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3238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2018 学年度下期期末试卷高一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 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葡萄糖 B. 激素 C. 氨基酸 D. 血红蛋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淋巴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A 错误;激素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B 错误;氨基酸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 错误;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 正确。考点:内环境的组成。2.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等

2、成分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答案】B【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血浆中的物质,A 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B 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C 错误;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先经过组织液,再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D 错误。【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成分等方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成分之间的物质相互交换关系,判断出甲- 2 -是血浆、乙是组织液,同时要明确血浆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3、对于其他的各种成分及其含量,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成分非常相近。3.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D. 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 项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 项错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了,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4. 如图所示为机体

4、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 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 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D. 如果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的增加可引起和的增加【答案】D【解析】由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 正确;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由图可知,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 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 正确;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的增加可通过反馈作用引起和的减少,D 错误。【考

5、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名师点睛】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和两个过程控制。5.聋哑人要准确理解同伴“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神经中枢主要是( )A. 运动语言中枢 B. 书写语言中枢 C. 听觉语言中枢 D. 视觉语言中枢【答案】D【解析】聋哑人要理解其他人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首先要通过视觉中枢观察到相应的动作,再在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将其转化为语言信号,才能将其理解。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人类大脑皮层上重要的中枢,结合分析聋哑人理解同伴的“手语”

6、的过程,即可总结出参与此过程的神经中枢。6.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关于该反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B. 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 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答案】C【解析】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A 项正确;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位于皮肤表层的冷觉感受器,B 项正确;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包括感知寒冷的大脑皮层,支配机体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下丘脑和支配肌肉收缩的脊髓中的低级中枢,C 项错误;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7、,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D 项正确。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B.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答案】A【解析】在一个反射弧上,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可以推断出该图中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当刺激 A 时,兴奋在神经纤维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只有甲的左侧发生电位

8、变化,所以甲偏转一次,乙不发生偏转,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 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 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 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 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其过程是: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就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据此

9、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B 项正确;由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说明该药物没有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也没有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A、D 项错误;若该药物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则不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C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9.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5 -A. 在 a 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释放再

10、作用于C. 兴奋由 b 传至 c 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 bcD. 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 d 的兴奋【答案】B【解析】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 错误;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 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所以处膜外电流方向是由 cb,C 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因此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神经元 d 兴奋或抑制,D 错误。10.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A. 下丘脑 B. 肾上腺 C. 垂体 D. 甲状腺【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

11、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等;脑干:维持呼吸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 正确;肾上腺、垂体、甲状腺属于内分泌腺,不属于神经中枢,B、C、D 错误;答案选 A。【点睛】本题考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的知识,考生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 -11. 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B. 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C. 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D. 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在第二和三道防

12、线中能发挥作用,A 错误;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三道防线,B 错误;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C 正确;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溶菌酶,D 错误;答案是 C。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 T 细胞、B 细胞、效应 T 细胞三种B.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的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1、特

13、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2、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详解】记忆细胞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 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有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吞噬细胞可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 错误;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相关细胞表面,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会产生强烈过敏反应,C 错误;吞噬细胞在两种特异

14、性免疫均有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D 正确;答案选 D。- 7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理清吞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3. 生长素对植物不同部位的影响相同的一组是( )A.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B. 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 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 根的向地性和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为敏感,其次为芽,茎最不敏感体现

15、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解:A、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 错误;B、顶端优势体现了两重性,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 错误;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C 正确;D、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生长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能体现两重性,D 错误故选:C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14. 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为防止减产,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此举对下列哪种植物有效A. 小麦 B. 玉米 C. 黄豆 D. 辣椒【答案】D【解析

16、】试题分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是利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而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则不能用该激素处理。小麦、玉米、黄豆收获的都是种子,不能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辣椒我们一般不食用种子,可以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答案选 D。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 8 -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5.如果一个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就会( )A. 越来越小 B. 越来越大 C. 保持不变 D. 无法预测【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所以该种群密度

