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93096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苏州市吴县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应用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 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 境界。(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 ,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A. 炫耀 清闲 安居乐业 B. 荣耀 清闲

2、安土重迁C. 荣耀 悠闲 安居乐业 D. 炫耀 悠闲 安土重迁【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要特别关注近义词中的不同义项,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炫耀” ,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 “荣耀” ,应得或能够赢得的崇高称誉。第一处,句中说“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的职业” ,由“决不是”和后面的内容可知,句中是说我们的使命不是求得一个夸大自己的职业,应使用“炫耀” 。 “悠闲” ,从容闲适而无所

3、牵挂。 “清闲” ,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清静。第二句中,横线前面说“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这是写江南冬景给人的感受,这应是闲适的生活状态,应使用“悠闲” 。 “安土重迁”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第三句,从“乡土情绪”和“不愿外出闯荡”等内容可知,句中应是表达不愿轻易迁离故土的情怀,应使用“安土重迁”。故选 D 项。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2 -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于

4、是在郊游踏青时 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第六句与第三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六句“旺盛的生殖力”与第三句“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存在因果的关系;紧跟着第四句提到“将这种生命力转移” ,自然紧跟在第三句后面;第一句是第四句的目的,而前面所说的内容是第二句和第五句的原因。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

5、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视频3.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 薄罗轻

6、剪越溪纹B. 山家烟火春日晴C. 花落黄陵庙里啼D. 饮马长城窟更寒【答案】C【解析】- 3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要求:“对仗工整”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五是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

7、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4.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D. 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 ,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本题中,A 项,

8、“笑纳”是敬称,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句中说自己收下这些土产,谦敬不当。B 项, “绵薄之力”是谦称,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形容别人的帮助,谦敬不当。C 项, “光临”是敬称,敬称他人的来访;句中形容自己,使用不当。D 项, “寒舍”谦称,指自己的家,使用恰当。故选 D项。【点睛】所谓“得体” ,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 、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 、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

9、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 、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 4 -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B. 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C.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D. 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答案

10、】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曾”如解释为“曾经” ,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 ,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 “曾”意思是“竟” 。故选 A 项。【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

11、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 哀吾生之须臾【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

12、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讲得通。本题中,D 项, “哀吾生之须臾”中“须臾”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A 项, “蚓无爪牙之利”中“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B 项, “今之众- 5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很多人。C 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中“然后”古义指这以后;今义是表先后关系的连词。故选 D 项。7.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 游于赤壁之下【答

13、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特殊句式进行设题,考生要先明确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依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例句“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 。B 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A 项,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也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是标志,意思是“被” 。C 项,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的山水” 。D 项, “游

14、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 “于”是标志。故选 B 项。8.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犹且从师而问焉B. 蚓无爪牙之利 孔子师郯子之徒C. 何为其然也 其皆出于此乎D. 故为之文以志 作师说以贻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D 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A 项, “则

15、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而” ,连词,表因果;“犹且从师而问焉” , “而”连词,表递进。B 项, “蚓无爪牙之利” , “之”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孔子师郯子之徒” , “之”是指示代词,这。C 项, “何为其然也” , “其”是代词,指箫声;“其皆出于此乎” , “其”是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故选 D 项。- 6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

16、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c,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 ,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

17、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 ,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天宝中,州人酺p,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y 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

18、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注:使执粪除圬塓: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酺:欢聚饮酒;遂庐火门山: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鬻 :卖;: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 宣慰:安抚- 7 -9.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鲜兄弟 鲜:少B. 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 苦:受罪C. 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危:端

19、正D. 次临淮 次:住宿10.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貌侻陋,口吃而辩A. 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B.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2)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答案】9. B 10. C 11. (陆羽)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一个和尚在河边捡来养的。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

20、贤能。(4)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解析】【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的“苦”如解释为“受罪” , “苦之”就变成“受罪他” ,这在语法上讲不通,从文中来看, “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 ,句中的“之”代指陆羽,句中应是使动用法,即“使苦” ,或解释为“惩罚” 。故选 B 项。【10 题详解】-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21、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这是考查虚词“而”的用法,然后根据“而”在句中的位置和“而”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例句“貌侻陋,口吃而辩”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前面说“口吃” ,后面说“辩” ,很明显是转折关系;C 项,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而”也是连词,表转折。A 项, “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是形容“归”的状态;B 项, “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是形容“入”的状态;D 项,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而”是连词,是形容“行”的状态

