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30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 春秋时期只能依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 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王后如果没有嫡子,就选择立年长的;如果年龄相当,那就选择品德修养高的;
2、品德修养也相当的话,那就用占卜来决定.这说明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故C 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 项错误;BD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2.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 ,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 。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 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是越轨的行为,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统治秩序处于
3、土崩瓦解状态,故 D 正确;春秋后期,不是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而是季孙氏破坏礼乐制度,排除 A;B 选项“贵族等级界限已被打破”不符合史实;“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 C。- 2 -3.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公元前 221 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秦的统一。根据图中秦国统一的时间可知,公元前 221 年秦攻灭齐国完成统一;在统一期间秦的都城为咸阳;按照攻灭诸侯国的先后时间顺序可知秦采取了
4、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在秦攻灭齐国统一以后,疆域已经到达东部沿海地区。所以说法正确,说法错误。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4.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A. 封邦建国B. 确立皇帝制度C. 置“三公” “九卿”- 3 -D. 全国郡县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韩非子的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的是政事分给地方官员来做,大权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封邦建国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排除 A 项;确立皇帝制度、
5、设置三公九卿和郡县制都体现了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但最先设置的是皇帝制度,故排除 C、D 项,故选 B。【点睛】本题的关键词语在于“首先实践”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之和郡县制都是韩非子思想的实践,但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说,首先得到实践的是皇帝制度。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应是指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C.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D. 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
6、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的史实,故 A 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国没有废除封建国家,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故 C 项错误;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不符合“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 ,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7、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4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
8、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7.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即可知这应为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该制度将人民限定在土地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故排除第项;该制度下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行政权收归中央,故排
9、除第项;其他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 A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5 -【名师点睛】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 、注意两个“内涵”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8.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皇帝制D. 世袭制和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
10、析: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至于分封制后期诸侯争霸,秦朝灭亡主要原因在于暴政,不在于郡县制,故 A 正确。宗法制,不是周代灭亡的主要原因,故 B 排除。皇帝制,也不是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故 C 排除。秦朝没有行省制,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 消灭六国B. 严刑峻法C. 修筑长城D. 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
11、治基本格局,故 D 正确;A、B、C 不是秦朝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6 -10.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 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 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D. 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秦以后不断有政权分裂割据,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等,所以从此结束,说法错误,故 C 项正确。其他均是正确表述,排除。11.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
12、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 。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A. 世官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世官制属于贵族官职的世袭,科举制以及八股取士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 AC 项错误;察举制由官员根据人的德才向中央推荐,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孝廉”选拔人才。故选 B。D 项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表现。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答案】
13、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分封制不利于统一,故 D 正确。材料说明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 7 -故 A 排除。分封制不利于加强王权,故 B 排除。材料反映郡国并行不利于消除内乱,故 C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13.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治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害,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 交唐太宗裁定B. 交门下省审议C. 交兵部出兵D. 交内阁处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
14、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4.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唐代( )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
15、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说法错误。B 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强化。D 选项与材料相违背。15.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评价有: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8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A. 三公九卿制B. 行省制C. 内阁制D. 封国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故 B 项
16、正确;AC 项是中枢权力制度,加强了皇权,故 AC 项排除;封国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 D 项排除。【点睛】 “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是关键信息。16.睢中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朝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解析】【详
17、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秦始皇开创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且为后世所继承,成为绵延了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实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所以 A、B、D 项与史实相符,故排除。C 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C。17.从甲图到乙图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9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
18、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材料属于中央官制,首先排除 A;通过比较三公九卿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 C 正确。CD 两项不能狗反映本质问题。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8.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 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C. 明代废丞相,设内阁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君主专制在从秦
19、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是指皇权弱化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所以 D 项符合题意,而 A 不合题意时间要求,B C 两项是皇权强化的现象。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加强思想控制。- 10 -1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都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20、.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为皇帝服务的顾问机构,并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不能统率六部,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更不能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故排除A、B、D 项;内阁和军机处都能够参与机要政务,但都没有决策权,故选 C。2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加强中央
21、集权,故 D正确。郡县制与庶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无关,故 A 排除。察举制以孝廉为依据,与材料无关,故 B 排除。行省制属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故 C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1.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B.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C.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C- 11 -【解析】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所以,封建国家统治者必须遏制它的发展,用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扼杀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
22、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 C 正确,A、B 错误;D 不是反应的本质问题,排除。22.1876 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也就迅速的兴起了,当然上海的兴起也只是英国侵略中国的客观的进步作用而已,所以“上海兴”只能是在鸦片战
23、争之后。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3.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A. 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B. 中国不习惯用洋货C. 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D. 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对来自市场的洋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并不是由于中国通商口岸少和不习惯用洋货
24、,故排除 A、B 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下,中国人民的购买力确实不足,但这个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C 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 12 -在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抑制,故选 D。24.近代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下列特权中,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大的是A. 关税自主权B. 领事裁判权C. 巡查贸易权D. 传教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影响最大的是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等都是对经济的一种侵略,但是关税自主权是政治和经济共同的侵害。其余选项都不是最大的,故排除。25.19 世纪末,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龙归天外雨,鳌没海中山。银烛鏖