17、会越来越大。16.某种群以 J 型曲线增长,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 )A. 该种群比其他种群更适应环境 B. 环境资源是无限的C.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D. 在环境中只有该种群【答案】B【解析】【分析】“J”型曲线: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 K。【详解】如果该种群比其他种群更适应环境,只能说明其可能成为优势种,但不一定呈 J 型增长,A 错误;当种群所处环境资源无限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制约,呈“J”型曲线增长,B 正确;环境资源是有限时,种群呈

18、 S 型增长,C 错误;如果在环境中只有该种群,不能说明环境资源是无限的,种群不一定呈 J 型增长,D 错误;答案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点,解题关键是弄清 J 型增长曲线和 S 型增长曲线的原因和条件。17.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B. 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影响 B 到 C 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9 -D. 曲线 b 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 B 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答案】B【解析】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A 项正确;BC 段种群增

19、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项错误;B 到 C 段由于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天敌增多,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快速增长,C 项正确;自然状态下种群在 B 点K/2 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D 项正确。18.如图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幼苗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 2mB.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 m 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范围为(2m,i)C. 若水平放置植物的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m,则茎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mD. 图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C【解析】

20、若幼苗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 m,又由于背光侧生长速度大于向光侧,所以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小于 2m,A 错误;植物具有顶端优势,即低浓度促进顶芽的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 m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 i,B 错误;水平放置植物的茎部,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且促进作用高于远地侧,所以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2m,则茎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 m,C 正确;图示只说明了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 错误。【点睛】学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理解不清同一器官不同浓度下

21、的作用的曲线思考- 10 -.若曲线表示植物的幼苗,其出现向光性时,且测得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大于 m 小于 M。.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茎,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时,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 m。.若曲线表示植物的根,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时,且测得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近地侧浓度范围应为大于 i。.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芽,在顶端优势中,且测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为 m,则侧芽的浓度范围为大于 i。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和侧芽的浓度大小与下图中点的对应关系为:A、E、D、C、B。19. 一个健康的人在

22、20的空调室内,体温始终保持在:A. 20左右 B. 33左右 C. 37左右 D. 40左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是恒温动物,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一般把体温控制在 37左右,所以 C 选项正确。考点:考查体温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0.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 )A. 群落的初生演替B. 种群的初生演替C. 群落的次生演替- 11 -D. 种群的次生演替【答案】C【解析】因为火烧后的草原仍具有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繁殖体,所以属于次生演替,A、B 错误。演替是指群落的研究范围, C 正确,D

23、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1. 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

24、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答案】D- 12 -【解析】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选 D22.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 C. 湿度 D. 温度【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

25、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A 正确;B、C、D 错误;答案选 A。【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影响群落垂直分层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23.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

26、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答案】C【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 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 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 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错误选择 C。24. 以下各项中,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的是- 13 -A. 剿灭麻雀B. 建立自然保护区C. 建立濒危动物繁殖中心D.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如建

27、立自然保护区)和异地保护(建立濒危动物繁殖中心) ,故 BC 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故 D 正确;剿灭麻雀会减少生物种类,破坏生物多样性,故 A 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8、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B、C 都不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D 正确;答案选 D。【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要点是理清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的概念。26.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14 -【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

29、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组成,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故选 D。27.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B. 该图中的 C 所具有的能量为 B 的 10%20%C. 该图中的 A 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 图中所示四个营养级能量的关系为 ABCD【答案】D【解析】据图判断:图中 A 为生产者,B、C、D 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 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 10%20%,所以图中 C 所具有的能量为 B 的 10%20%,B

30、 正确;已知 A 为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正确;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 3 个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图中 A 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 B、C、D 的能量之和,即 ABCD,D 错误。28.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 莴苣在适宜光波长下能萌发生长B. 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 草原返青时, “绿色”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信息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答案】C【解析】【分析】- 15 -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

31、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A 不符合;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属于生物种内的信息传递,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 不符合;草原返青时, “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反映的是草与食草动物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C 符合;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D 不符合;答案选 C。【点睛】本题解题思路是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的理解,根据教材和知识点,分析选项中所述事例所对应的信息

32、传递作用内容。29.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A【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 正确;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 a 和 b 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 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 错误;图 b 中人的数量明显多

33、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 错误。3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抵抗力稳定性弱- 16 -B. 湖泊的水体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 草原上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强抵抗力稳定性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物种数量越少,抵抗力稳定性越弱,A 正确;湖泊的水体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 正确;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C 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 正确。二、非选择题31.神

