚,古时的两种翻土农具。执干戚舞,是指远古之人手执干戚进行的舞蹈,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12、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舜认为,只有采取崇尚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然后再武力征服,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心服。B、作者认为统治者不应该一味效法古代圣王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C、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古代和当今的不同

26、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与时俱进的观点。D、本文引用守株待兔的事例是为了讽刺头脑僵化,不懂变通的人,具有讽喻的目的。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 分)(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题。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

27、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10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场面描写淋漓尽致、慷慨悲壮,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 B本诗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C诗中以大量笔墨写行刺失败的场面,铺叙得酣畅淋漓,而写到出燕入秦的场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D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

28、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15、本诗塑造了荆轲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举行婚礼前往往都会占卜吉凶,这在诗经氓中有体现:“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 (其一)中的“ , ”两句借用鸟、鱼来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 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的句子是“ , ” 。(4)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主张国君应该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化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乡土文化既是一

29、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 )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11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

30、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31、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20、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给曾经给予他帮助的老师发了

32、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五处不当的地方,请改正。 (5 分)老师:你好!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水平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12你的学生 王明2018 年 9 月 20 日21读麦肯光明广告公司创意春晚公益广告筷子篇有关内容,根据文意补充设计,或描述生活或陈述见解。要求:句式大致相同,语意相关。 (6 分)筷子,是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很重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是启迪,是传承,是明礼,是感恩,是团圆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启迪;幼儿时,

33、,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 ,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22、 写作(60 分)湖泊是城市的眼睛。她明亮、温柔,折射着一座城市的美丽,孕育着城市的文化与文明;河流是乡村的纽带。她曲折、灵动,牵系着众多乡村的风情,滋养着身边的土地与人民。请以“故乡的水”为话题写一篇散文,抓住事物特征,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 800 字。13高一年级 12 月月考参考答案一、 (一)1、C(A 项,曲解文意“互有转变”错误,原文是“代有新变” ;B 项把“如何转化性地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

34、模式” ,简单归纳为“要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学形态和文学批评模式”不恰当。D 项强加因果。 )2、D(偷换概念,原文是“先谈新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新旧文学之间的关系” )3、B(偷换概念, “创造出”和“创造性地转化”概念不一样。 )(二)4、C(A 项“幼稚与无知,缺少教养”不正确,体现了萧萧的大胆和纯真。B 项“对外界的恐惧”不正确,这里表现了她思想的闭塞,见识少。D 项,写众人的笑声突出众人思想的守旧、落后。)5、身世悲惨,萧萧自幼无母,寄养在别处。大胆,率真,对待婚姻,萧萧不像其他小女人一样,而是笑,不害羞,又不怕。聪明,狡黠,可爱 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

35、。6. 运用对比手法。对待婚姻,萧萧不哭与其他女子哭泣形成对比。表现萧萧胆大,纯真。14谈及女学生,大家以之为乐与萧萧不哭、着急形成对比。表现萧萧率真,可爱。提到女学生,萧萧之前不笑,与后来独自久笑,答应爷爷“女学生”的称呼。表现萧萧具有初步觉醒的新思想,内心向往外面的新世界。 (这一手法必须写,后面的手法或其他合理的特色两点即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多次写到她的笑心理描写,文末写到她的“梦” ,表现她对未知新生活的期盼与担心(三)7、B(A 项没有夸张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C 项“懊恼之情”错误;D 项语言“含蓄委婉”错误)8、体现了榕树的古老,为其笼罩一层神秘色彩。体现了老人对于晚辈

36、的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告诉他们为人处世一心向善,不要作恶。9、驼背的榕树形状奇,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传说奇,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功用奇;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二、 (一)10、D11、D(干,盾牌;戚,大斧。是两种武器)12、A(虞舜认为,首要的是通过崇尚道德教化,手持盾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以这种方式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通过武力征讨)【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

37、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15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38、。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缺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

39、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了天下。徐偃王住在汉水以东,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楚文王怕他危害到自己,起兵攻打徐国,便灭掉了它。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的政治终于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治却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仁义的政治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变了,情况也变了。在舜统治天下的时候,苗族不归顺,禹准备去征伐它,舜说:“不行。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 ”于是用了三年时间进行德教,手持盾

40、牌大斧等兵器作为道具跳起舞来,苗族才归顺了。在共工战斗的时候,兵器短的被敌人刺到,铠甲不坚固的伤到自己的身体,这说明持盾牌大斧跳舞来降服敌人的办法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变。上古时在道德上争胜,中世时在智谋上角逐,现在便在军事实力上竞争了。13、 (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注意:翻译的时候要把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翻译出来,在这句话中,东是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 (1 分)重要的词有肆,阙,焉, (各 1 分)要把握好。还有翻译的时候要把省略的地方也补充到相

41、应位置。 )(2)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抑” “甲兵” “危”的使动用法“构”各占 1 分)(3)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真是令人奇怪啊!(“不齿” “乃” “其”各 1 分)(二)14、C(诗人大量笔墨描写的是出燕入秦的场面,而略写行刺失败的场面。 )1615、本诗塑造了一个仗剑行侠、义无反顾、威风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 “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

42、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大义凛然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三)16、 (1)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三、17B【解析】(A、D 项, “保持文化”搭配不当;“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18B【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 ,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 。排除 C、D 选项。A 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 ,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 B 项,

43、B 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19C【解析】(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适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适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适合语境。排除 A、D 两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不合。因此排除 C 项,选 B 项。)20、 (1) “你”改为“您” ;(2) “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您的帮助下学习,深感幸运(荣幸) ”;(3) “水平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 ;(4) “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 ;(5) “改造”改为“锻炼”或“学习”21、 【示例】幼儿时,妈妈鼓励你尝试用筷子夹起生活的喜乐年华,是一种传承;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一块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四、22、略17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