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阳一中 2017 级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三历 史 试 题 2018.12说明:1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2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 选择题部分1、单项选择题:(52 个,1 分/个,共计 52 分)1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促进官僚政治
2、的形成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博而寡要,
3、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 处应分别填入( ) A儒家、墨家、道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儒家、墨家、法家 D儒家、法家、兵家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确立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6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2洲社会那样
4、,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A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 B佛教的传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压制C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D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7.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 书 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 46 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8.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
5、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9.“儒学自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为能弥补这一缺陷,儒学思想家做出的努力是(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B.董仲舒积极主张“大一统”C.明清之际出现经世致用思潮 D.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10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吕氏乡约 ,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
6、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2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 ,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 “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A提倡
7、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 弘扬唯物思想1320 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清代思潮”以“复古”为其职志,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粱启超认为, “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 )3A同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促成了当时的社会转型C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D借文化复古反对旧思想14.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当时晚明时期( )名称 地点 主要活动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 无
8、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反对八股取士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1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存真 B.缺乏理性精神 C.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1617 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
9、、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 (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C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7.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以下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有误的是( )A.注重个人主观性情抒发 B.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C.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D.重在表达个人的政治理念18.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 “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
10、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19.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4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C.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20.“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 。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 ;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
11、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C.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D.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21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22.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12、( )A.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 D.商人地位发生根本变化23.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 。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 “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作者意在( )A.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24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 “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
13、模样画得像牛。 ”色诺芬尼意在( )A批判教权主义 B突出绘画的多样性 C维护民主政治 D强调人文主义思想25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C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D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26在 15 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 的印刷出版物中 50%以上属于宗教书5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 1500 年到 1520 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
14、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 27%。上述变化表明( )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 B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C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 D印刷术引入促进文化繁荣27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 。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 ”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 )A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C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D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2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控制物质世界
15、、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 ”材料表明“他们” ( )A提倡人身及个性解放 B尊重一切外在的权威C受到科学革命的启蒙 D主张法律应体现理性29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A反对君主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C实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30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
16、。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31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刚好占了两个世纪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找到了正确的思维道路。 ”其中的“第一步”是指( )A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创论”B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C奠定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科学时代开始D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32.有学者指出,培根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
17、态的革命。6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3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他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C.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34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一特点属于
18、(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351836 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 ,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36到 19 世纪末,美国人的环境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对自然的敌视和厌恶逐渐被一种欣赏和亲近之情所代替。赞美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 、巴罗斯的人猿泰山等充满野性的文学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著名的保护主义者约翰缪尔指出:“成千上万的疲惫、精力衰竭和过度文明化
19、的人们开始发现,到大山中去就是到家里去,荒野是一种必需品。 ”导致这一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浪漫主义思潮的延续和发展 B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C自然科学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依据D电视等新技术媒体加大了“环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37.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A.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B.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C.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
20、更易被人们接受38.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 1925 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当时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7A.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39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 魏源 B 洪仁玕 C 李鸿章
21、 D 严复40下表是从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 中整理出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的统计。这一统计反映了当时( )A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观 B洋务派“体用观”的局限C政府重视培养全面人才 D维新派倡导的政治变革观41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到:“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说明谭嗣同( )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421898 年,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
22、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 “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这表明清政府( )A利用舆论加强监督 B扩大普选权的范围C全面改革科举制度 D调整政治参与方式43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 ”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44五四时期,胡适呼吁:“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是呀,自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胡适在此表达了(
23、 )A家天下被推翻的必然性 B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性C公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 D建设民族国家的紧迫性45下表中五四运动前后流行话题的变化。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8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C. 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升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6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B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C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D中