22、。故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所生”是所字结构,即出生的地方;“或” ,有的人;“诸” ,兼词,之于;“滨” ,水边,岸边;“畜” ,养育。第二句中, “期” ,约定;“雨雪” ,名词做动词,下雨下雪;“虎狼” ,名词做动词,有老虎有狼。第三句, “是故” ,因此;“不必” ,不一定;“如” ,比得上;“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弟子贤” , “于” ,比

23、。第四句, “是也”判断句, “是” ,这;“藏”,宝藏;“食” ,享用, “所共食” ,所字结构,共同享用的东西。【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

24、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9 -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陆羽,字

25、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和尚在一处河边捡来养的。陆羽长大后,用易经自我占卜,得蹇之渐 ,那赞辞是:“大雁落降到平地上,它的羽毛可以用来装饰。 ”于是他以“陆”为姓,并按这个意思取了名和字。陆羽小时候,他的老师用“旁行书”来教他,他说:“我既没有兄弟,又没有后代,能行孝吗?”老师恼怒了,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又要他放三十头牛。陆羽暗中在牛背上用竹枝写字。一次得到张衡的南都赋 ,不会读,但仍正襟危坐,仿效学童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老师把他留下,罚他割草。天宝年间,州中人请客,州吏安排陆羽参加演出。太守李齐察看他觉得他不一般,就教他读书,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

26、陆羽其貌不扬,口吃但有辩才。听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朋友们在一起相处,他心里想到了什么东西,起身就走,以致人家以为他生气了。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上元初年,陆羽改名换姓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陆羽没有就职。贞元末年去世。陆羽爱好喝茶,写经三篇,谈茶的来源、沏茶、茶具尤为详细齐备。天下人由此更懂饮茶。当时卖茶的人就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尊他为茶神。有个叫常伯熊的

27、人,在陆羽著述的基础上又扩充著述了茶的功用。御史大夫李季卿安抚江南时,停在临淮,知道常伯熊善于煮茶,召见了他,常伯熊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乌纱帽,拿着器具向前,李季卿为他两次举杯。到了江南,又有人推荐陆羽,李季卿召见了他,陆羽穿着平民的衣服,拿着茶具进来,李季卿对他无礼,陆羽感到耻辱,又写了毁茶论 。之后崇尚饮茶成为风气,当时回纥族入朝,开始赶着马买茶。三、名著阅读红楼梦12.请选择正确的两项( )A.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春让众姊妹给潇湘馆、蘅芜苑等四处题咏,众姊妹很快写成,唯独宝玉只做了两首,正作怡红院时,宝钗帮忙,将“绿玉”改成“绿蜡” 。B.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

28、小说的渊源。 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10 -C.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虽然因顺利地办妥了净虚老尼所托之事而坐享纹银三千两,却也因为害死两条人命而自责。D. 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看见宝钗唇若施脂,眉如墨画,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别是一番美丽。宝钗是标准的家族闺秀,自有一番温柔娴静、大方沉着的美丽。E.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答案】A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选择正确的两项” ,分析五个选项可以

29、发现,题目是针对红楼梦设题,考生要回顾红楼梦中的知识,要特别关注活动与人物是否一致、特点与人物是否相合、因果关系是否恰当等等。本题中,C 项, “因为害死两条人命而自责”错误,从书中来看,王熙凤没有自责,反而更加恣意妄为起来。D 项, “看见宝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错误,从书中来看, “形容袅娜,性格风流”是描写秦可卿的。E 项,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错误,应是贾母让黛玉到荣国府的。故选 AB 两项。【点睛】考纲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但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会发现,考查的内容越来越细致、具体,包括重要的形象、情节、主题、艺术特色、个人感受等。应对方法:一要点面

30、结合,范读与精读相结合,既要了解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篇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又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精读其中重要的章节(回) ,例如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技法、语言风格、作品主题等多个侧面作读、写、议结合的专题训练。如进行复述、评点、批注、讨论交流等。 二要化整为零,强化记忆、落实到位。名著考查的内容明显记忆性特征较突出,因此要细水长流,不间断的复习记忆。教师可以帮学生整理出一些重要信息,节省学生的时间,印成讲义,供

31、学生记诵。每周学生之间可抽点时间互相交流提问本周记诵的内容,以便强化。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每周一练,这样,通过记诵、检查、练习再到记诵,达到巩固记忆效果的目的。三要留下个人的思考。13.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11 -【答案】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中外名著的能力。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结合“考核”考核红楼梦的内容,注意根据原文细节作答。14