34、经系统及体液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寒冷环境中,感受器_(填字母)会产生兴奋,以_(填“电”或“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引起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_。(2)若兴奋传导到的效应器为甲状腺,则会导致血液中_激素含量增加,增加产热。该激素与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调作用。(3)如果在 E 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_(填“单”或“双”)向的。【答案】 (1). A (2). 电 (3). 神经递质 (4). 甲状腺 (5). 双【解析】【分析】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

35、弧上单向传递,以电信号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据图分析: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C 是神经节,D 是突触,E 是传出神经,F 是效应器.- 17 -【详解】 (1)据图分析,A 是感受器,寒冷时冷觉感受器 A 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引起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2)若兴奋传导到的效应器为甲状腺,会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与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3)图中 E 是传出神经,在 E 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在同

36、一神经纤维上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双向的【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反射弧的组成分析题图各结构名称,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和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识记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作用,并根据两种激素的相关作用分析两者间的关系。32.下图表示棉花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能得出的结论为:_。(2)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b,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_(用图中字母回答) ,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3)某棉农获知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脱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喷施了一定量的脱落酸,试图

37、除去棉花叶片便于机械采收,但效果不明显,为探究其原因,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实验方案:取若干长势相同的、处于生殖生长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做下图所示的处理,观察三组植株叶片脱落的先后。- 18 -脱落酸能抑制_,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分布在_中。根据科学实验原则,上图中 X 处应放置_,则乙、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预测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若_,则假设成立;若_,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1).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2). f (3). 两重性 (4). 细胞分裂 (5). 将要脱

38、落的器官和组织 (6). 空白琼脂块 (7). 有无生长素 (8). 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 (9). 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解析】【分析】1、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2、据图分析,根、茎、芽的生长都受生长素的影响,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敏感程度也不同,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 10-10molL-1,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 10-8molL-1,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 10-4molL-13、该实验假设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可见自变量是有

39、无生长素【详解】 (1)比较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生长都有影响,但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茎最不敏感。(2)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处,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棉花幼苗顶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b,促进顶芽生长,则最靠近顶芽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应为 f,抑制侧芽生长,二者的生长情况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3)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株中存在的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其他变量

40、要相同,根据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图中 X 处应放置空白琼脂块若甲、乙两组落叶数量基本相等且明显少于丙组,说明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即若丙组落叶明显早于甲、乙组,则假设成立,说明生长素对脱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若三组的叶片几乎同时脱落,则假设不成立,说明生长素对脱落酸没有抑制作用- 19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探究实验,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知识易错点是在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只有下降至横轴以下才是抑制作用。33.下图表示某农田内田鼠种群数量变化和能量流

41、动图,乙图为甲图中田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甲图分析,田鼠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ac 段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2)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_,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3)乙图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乙图中 C 属于第_养级的能量,B 表示_。【答案】 (1). S (2). 先增大后减小 (3). 次生演替 (4). 增强 (5). 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6). 一 (7). 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内的能量)【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解

42、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考生要从图解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题意梳理相关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 K1-K2附近波动。图乙中,田鼠摄入田鼠同化量(A)粪便量(C) ,田鼠同化量(A)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B) ,生长、发育和繁殖(B)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ac 段种群数量先增长得快,后增长得慢,所以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 20 -(2)如果该农田弃耕,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农田上逐渐出现一些灌木丛,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3、该过程中,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图中有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缺少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图中的 C 来自田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 表示田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田鼠体内的能量) 。34.下图表示某森林中植物和鸟类的分布情况,请回答:(1)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是一种_关系。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结构。(2)杜鹃、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所能提供的_和_有关。(3)要调查该森林中杜鹃的种群密度,一

44、般采用_法;而要调查某种植物(比如白皮松)的种群密度则要用_法。【答案】 (1). 竞争 (2). 垂直 (3). 栖息空间 (4). 食物 (5). 标志重捕 (6). 样方【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 (1)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共同争夺阳光等资源和空间,为竞争关系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具有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杜鹃、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3)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植物(比如白皮松)的种群密度则常用样方法- 21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识记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