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93046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兴化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兴化市第一中学 2017年秋学期 12月份高二历史月考试卷(考试用时:75 分钟 总分 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第卷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第 I卷(选择题、判断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 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2016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选取 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立规范、建秩序的传统村落进行了拍摄记录。千百年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些村落传承绵延。与这些村落千百年“传承绵延”密切相关的

2、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选取 100多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系社群”可得出 A项正确;分封制的对象除了同姓还有异姓的,故 B项错误;C、D 两项都是以地域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和血缘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

3、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 -2.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 ,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 兼爱非攻B. 严刑峻法C. 无为而治D. 为政以德【答案】A.3.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 , “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4、”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答案】C【解析】AB 不对,孔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 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 C。4.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

5、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 3 -B. 确立三省六部制C. 建立法律体系D. 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是弄清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选 B。A 是在秦代,与题目要求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 项与“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要求不符,可排除;D 是选官制度,项与“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要求不符,可排除

6、。5. 明史解缙传载:明成祖入京师,解缙“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人)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后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阁臣实际上已参与军国要务的决策B. 阁臣任职内廷形成稳定内侍机构C. 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膨胀地位上升D. 解缙开创了明朝的内阁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度是明成祖设立的,不是解缙开创的,故选 D。ABC 都是地材料正确的解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点睛:此题难度不大,但属于逆项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正确的。而学生平时的训练基本上都是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这就与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7、,就很容易出错。因此,审清试题的要求,打破思维定势是解此类试题的关键。6.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4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C.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D.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是黄宗羲的思想,丙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丁是顾炎武的思想,故本题选 D。ABC均错误,可排除。点睛:做好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

8、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2、战国时期,儒学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汉代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儒学是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7.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 。 “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A. 唐诗B. 写意画C. 草书D. 京剧【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一信息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是用人

9、的表演;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正是京剧艺术的特征,故选 D。ABC 均与题意不符合,可排除。8.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B- 5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19 世纪末”这一关键信息可选出答案 B来,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A 出现在 19世纪 4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C 出现在 19世纪 6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 出现在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 ,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9. 下列条款引自近代中国三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排序应是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自 1901年的辛丑条约 ,出自 1842年的南京条约 ,出处 1895年的马关条约 ,故本题选 A。BCD 均错误,可排除。10.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

11、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中“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的意思是起义是为追求民主,在南京建立了都城,废除了君主专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关系辛亥革命的具体史实,可选出答案C。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都没有废除帝制,可排除 AB;国民革命开始的时候,帝制已经废除,可排除 D。11.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6 -A.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C. 基本上推翻北洋

12、军阀的统治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可知,这一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由此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选 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是在 1895年以后,与五四运动的时间不符,可排除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北伐战争的结果,故可排除 C;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的事件是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故可排除 D。12.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

13、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 ”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D.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一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所主张的普遍平等的民权,该宣言是 1924年 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ABD 都是对材料正确的解读,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辛亥革命发生在 1911年,在宣言之前,故 C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因此选 C。13. 据统计,19

14、55 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 63个国家的 417个代表团,共 4760人,比 1954年增加 64%。这一外交新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7 -A. 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中美关系的改善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展开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故 A可排除;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 197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B可排除;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在 20世纪 7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 C;1955 年中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联

15、系,故选 D。14. 明年(2018 年)的 3月 5日,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诞辰 120周年。建国以后,周恩来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国际社会中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 1954年,发生在 1972年 2月,发生在 1972年9月,发生在 1955年,所以正确的时间排列是,故选 B。15. 1954年 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16、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A. 一边倒B. 互不干涉内政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一信息可- 8 -知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互不干涉内政” ,故选 B。AC 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可排除;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的意思中并没有体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故可排除 D。16.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

17、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年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B.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C. “双百方针”提出D.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次国际会议是 1954年在瑞士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年提出的,故可排除 A;1954 年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故本题选 B;“双百方针”提出是 1956年,故可排除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 1964年,故可排除 D。17. 选举制度的实行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下列有关中外历史上“选举”说法正确的是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人选举权美国众议员按各州人

