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3271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 细胞代谢紊乱 B. 血浆 pH 下降C. 机体代谢加快 D. 细胞发生癌变【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 正确;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导致血浆 pH 下降,B 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机体代谢加快,也可能导致代谢减慢,C 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细胞发生癌变,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B. 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C.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合成神经递质D. 突触后膜

3、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 2 -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质、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等,A 错误;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B 正确;突触后神经元也能合成神经递质,C 错误;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或抑制,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

4、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图中电位计的电极都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图 1 中的 c 点和图 2 中的 b 点,指针都不偏转B. 刺激图 1 中的 a 点,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刺激图 2 中的 c 点,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 剌激图 2 中的 b 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所以可以双向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

5、能是单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据此答题。【详解】在图 1 中的 c 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 bc=cd,因此兴奋同时传导到 b 点与 d点电极,bd 之间无电位差,电位计指针不偏转;在图 2 中的 c 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 a 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 d 点电极,电位计指针再偏转一次,A 错误;刺激图 1 中的 a 点,兴奋先到达 b 点电极,后达到 d 点电极,因此电位- 3 -计指针先向左偏转一次,再向右偏转一次。所以,刺激 a 点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正确;刺激图 2 中的 c 点,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6、其只能传导到d 点电极,因此电位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 正确;b 点位于突触小体上,剌激图 2 中的 b点可能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D 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4.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发现小鼠的体温升高,下列能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是A.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C.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D. 甲状腺激素能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

7、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题干是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小鼠的体温升高,与题干不符,A 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导致小鼠体温升高,B 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但与题干小鼠体温升高不符,C 错误;甲状腺激素不能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只能起到调节作用,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5.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 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图示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4 -B

8、. 激素 a 是胰高血糖素,激素 b 是胰岛素C. 胰岛 A 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胰岛 B 细胞中不含胰高血糖素基因D. 激素 a 与激素 b 具有拮抗关系,与激素 c 具有协同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b 能使血糖降低,故 b 为胰岛素,甲为胰岛 B 细胞;a 能使血糖浓度升高,故a 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 A 细胞;c 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1)胰岛素的作用: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

9、萄糖;(3)肾上腺素的作用:升高血糖;促进产热。【详解】据图分析,下丘脑与激素都参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因此血糖平衡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A 正确;a 可以升高血糖浓度,故 a 为胰高血糖素;b 可以降低血糖浓度,故 b 为胰岛素,B 正确;胰岛 A 细胞和胰岛 B 细胞都是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形成的体细胞,细胞内基因是相同的,即都含有胰岛素基因与胰高血糖素基因,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其合成分泌的激素不同,C 错误;胰岛素(a)能降低血糖浓度,肾上腺素(c)能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也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激素 a 与激素 b 具有拮抗关系,与激素 c 具有协同关系,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

10、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血糖调节的途径以及和参与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能够根据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判断图中细胞名称和激素名称;注意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6.下列关于血糖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 饥饿状态时,血糖的来源肝糖原的分解B. 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D. 较长时间不进食,脂肪也可以转化为血糖【答案】C【解析】【分析】- 5 -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时,消化道内无食物,血糖的来源只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详解】饥饿状

11、态时,肠道中已没有糖类吸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分解,A 正确;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其中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是主要来源,B 正确;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而不能促进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C 错误;较长时间不进食,脂肪也可以转化为血糖,D 正确。【点睛】本题较为基础,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些信息分子B. 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不能参与体液调节C. 内分泌腺只能参与体液调节而不能参与神经调节D. 细胞外

12、液渗透压升髙时,在下丘脑处产生渴觉属于神经调节,而抗利尿激素促进重吸收属于体液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等) ,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

13、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会涉及一些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等,A 正确;参与神经调节的器官也能参与体液调节,如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B 错误;内分泌腺既能参与体液调节也能参与神经调节,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除了参与体液调节以外,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髙时,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而抗利尿激素促进重吸收属于体液调节,D 错误。- 6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

14、.下图表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甲在抗体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B.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激素 A 是甲状腺激素,其含量较多时,只能抑制垂体的分泌D. 如果给该病患者注射过量激素 B,则激素 A 和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B)的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 A)的分泌,导致激素 B 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细胞甲在抗体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

15、体的参与,A 错误;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B 正确;激素 A 表示甲状腺激素,其含量较多时,能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C 错误;如果给该病患者注射过量激素 B,由于存在分级调节,则激素 A 的含量增加,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不会增加,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9.下列关于髙等动物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经过调节,产热过程会大于散热过程B. 体温调

