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2963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表格里。每题 2 分,共 50 分)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B. 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C. 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D. 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出建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属于经济活动,A 不符合题意。 “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向环保

2、局提出建议”属于政治现象,BD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C。【点睛】判读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要把握三点:一是看是否属于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二是看是不是精神活动或精神产品;三是看是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文化是人们

3、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项符合- 2 -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产生,不体现文化的作用和文化现象的存在方式,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点睛】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3.阿凡达是一部运用 3D 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 27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 3D 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文化

4、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故适合题意。是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指的是文化经济化、文化政治化。4. 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福建茶文

5、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反映了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 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答案】A【解析】题干中说到福建馆茶文化的现场表演让美籍华人感受到祖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文化对- 3 -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选 A。B、D 两项的表述与题干无关,故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排除 C。故故本题答案选 A。【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名师点睛】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具

6、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从影响的过程来看)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2)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从影响的效果来看)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5.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 。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

7、6 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 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D. 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答案】B【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B 适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起决定作用,A 是错误的;

8、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D 是不科学的。6.恩格斯:“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以上论断共同说明A. 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B. 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C.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4 -D.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论断共同说明了文化的作用,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D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文化的作用,不体现文化的产生,A 项与题意不符;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 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 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

9、为 D。【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7.明亮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的生命照常在萌动。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象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这段优美的话语A. 开启人的智慧,揭示世界本质,发人深思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使人奋进C. 如理性的明灯

10、,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青苔的花特别小,但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一点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放” ,说明青苔的花虽然小,但是不惭愧仍然自豪的活着,用来比喻人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能够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要被困难吓倒,故 B 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考点:文化塑造人生8.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A. 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 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 物质活动离

11、不开精神活动【答案】C- 5 -【解析】兵马俑属于文物,属于人们精神活动的产品,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 C 符合题意,A 错误。B 错误,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有着严格的界限。材料中涉及的是精神产品与物质载体的关系,而不是强调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故 D 与题意不符。【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总结】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特点是人类

12、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9.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C. 广播的出现D. 网络技术的推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其标志是印刷媒

13、体的推广和应用,选 B。考点:本题考查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10.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段,主要原因是大众传媒A. 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B. 其信息都是真实的- 6 -C. 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D. 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大众传媒现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是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D 项符合题意;A 项与题意不符;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并非都是真实的,B 项说法错误;口语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

14、、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C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D。【点睛】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1.中国的京剧、书法、武术为世界独有,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歌剧等等享誉天下,这一切形成了世界文化百花园。上述材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其多样性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其共性的一面只有最独特的文化才是正确的文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

15、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其多样性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体现文化的共性,项与题意不符;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A。【点睛】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12.“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语。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表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7 -中华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文化既是民

16、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正确;世界各国兴起学习汉语热,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有时世界的,正确;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答案 C 正确。考点:本题综合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的多样性。13.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表明:A. 艺术创作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 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C. 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D. 艺术创作必须是“身所历” 、 “目所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艺术创

17、作来源于实践,C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艺术创作的来源,A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的关系,B 项与题意不符;艺术创作源于社会实践,但人们获得艺术知识的途径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并非必须是“身所历” 、 “目所见” ,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

18、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4.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8 -A. 发展先进文化B. 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C.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D.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D项符合题意;ABC 项均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正确选项为 D。【点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基础。 (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最终灵感来源

19、。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又片面强调“愚孝”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A.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 全盘否定、全部抛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不涉及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AC 项均

20、与题意不符;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和全部抛弃,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9 -16.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想实现我国文化的长足发展,主要应该:A. 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 积极推进中西文化交流

21、和融合C. 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D. 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和诱惑【答案】A【解析】【详解】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想实现我国文化的长足发展,主要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A 项符合题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主要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中外文化交流,不体现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C 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要想实现我国文化的长足发展,主要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学习、借鉴、交流、融合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 项不是主要做的事情;正确选项为 A。【点睛】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