18、口比例选举产生1949 年在普选基础上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6 年,我国吉林省梨树县村级换届时的“海选”是我国新时期基层民主重大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故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召开的,当时还不具备实行普选的条件,所以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本题选 B。点睛:1948 年 4月 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9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后来,

19、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赞同。1949 年 9月 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召开前及召开时,中国仍处在革命阶段,不可能进行普选工作。18.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 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 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 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 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民主增量”的有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A. B. C. D. 【答案

20、】C【解析】对材料进行可分析可知, “前 30年”是指在 1979年以前, “民主增量”应是在 1979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就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195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在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 1998年,故此题选 C。点睛: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明确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学好历史来说非常重要。解好此题的关键是清楚地把握新时期中国民主建设中的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19. 200

21、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下表周年发文:“30 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其中, “良好势头”主要包括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九二共识”的达成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两地“三通”的实现- 10 -A. B. C. D.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在香港和澳门,与台湾无关,所以“良好势头”不包括,因此选项中有的就可以排除,故本题选 A。20. 2014年 9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召开前夕,中国驻乌兹别斯坦大使孙立杰撰写道:“中国与其他

22、成员国贸易额现在已超过 1200亿美元,较 2001年增长了 10多倍成员国连续多年举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A. 成为军事政治同盟组织B. 以中俄两国为主导力量C. 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发展D. 以经济和安全合作为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现在已超过 1200亿美元,较 2001年增长了 10多倍”这一信息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涉及到经济合作;“成员国连续多年举行和平使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有效震慑了三股势力的器张势头”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合作,故本题选 D。依据所学知识

23、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得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军事政治同盟组织,故 A可排除;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故 B可排除;上海合作组织不涉及到太平洋地区,故 C可排除。21. 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A. 苏格拉底B. 普罗泰戈拉C. 伏尔泰D. 孟德斯鸠- 11 -【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 ,强调个人的需要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于人重要性,故此题选 A。普罗泰戈

24、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但忽视道德,故可排除 B;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是近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属于古代先哲,故可排除 CD。22.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 倡导人的解放B. 否定教皇权威地位C. 宣扬圣经精神D. 否定基督教【答案】B【解析】材料所体现的主张是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世俗权力应统治教权,故本题选 B。马丁路德虽然倡导人的解放,但在本题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可排除 A;宣扬圣经精神

25、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来,故可排除 C;马丁路德反对的是教皇的权威,并不反对信仰,不反对基督教,故可排除 D。点睛: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后可发现,材料主要讲了世俗权力应高于教皇(教会)的权力,依据材料中的这一核心思想可选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都与这一核心思想不相符,便可排除。也就是说,解此类的试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23. 1791年,在伏尔泰逝世 13年后,伏尔泰的遗骨被迁葬到巴黎先贤祠。迁葬之日,伫立街头迎送灵柩的人更是多达 60万。他被巴黎人民如此景仰和爱戴的主要原因是A. 他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B. 他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C. 他编纂

26、了纯粹理性批判 ,使启蒙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D.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不可争辩的领袖,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故可排除 A;热情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是卢梭,故可排除 B;编纂纯粹理性批判的是康德,- 12 -故可排除 C;因此,本题选 D。点睛: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 ,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就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人民的利益要求,所以他受到巴黎人民广泛的爱戴。24.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 年在位)缺少主

27、见,往往是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 国王任命首相控制内阁C. 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D. 内阁所有的成员对国王负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题干中“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信息可知可以看出“自己内部磋商”指的是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国王而无法改变,故选C。考点:欧美

28、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名师点睛】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内容: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3 -25.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

29、表!”英国的这种情形被根本改变是在A. 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B. 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C. 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D. 光荣革命之前【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推动了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故本题选 C。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是在光荣革命以后,此时的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实力还较弱,无法推动议会改革,故 A可排除;1721 年后,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而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故可排除 B;D 项明显错误可排除。26. 依据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A. 帝国

30、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C.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故选 B。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说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 A;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说明了德国保留了专制残余,与题目要求不符,可排除 C;国家元首在国际关系上代表一个国