24、共接受民生主义的主张,开展土地革命47.1956 年 4 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B.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C.成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指导思想D.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4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著作 内容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25、理论C 新民主主义论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D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A.A B.B C.C D.D49.法国费加罗报1970 年 4 月 27 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9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501951 年 11 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燕京大学担任西语教授,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
26、理论书籍,只找到几本苏联删减版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宣讲西语的教材。材料从本质上说明建国初期( )A大学教学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 B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C西方文化在中国受到严重封杀 D教育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影响511961 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 、缩(缩小发展规模) 、并(与他校合并) 、迁(迁离北京) 、放(下放地方领导) 、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52.1949 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
27、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8 年 9 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3 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5 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第卷(共 2 个材料题,共 48 分)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 分)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
28、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 、 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10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材料二
29、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 。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
30、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8 分) ,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 (10 分)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
31、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 ,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 “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 “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
32、臾缓” 。辛亥革命11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 ,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分析其原因。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2 分)宁阳一中 2017 级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8.12一、单项选择题:
33、(52 个,1 分/个。共计 52 分)1.【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 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 项错误。2.【答案】C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 “以力
34、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是儒家思想;材料“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是墨家思想;材料“严而少恩” “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是法家思想;因此正确顺序是儒家、墨家、法家;所以答案选 C。125.【答案】A 【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
35、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6.【答案】D 【解析】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 ,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渗透与侵染,故 D 正确;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 ,故 A 错误;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B 错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排除 C
36、。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 A。 “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 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 D。8.【答案】D 【解析】题干说的是东汉末年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这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选 D;题干体现了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对佛教的影
37、响,故排除 A;题干说到的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而不是儒学的,故排除 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 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9.【答案】D 【解析】据材料“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 D 正确;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但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 A 错误;董仲舒思想也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 B 错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批判宋明理学,故 C 错误。故选 D。10.【答案】C 【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 ,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
38、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 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 ,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 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 错误。11.【答案】C 【解析】 “万化根源总在心。 ” 考点: “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在于,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意涵”指的是反对君主专制,B 正确;AC
39、D均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问题。13.【答案】D 【解析】 “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其实都是打着文化复古的旗号来宣扬新思想、反对旧思想,但是“清代思潮”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未促成社会转型,也没13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4.【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 “讲求实学”等各项活动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 D 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 A 错误;B项反对八股取士,范围太小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八股,故错误;材
40、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错误。1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 B 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求善,故 A 排除。材料未涉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故 C 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国家,故 D 排除。16.【答案】C 【解析】晚明时期中国科学家主要是从“欧洲科学文化著作、科学理念以及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故 C 项正确。A 中的普遍书法绝对,排
41、除;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并不是因为一两本书就会改变,故 B 项错误;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开启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萌发,故 D 项错误。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山水画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故 AB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而不是“政治理念” ,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B、C
42、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材料相矛盾。1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不能体现“开始”二字,不选 A;材料只涉及了文化方面的政策,不能体现“全面”二字,不选 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不选 D;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 B 项正确。20.【答案】D 【解析】 “济世、经世”等体现了入“世”情怀,所以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就是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参政氛围并不宽松,选项 A 不合史实
43、,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重农抑商的问题,也未表述小农经济的落后,所以选项 B、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1.【答案】A 【解析】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主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B;C 是材料直接说明的信息,不符合“从侧面说明” ,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排除 D。22.【答案】C
44、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 ,说明这些小说戏曲是以出售为目的的,反映出当时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14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D 项。2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故选 C 项。A、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可知,材料反映出神的形象与他的崇拜者是一致的,这说明神的存在与否由人的思想来决定,这也就提高了人的社会地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人文主
45、义的思想,故 D 正确;材料信息主要体现否定神、肯定人的人文主义,无法体现批判教权主义,排除 A;B 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C。25.【答案】A 【解析】 “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小,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必然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减少反封建的阻力,是在以宗教形式来表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故选 A;人文主义者当然也与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排除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B;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悲观的态度,排除 D。26.【答案】A 【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萌
46、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 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故 A 正确;B 属于宗教改革影响;C 和 D与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不符合。2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 。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 ,可知,德国宗教改革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故选 C;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28.【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
47、,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说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受到科学革命的启蒙,故选 C;A 与材料无关,排除;启蒙运动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排除 B;D 与材料无关,排除。29.【答案】A 【解析】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否则会被推翻,卢梭认为统治阶级不要违背民意,都反对君主专制,A 正确;主张基本相同,不是对立,B 错误;卢梭是反对君主专制,孟子是维君主服务,C 错误;孟子不具有民主化倾向,D 错误。30.【答案】B 【解析】 “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说明“荣誉”就是遵纪守法的责任和集体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故 A 项错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