25、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台湾成为“异域”是在A. 鸦片战争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 中日甲午战争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的是台湾被割让,依据所学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台湾割让给日本,故本题选 C项。ABD 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割让台湾26.1894 年 10 月,西方某报刊发表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皮面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上述评论的是A. 在丰岛海面
26、日军不宣而战进攻清军B. 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C. 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D. 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案】C- 13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在丰岛海面日军不宣而战进攻清军标志着黄海海战的爆发,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交锋,故排除 A 项;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是清政府,故排除 B项;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但与之相比,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更能体现日本的野蛮真面目,故排除 D 项。故选 C。27.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A 鸦片战争 1840-1842 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27、1860 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年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年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的列强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没有法国政府,故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的商埠中不包括南京,故排除 C 项;义和团运动爆发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排除 D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 18561860 年,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所以 B 项表述完全正确,故选 B。28.下列属于甲
28、午中日战争中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是- 14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A 项人物为洪秀全,B 项为邓世昌,C 项为林则徐,D 项为李大钊。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领袖,邓世昌在中日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故排除 A、C、D 项,故选 B。【点睛】邓世昌是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1894 年 9 月 17 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 “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
29、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 250 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5 -29.“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材料应出自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改订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结合所学知识,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反帝的
30、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与题意相符,A、B、C 三项与题意无关,故 D 项正确。30.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一重大变化反映出A. 该部级别特别B.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该部职能专门化D. 清朝对外交往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位居六部之上,但级别、职能和对外交往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故排除 A、C、D 项;外务部地位超越六部,负责涉外事务,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表现,故选 B。【点睛】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1863
31、 年李泰国离任回国,由英人赫德继任达四十多年。这些都使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 5 题,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每题 2 分,共 10 分)31.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的郡县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16 -【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郡县制是在废除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题干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错误。32.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使地方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最终使王国力量逐渐的强
32、大,不听中央节制,后来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考点:推恩令点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随着王国力量的增强,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的势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太祖时期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努力也需要把握。33.明朝的内阁虽能参与决策,但不能统领六部,也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答案】正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的内阁。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统率六部,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拥有票拟权,能够参与决策而不能进行决策,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睛】明代内阁具有的是票拟权而不是决策权。明朝时期,官
33、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 ,再交给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红笔)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红” 。阁臣中只有首辅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而已。34.黄海海战使北洋水师丧失了对黄海海域的控制权,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答案】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虽然北洋水师战败,丧失了对黄海海域的控- 17 -制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真正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是李鸿章“避战保船”的消极作战思想,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35.马关条约签订后,为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义军,与黑旗军相配合,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答案
34、】正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并不同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因此台湾人民组成义军,与黑旗军配合,掀起了反割台斗争。虽然最终因为缺乏支援而失败,但台湾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36.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
35、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住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了政权。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神童诗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材料三中所说的“此种制度”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该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四回答,当时的选官制度对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 -【答案】 (1)血缘、门第、
36、等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垄断。(2)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3)科举制推动了社会尚学风气的形成,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结合起来。【解析】【详解】 (1)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血缘、门第和等级。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察举制选官的标准主要是注重才学和品行。察举制的实行打破了先秦选官制度按照血缘和门第选官的标准,打破了世袭垄断。(2)根据“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了政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科举制有利于寒门和贫民子弟通过考试做官,参与政权,从而扩大了封建统
37、治基础。(3)根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从察举制到科举制,都破除血缘世袭,注重才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37.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回答: (1)图一中的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2)图二中条约的内容有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其中有一个是现今江苏省的哪一个城市?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3)图三条约的内容中,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什么?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1842 年;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
38、地半封建的社会。(2)苏州;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性质大大加深。(3)严禁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的社会。- 19 -(4)落后就要挨打;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是中国没有被灭亡的根本原因。【解析】【详解】 (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一中的南京条约签订于 1842 年。 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被迫开通通商口岸,丧失大量国家主权,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马关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今天江苏省的城市是苏州。除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外, 马
39、关条约还割让了中国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并且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由此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也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4)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 ,中国丧失的主权一次比一次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一次比一次深,中国也从独立自主的国家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此说明在近代国际交往中,落后就要挨打,中国没有被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 1 题,10 分) 。38.“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
40、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材料三 (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 20 -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
41、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意义?(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答案】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 “上”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3)新变化: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
42、家。【解析】【详解】 (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示一是三公九卿制,设立于秦朝;图示三是中书省和行省制度,开创于元朝;图示二是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2)根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处的“上”指的是秦始皇。秦始皇设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长官都由中央任命,从而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3)根据“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知明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清代设置军机处。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阻碍了社会进步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开创于秦始皇,巅峰于明清。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由加强中央权力控制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由分散相权到废除丞相,中国的君主专制也有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开始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因素。-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