32、.以下红楼梦中的情节,分别对应哪些人物? 梦幻识通灵:_演说荣国府:_神游太虚境:_【答案】 (1). 甄士隐 (2). 冷子兴 (3). 贾宝玉【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下红楼梦中的情节,分别对应哪些人物” ,考生要分析题干中所给的三个事件,回顾大概内容,再确定其中心人物,也可以回顾这些情节出自哪些章节,借助这些章节的名字来确定人物。如“梦幻识通灵”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如“演说荣国府”出自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如“神游太虚境”出自第五回“贾宝玉神

33、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知道这些回目的名称即可解答本题。四、古诗鉴赏15.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释: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塍:chng ,本义是田间的土埂(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并加以解说。(2)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简要加以概括。【答案】(1)暮春。 “天寒”表示还未进入夏季, “湿啼红”说明春末花落, “要得一犁水足”是处于春耕季节。(2)“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写出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盼望风调雨顺、五谷

34、丰登的心情。 “人间辛苦是三农”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之心。【解析】- 12 -【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并加以解说” ,考生要先辨明季节,然后指出诗歌中能表明该季节的依据,主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和活动来辨析。 “天寒”意思是天气寒冷;“数枝幽艳湿啼红” , “幽艳” ,在暗处的花, “湿啼红”是被雨水打湿的花朵,天气寒冷而有红花,显而易见是春季;“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由“惜花”可知,前面所说的“湿啼红”应是落花,而“东风”是指“春风” ;“人间

35、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再结合注释对“三农”的解释可知,这是处于春耕季节,由这些内容可以判定,这是暮春时节。(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简要加以概括”,这是针对全篇设题,故考生要关注全词的景物、人物活动、情感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诗歌上片写暮春之景,面对暮春落红之景,人们往往会惜春伤春,而词人在上片最后以“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收束上片,那词人为何劝人“莫为惜花惆怅”?答案自然在下片,词人下片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 ,在春耕季节, “

36、朝朝” 、 “处处”都可看到农民们正冒雨耕作,因为有了充足的雨水,才是获取丰收的保证。这似乎正是作者劝人“莫为惜花惆怅”的理由。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这写出了降雨前农民的普遍心理。由此看来,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之心。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

37、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五、名句名篇默写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 (荀子劝学 )- 13 - 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 吾师道也,_? (韩愈

38、师说 ) 位卑则足羞,_。 (韩愈师说 ) 纵一苇之所如,_。 (苏轼赤壁赋 ) 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 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 _,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二章) _,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十二章) 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答案】 (1). 而致千里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 官盛则近谀 (5). 凌万顷之茫然 (6). 舞幽壑之潜蛟 (7). 挟飞仙以遨游 (8). 士不可以不弘毅 (9). 就有道而正焉 (10). 青青子衿【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39、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致” “鳝” “庸”“谀” “凌” “幽壑” “挟” “遨游” “弘毅” “衿”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摆设安歌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里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不知怎么就想起妈

40、妈的黑白照片了。十七八岁时的妈妈极美,丰腴的蛋形脸,清澈的眼睛,亮直的黑发,微微侧身坦率明亮地对我笑着。然而六七岁的我,是不懂欣赏十七八岁饱满、充溢的美的,它只代表我急不可待的成长方向。真正让我感到妈妈流光溢彩的,是妈妈修长的颈项间那串圆白的珠子项链。现在想来,妈妈那串项链绝不是珍珠之类的贵重物品。但在色彩上青蓝统一、装饰上毫无性别差异- 14 -的年代,那串珠子的美是与价格无关的。我童年记忆里另一个摆设是一对装茶叶的瓷罐。那是一对淳朴而精致的瓷罐,罐底用红字印着产地:江西景德镇。罐面蓝绿略灰,底色上装饰着金灰色的 S 形线条。罐面的蓝绿色被上下两条淡黄的装饰条拦着,淡黄的装饰条上等距离地点着

41、灰紫色的小点。盖也是淡黄的,装饰着金灰的 S 形线条和条上相同的灰紫色的小点。盖是空心的,童年的我常常拿了细布,将小小的手指从空洞里探进去,擦拭落进的灰尘。蓝灰的罐面用深紫的细线框出两面扁圆的空白,上面分别画着一个小姐和一个少年。小姐梳着高高的发髻,瓷白的脸上点成一点的黑眼睛邈远而陌生地对着我看。这对瓷罐在西北常年灰白的天地间,在我们阴暗的房屋和清贫的生活里,装着我童年对绚丽色彩的全部向往。妈妈常常是把装了半罐茶叶的瓷罐放在暗角的低柜上,而我总是等妈妈上班后,拿了那瓷罐,踩着方凳,把它移到爸爸做的两只垒起的枣红色大木箱上。也许是那时的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理解吧: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