16、节和水盐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7 -C. 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经过调节,产热过程会大于散热过程,最终导致体

17、温升高,A 正确;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一体液调节,B 正确;剧烈运动过程中由于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 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由下丘脑分泌而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发生矿难被埋在矿井下的人长时间没有饮水进食,其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 肝脏中储存的肝糖原减少 B.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胰岛 A 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答案】A【解析】【分析】当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刺激下丘脑部位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

18、皮层产生渴觉直接调节对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增加,排出尿量减少,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恢复正常;当人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主要通过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肝糖原分解为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详解】长时间没有进食,导致其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肝脏中储存的肝糖原减少,A 正确,D 错误;长时间没有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B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 8 -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

19、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 错误。【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1.下列有关 HIV 及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 HIV 感染人体初期,T 细胞数量呈增加趋势B. HIV 主要通过攻击 B 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全部的特异性免疫C. 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D. 可用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来培养 HIV【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是 RNA 病毒。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

20、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4)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基本丧失,因此 AIDS 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它病原体等。 (5)HIV 浓度与 T 细胞浓度的关系: 。【详解】据以上图解可知,在 HIV 感染人体初期,T 细胞数量呈增加趋势,A 正确;HIV 主要通过攻击 T 细胞,导致艾滋病患者几乎丧失全部的特异性免疫,B 错误;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C

21、 错误;HIV 属于病毒,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内,因此不可用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来培养 HIV,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掌握免疫的过程,并能联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点解决与艾滋病出现有关的问题。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合成容易、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9 -B. 脱落酸主要在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合成C. 赤霉素可以促进大麦种子产生 淀粉酶D. 茎的向光性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22、物。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详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合成容易、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A 正确;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B 正确;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

23、 -淀粉酶,C 正确;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一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要求考生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尤其是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13.某兴趣小组欲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生长状况相同)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 ,下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本实验违反了对照原则- 10 -B.

24、避光条件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C. 生长素浓度越高,则 越大D. 不会出现两种生长素的浓度引起的 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 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 值越大。【详解】本实验有多组实验,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没有违反对照原则,A 错误;由于实验探究的是在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避光条件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B 正确;生长素促进生长

25、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超过最适浓度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减弱或发挥抑制作用,所以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 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 值越大,C 错误;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曲线,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效果相同,即可以出现两种生长素的浓度引起的 相同,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其次要求考生结合各曲线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4.下图 1 表示种子萌发破土时产生的“顶端弯钩” (研究表明, “顶

26、端弯钩”的形成与 HLSI蛋白的合成有关)现象;下图 2 是针对“顶端弯钩”产生机理的实验探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的自变量为乙烯或茉莉素的有无- 11 -B. “顶端弯钩”的形成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C. “顶端弯钩”的产生机理是茉莉素能促进 HLSI 蛋白的合成D. 图 2 中实验的设置目的是探究茉莉素对乙稀作用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图一表示“顶端弯钩”现象;图二表示乙烯和茉莉素对“顶端弯钩”产生机理的试验探究示意图,据图可知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的形成,茉莉素抑制顶端弯钩的形成。【详解】据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乙烯或茉莉素的有无,A 正确;种子萌发过程

27、中,由于受到土壤的机械压力,幼苗的下胚轴顶端会产生曲折, “顶端弯钩”的形成减小了子叶在出土过程中的机械伤害,B 正确;据图可知,茉莉素能抑制顶端弯钩的形成,而“顶端弯钩”的形成与 HLSI 蛋白的合成有关,说明茉莉素能抑制 HLSI 蛋白的合成,C 错误;图 2 中实验的设置目的是探究茉莉素对乙稀作用的影响,据图示可知,乙烯能促进“顶端弯钩” ,茉莉素拮抗乙烯在顶端弯钩形成中的作用,D 正确。【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理解能力。15.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

28、,如图 1 所示;图 2 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一段时间后,图 1 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弯向光源B. 若图 1 中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m,则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p 的范围是 0pmC. 图 2 曲线上 HC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D. 若把图 1 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m,则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 r 的范围是 0rm- 12 -【答案】D【解析】【分析】太空飞行的航天飞机,失去重力作用,植物生长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

