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阳一中 2018 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和 2B 铅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指定位置。2.单选题(含第 13 题、713 题、15 题、1820 题、2122 题,共 16 个单选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3.试卷其它题目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按题号(第4、5、6、14、16、17、20、21、24 题)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
2、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4.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洁净,书写欠工整、卷面不整洁不清晰的酌情扣分。5.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和答题纸,试卷自己保管。一、现代文阅读(22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不能替
3、代的。我们的 5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 “别贵贱” ,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 ,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2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
4、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
5、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 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
6、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 姓氏文化这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等物质文化里。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 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初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3B.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
7、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8、C 项,偷换概念。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姓名文化” ,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5000 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 ;B 项,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只是说“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 ;D 项,
9、 “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说法有误,体现“民族伦理精髓”的是“家讳” 。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推断错误,由“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
1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这一结论。4故选 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
11、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学泰斗”
12、周汝昌2012 年 5 月 31 日凌晨,95 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1918 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 1947 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
13、磋讨论红楼梦 ,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 60 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 ,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 10 年, “十年辛苦不寻常” ;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 60 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5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 ,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对 1
14、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 、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 1954 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 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
15、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 ,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这年周汝昌 35 岁。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 ,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喜欢国货 ,喜欢民族风
16、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17、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6说不尽的红楼梦 ,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相关链接】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 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 、 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
18、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诗 ,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书信来往不断。B. 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 ,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 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
19、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D. 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 ,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E.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 ,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5. 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 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呢?请结合文本材料(包括相关链接)简要分析。【答案】4. AE 5. 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
20、上,暗示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俭朴的生活;遵从并满足他的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的尊重。 6. 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书7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 、 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翻译方面:把文赋 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21、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张冠李戴, “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说的是石头记会真 ;C 项, “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有误,文中表述为“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 ;D 项,无中生有, “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据。故选 AE。【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分析理解句子作用,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本题要求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
22、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题干已经指出要分析把握作用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由第一段中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安安静静地走”可知,此句在结构上,起着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从周汝昌先生的一生、临终遗愿、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要求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材料(包括相关链接)简要分析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通读文章,可以
23、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四段、第五段以及相关链接,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第四段“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 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 ,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 50 余载潜心努力、对 11 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另出版有曹雪芹 、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 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8领域各个层面” ,第五段“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 “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
24、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 “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材料链接中“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 40 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 “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 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
25、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根据这些信息分从红学、诗词、书法以及翻译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概括方面周汝昌被誉为“泰斗”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哪些。【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
26、,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注意从筛选的材料中分红学、诗词、书法以及翻译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7.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生非异也 生生所资B. 既东封郑 又欲肆西封C. 闻道有先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卿能办之诚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 道理。A 通“性” ,资质,禀赋 名词作动词,维持。B 使动,使成为疆9界 名词,边界。D 如果,果真 通“请”8.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臣
27、之壮也,犹不如人B. 而耻学于师 肃追于宇下C. 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向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翻译为到 。C.感叹语气 揣测语气。D.竟然 是。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晋军函陵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 必蹶上将军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 园日涉以成趣 下饮黄泉D.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答
28、案】B【解析】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B.使动 意动。A.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状语。D.形容词作名词。10.下列各组文言句子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 复驾言兮焉求B. 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C. 刘备天下枭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蚓无爪牙之利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10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29、、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A.状语后置、宾语前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
30、:“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
31、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 “社”是指土神, “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祭坛。B. “国”指的是国都,又如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去国怀乡”中的“国”即为此意。C. “干戈” “干”是盾牌, “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指军事战争。D. “萧墙”指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古时臣子朝见国君,到此处便会肃然起敬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在第二段中,列出了
32、理由“东蒙主” “邦域之中” “社稷之臣” 。11B. 孔子批驳了冉有的观点。用“虎兕” “龟玉”作比,论证了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C. 孔子主张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附, “文德”即仁义礼乐,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 。D. 文中有三处反诘句“何以伐为” “ 则将焉用彼相矣” “ 是谁之过与” ,使批驳力更强。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答案】11. A 12. B 13. C 14. (1)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
33、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2) (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霎时间,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很多。【解析】【11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求和周任是两个人,之间断开,第二段有一处孔子称呼“求” ,排除 BD 两项。 “曰”为标志性词,意思是“说” ,在“曰”后
34、断开,排除 C 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是结构相同句子,再结合本句意思: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句子可以断开为: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选 A。【12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12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35、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文中的“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和“去国怀乡”的“国”意义不同。故选 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季氏采纳了孔子的主张”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在文中无据。故选 C。【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36、,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盖” ,句首语气词,表委婉论断原因;“均” ,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和” ,和睦团结;“寡” ,指人少;“无寡” ,指不必担心人少;“安” ,社会安定;“倾” ,倾覆,指政权被推翻。 (2)中省略了“既东封郑”的主语“晋国” ,翻译时补齐;“既” ,已经,在之后;“东”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 ,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东封郑” ,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肆” ,延伸,扩张;“其” ,代词,他的,代指晋国的;“若” ,如果;“阙”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侵损;被削减, “焉” ,哪里;“之”
37、 ,代指土地;“将焉取之” ,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3)句中“顷之” ,霎时间;“炎” ,同“焰” ,火焰;“烟炎” ,浓烟和火焰;“张天” ,布满整个天空;“人马烧溺死者” ,定语后置,被烧死和淹死的人马;“众” ,多;“甚众” ,很多。【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
38、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13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
39、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个小题,6 分)
4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B. 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C. 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D.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
41、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14E. 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 ;“寄书” “不达”照应“无家” ;“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16.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5. B 16.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解析】【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
42、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客观实景”理解有误,颔联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故选 B。【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
43、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
44、,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15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四)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
45、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 ,_。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 ;君子只有“_” ,才会“_” ,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3) “ _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 ,这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 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5) 师说中“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6)我们经常用
4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7) 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9)烛之武阐明了晋国对秦国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 。(10)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 。他说:“_”,这是不仁道的;“_” ,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 ,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16【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47、. 无以至千里 (3).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君子生非异也 (6). 善假于物也 (7). 位卑则足羞 (8). 官盛则近谀 (9). 吾师道也 (10).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 悟已往之不谏 (12). 知来者之可追 (13). 引壶觞以自酌 (14). 眄庭柯以怡颜 (15). 策扶老以流憩 (16). 时矫首而遐观 (17). 阙秦以利晋 (18). 唯(惟)君图之 (19). 因人之力而敝之 (20). 失其所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跬、至、博、省、知、生、卑、谀、庸、悟、谏、壶觞、酌、眄庭柯、怡、策、流憩、矫、遐、阙、唯(惟) 、敝。【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