42、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瓷罐被我和妈妈来回移了几次之后,妈妈警告我说,那箱子是不稳的。我不会当面反驳妈妈,但每每听到妈妈的脚步渐远直到听不见时,我又踩上木凳,把瓷罐移向木箱。等妈妈回来了,想起高高在上的瓷罐,我的心便如它一般高悬着。妈妈没有说什么,自己移回它,而我又带着反抗之心将它移到箱顶。周而复始,就像一场永不妥协的战斗似的。一次和弟弟打闹,弟弟的身子重重地撞上木箱,那瓷罐掉下来摔碎了。一直记得那绚丽的瓷片四散在磨损失色的红

43、漆地板上的样子。之后,我固执地坐在门外等妈妈回家。当我满怀委屈和愧疚地向妈妈认错时,她竟没有责怪我,只是另一只瓷罐再也没用来装茶叶,也没有作装饰,而是被妈妈锁进了抽屉里。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那么精致的一件瓷器,对刚刚三十岁的妈妈来说或者也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吧。以后的世界便开始纷繁了,充满了夸张的狂喜和绚丽的色彩。鲜艳的物事迅速映入人们的眼睛,又迅疾离去。妈妈抽屉里的另一只瓷罐已显得陈旧,我却看中了它,并暗暗想,它也许就是我能够从以往带走的唯一一件实物了。那时我已谈恋爱,却与他相隔数百里,常常是半年才能见一面。有一次去他宿舍,我带上了这只瓷罐,放在他书桌上,说是放茶叶的。他笑笑说挺好看的,

44、是古董呢,他并不知晓这瓷罐的历史和我静静陪伴的用心。当谈了六年- 15 -恋爱的我们各奔东西时,我没想到那个瓷罐。很久以后,接到他的信息,说是要结婚了,我的心起伏了几下,又想:他是应该幸福的。在一个夜晚里惊觉,不知怎么就想到那个瓷罐,想它在清冷的夜色里暗暗站在他与她的房间里,是不是会感到陌生的、隔绝的冷呢?为此,我竟彻夜不眠了,也真想不到心竟会这样牵绊于小小的摆设。17. 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18. 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9. 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意。20. 请对标题“摆设”的内涵加以探究。【答案】17. 内容:写出了周先生

45、的生活态度和情怀,指出了虽然“无用”但却“必要”的道理。结构:用周先生的话引出了下文写我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摆设,暗中照应题目。 18. 比喻、比拟、衬托、通感,写出了在木箱的衬托下,瓷罐的精致、凄美和温柔,表现了作者在清贫而色彩单调的童年生活中,对美的本能理解和追求。 。 19. 瓷罐是作者送给爱人的礼物,当爱已成往事,它不再传达情感,只能成为冷冰冰的摆设;瓷罐承载作者孩提和青春的记忆,而这段记忆是“他”和“她”所不了解的,瓷罐与他们无法相互沟通和慰藉。瓷罐是美的载体,代表作者最初的对美的懵懂理解和坚持,体现了作者对精致美好的生活趣味的追求, “他”和“她”无法理解这个瓷罐所代表的美的意义和价值

46、。 20. 指陈列在几案处供人赏玩的小物品,本文指的是项链和瓷罐。“摆设”给人美的熏陶,滋养人的精神,寄托人对爱与美的追求。“摆设”陪伴人的生命历程,蕴含着个体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它是有生命的。 虽是装饰品,却是不可或缺的。【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引用了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茶食中的一段文字,有何作用“,先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 16 -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

47、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认为生活中还需要一些“无用”却“必要”的东西,写出了周先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怀,并指出了生活中有些东西虽然“无用”却非常“必要”的道理,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作者说“看到这段话,特别是看到周先生把必要的和无用的指成一体” ,由此可知,由周作人的这段话引出了下文“我”印象深刻的“摆设” ,而这“无用”却“必要”的东西与“摆设”的性质一致,故暗中照应本文的标题“摆设”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

48、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生要先分析该句写什么,使用什么手法,在写景和表情上的效果是什么。 “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它似从木箱上升起,绚烂地收拢着温和凄美的尾音。下午的阳光照到木箱的一角,斜斜地照亮了瓷罐的一面,把它小小的影子打在箱面上,瓷罐高高在上孤零零地显出细致的光影,温柔得让人心碎” ,这段文字是“我”把瓷罐放在枣红色木箱上的感受,也是“我”对色彩的一种本能的理解, “木箱宽厚粗重如叹息般的怀旧气质”使用通感的修辞,木箱的宽厚粗重是视觉所见,而“叹息”是听觉所闻,作者以听觉来写视觉,这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恰好衬托出瓷罐的精致”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