22、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17.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

23、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 - 10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说法不对,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说法不对,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作用,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题干中“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能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是维

24、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 B。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18.温总理曾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 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 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D.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答案】B【解析】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是日新月异的现实实践活动,不选 A 项;C 项与题意无关;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所以 D 项错。唐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今天引用来告诫官员说明它有现实意义,故选 B 项。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

25、。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 11 -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

26、用,和题意不符,排除;现代流行艺术能够融入传统艺术之中,但是不能说取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D。20.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 ”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

27、承就没有发展,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正确且适合题意;正确但不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的原因,应排除;说法错误,错在“钳制” ,说法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 A。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1.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千人共诵论语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用孔子的经典名句作为奥运会的迎宾语,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是A.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先进文化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包容性C. 文化能够为奥运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D.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消除文化差【答案】B【解析】【详解】用孔子的经典名句作为奥运会的迎宾语,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

28、包容性,B 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12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A 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体现文化的作用,C 项与题意不符;用孔子的经典名句作为奥运会的迎宾语,有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但不能消除文化差异,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2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

29、才A. B. C. D. 【答案】A【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故均体现了爱国主义。选项强调国家要重视人才,与题意不符。选 A。点睛:全面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与人的关系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

30、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使人们受到爱国主义这种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眼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爱国主义与社会的关系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13 -2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 21 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31、这说明A. 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B.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都是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的” ,表明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故 C 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故 A 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B、D 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 项。考点:文化创新24.论语 、 孟子 、 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

32、、矛盾的白杨礼赞 、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A.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B. 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 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答案】A【解析】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C 选项表述错误,文化作品也有腐朽、消极的。D 选项表述错误,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论语 、 孟子 、 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诸多的著作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了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

33、秀文化之中,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精神- 14 -【知识拓展】民族精神与国际竞争的关系(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随着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包括物质力和精神力。(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特质的体现,民族形象的表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5.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

34、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符合题意;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符合题意;“无法区别”的说法错误;答案 A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表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 50 分)26.诺贝

35、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授予莫言世界文学最高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有评论家评论说, 红高粱时期,莫言受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地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不久之后他就意识到要“逃离这两座高炉” ,要创造具有充分的本土性的文学作品。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他所在的胶东半岛,是古代齐文化的蕴藉之所在,神奇、浪漫,富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越到后来,他对艺术民族化的自觉和探索的力度越加强烈,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性。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答案】(1)莫言的小说是接地气的,启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36、,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5 -(2)莫言小说的成功得益于古齐文化的丰厚底蕴,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3)莫言的作品得益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魔幻“启迪,这启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另一个基本途径。(4)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启示我们必须立足时代要求,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内容形式等创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5)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范围较大,运用文化生活

37、的知识说明,但设问指向具体,莫言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属于措施类的题。解答时,首先解读和获取材料中莫言成功的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材料信息从教材知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之一、之二,文化创新的主体,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考点:文化创新的措施。27.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

38、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析】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寻找材料中的关键句,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 16 -

39、要作用,带来了新的商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加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文化的影响,有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有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有文化对人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整理即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的影响点评:本题的问题比较宽泛,除了告诉我们是考文化生活的知识,别的什么信息也没有了,考生只能靠材料来寻找知识点,这时需要考生利用发散思维,也需要考生对知识点十分熟悉,这样的题目具有相当的难度。28.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我国不少地区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2007 年 12 月 1

40、6 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端午节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1)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2)谈谈当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答案】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更高的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解析】【分析】本题以庆祝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材料,考查民族节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等知识。第(1)问属于基础性知识,要按照新修订的表述进行回答(删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2)问可从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方面

42、,说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详解】 (1)本题要求回答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 17 -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可用新修订的对庆祝民族节日的表述回答问题。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本题要求谈谈当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可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 、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任务、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

43、要等方面,说明当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点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A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B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意义A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c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