31、家,这是国际惯例,不能说明其政治体制,故可排除 D。27. 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 ”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B. 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C. 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14 -D. 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答案】C28. 1921年 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记者的特约稿,评论说:“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概念

32、一起推翻。 ”材料中“旧科学概念”是指A.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C.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D.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故此题选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可排除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成就,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无关,故排除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所以量子论不是“旧科学概念” ,故排除 D。29.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官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

33、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文中的他是A. 达芬奇B. 莫奈C. 塞尚D. 毕加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 ,可以看出,该美术流派属于现代主义。上述四个选项中毕加索属于现代派画家,故答案为 D。- 15 -达芬奇的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A;莫奈和塞尚属于印象画派,排除BC。考点: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30.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

34、,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A.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 多极化趋势出现C.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 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战后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197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 B选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故 A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故 C选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仍然在发展,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故 D选项错误。故选 B。二、判断题:判断正误 (本大题 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

35、分) 。31. 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答案】正确【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隋朝创设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对此题的判断是正确。32. 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规定中国割地、赔款、通商,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答案】错误【解析】

36、中英南京条约中涉及割地、赔款、通商,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16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从此结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所以对此题的判断是正确。34. 在克利斯提尼改革时,雅典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这种有报酬的公职制度给广大

37、中下阶层的公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教育机会。【答案】错误【解析】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在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没有实行这一政策。所以对此题的判断是错误。35.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核武器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因此,美苏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坚忍和理性。古巴导弹危机最能反映这一国际关系的特点。【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丘吉尔的言论实际上说出了在冷战形势下,核武器的存在威胁着美苏的生存,形成了核平衡下的“恐怖和平”局面。所以双方一直保持着克制的态度。而古巴导弹危机就是核威慑的一种

38、表现,但是在美国的强硬态势之下,苏联最终撤走了导弹,双方的危机解除,就是例证,所以上述说法是符合事实的,是正确的说法。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古巴导弹危机第卷(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回题(本部分共 2题,每题 10分,共 20分) 。36.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 17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39、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

40、,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1、?(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答案】 (1)核心思想:“仁” “礼”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或独尊地位) 。改革:设立太学。- 18 -(3)核心思想: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4)主要观点: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仁” 、 “爱人” 、 “克己复礼为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信息可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仁” 、 “礼” 。(2)主张:根据材料

42、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概括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推崇儒学、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等。(3)主张:依据材料中的“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这一信息可以概括出朱熹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 。 认识论:依据材料中的“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一信息可概括出朱熹的认识论是“

43、格物致知” 。(4)观点:依据材料中的“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概括出黄宗羲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 ; 依据材料中的“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概括黄宗羲在经济方面的主张是“工商皆本”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之际,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所以,黄宗羲的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7. 自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非常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冷战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一种以“二元两极”为特征的世界体系。所谓“二元”

44、,是指这一阶段的世界发生了横向的结构性分裂它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所谓“两极” ,是指因制度性裂变而形成的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从而构成了国际体系层面“两个世界”的对峙。余伟民冷战是这样开始的材料二 60至 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它是在国际形势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开始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新兴民族国家日益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发展力量。其次体现在帝- 19 -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赵立冲20 世纪世界政

45、治格局演变探析材料三关于筹备新的联盟条约的谈判已经进入死胡同,各共和国退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客观进程和成立独立国家联盟已经成为现实。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共和国首脑声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 20世纪 60至 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3)简述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答案】 (1)原因: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标志:北约

46、和华约的建立(2)变化: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 ,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中的“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和“两大国家集团各有一个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两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北约的成立和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个世界”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变化:依据材料中的“60 至 70

47、年代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并存的世界格局” 、 “首先体现在第三世界的兴起” 、 “其次体现在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中国的振兴、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出现。(3)影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材料中的事件是苏联解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 20 -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美两国的实力大增,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开始逐步对峙起来,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20 世纪 6

48、0至 70年代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冲击着的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二战后,苏联经历的三次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的经济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终结。所以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决定大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 1题,10 分) 。38.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周年。九十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1)1921 年 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9、,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什么成果?(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请举例说明。(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什么?(4)综上所述,你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有何认识?【答案】 (1)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举例:百团大战(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