29、光一侧多,生长素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详解】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 正确;若此时茎的背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 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其浓度范围应该大于 0 小于 m,B 正确;曲线上 HC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C 正确;若把图 1 的装置放回地球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故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大于

30、 m 小于 2m,D 错误。【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弯曲生长原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梳理植物弯曲生长原因和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含义,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解答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机内,植物不再受重力的影响。1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道路的绿化带上每隔 5 米种植一棵樟树,体现了种群的数量特征B. 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在蒲公英分布较多的区域增加样方数C. 在培养瓶中培养酵母菌时,只要营养充足,酵母菌种群就会呈“J”型增长D.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建立数学模型【答案】D【解析】【分析】

3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详解】在道路的绿化带上每隔 5 米种植一棵樟树,体现了种群的的空间特征的均匀分布,A 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数量较少的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蒲公英分布区域随机取样,B 错- 13 -误;在培养瓶中培养酵母菌时,其生长不仅受到营养物质的影响,也会受空间、酵母菌的数量等影响,因此只有营养充足,酵母菌也不会呈“J”型增长,C 错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

32、的变化,常常需建立数学模型,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及理解种群特征的几种类型,明确“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使用条件及二者的数量、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规律。1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池塘中鲤鱼数量减少,表明此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B. 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螳螂”属于第二营养级C.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可提高其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 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通常是鸟类比昆虫先进入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分析】解答本题一要正确区分种群密度与群落丰富度,二要明确食物链的书写要领及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别及消费者类型,同时还要识记群落演替过程

33、中先后出现的生物类型。【详解】池塘中鲤鱼数量减少,表明此生物群落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降低,A 错误;根据该谚语可以写出如下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因此螳螂处在第三营养级,B 错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可提高其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C 正确;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中,通常是昆虫比鸟类先进入生物群落,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识记几种种间关系;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垂直分层的意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不 15 种植方法对各类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

34、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14 -A. 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C. 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D. 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数量明显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由图可知,植食性昆虫在复合种植时减少,而肉食性性、寄生性、腐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肉食性性和寄生性昆虫抑制了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复合种植时生物量增多使腐生性昆虫增多。因而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详解】

35、三叶草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或绿化观赏,而苹果树是阳生植物,选它跟苹果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 正确;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不一定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B 错误;纯苹果种植园只有苹果树,而复合种植园园中生物种类较多,因此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C 正确;复合种植园中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导致害虫明显减少,D 正确。【点睛】复合果园中植食性昆虫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得以提高。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这可能是随着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通

36、过捕食和寄生等种间关系来消灭害虫。19.从“湖泊”到“森林”要经历 5 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森林植物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 ,到“森林” ,的潢替速度可能会加快B. 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一样,都属于初生演替- 15 -C. 上述演替过程中,植被的光能利用率逐渐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 10%20%D. 当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序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两个阶段

37、。群落演替的特点: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 ,而是优势的取代。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详解

38、】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潢替速度可能会加快,A 正确;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

39、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仍然保持在10%20%,C 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0.下列生命现象没有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 烟草种子经橙光照射后发芽率大大提高B. 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蚕蛾前来交尾C. 水稻种子经 X 射线照射后出现“一秆双穗”植株- 16 -D. 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

40、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烟草种子经橙光照射发芽率大大提高,其中橙光属于物理信息,A 不符合题意;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蚕蛾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B 不符合题意;水稻种子经

41、 X 射线照射出现一秆双穗,这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其中不存在信息传递,C 符合题意;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黄麻产量,光照属于物理信息,D 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实例,掌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石油泄漏导致海鱼死亡,加重水体污染后,更多水生生物死亡,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C. 制作生态瓶时应考虑动植物的数量及比例D. 负反馈调节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C【解析

4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详解】石油泄漏导致海鱼死亡,加重水体污染后,更多水生生物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17 -A 错误;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有些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 错误;要想一个小生态瓶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 10%

43、20%之间,那么必须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只有搭配合理就能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C 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 错误。22.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 X 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 X 的存在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B. 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不会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流入草中C. 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D. 肉食性动物的个体数量只受肉食性动物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

44、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详解】图中 X 是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其存在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A 正确;肉食性动物中的能量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重新被草利用,B 正确;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而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C 正确;肉食性动物的个体数量既受到其天敌受肉食性动物的影响,也受到其食物来源草食性动物的影响,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45、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3.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嵩素可在临床上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18 -A. 间接价值 B. 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科学研究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详解】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

46、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根据三个价值的概念可知科学家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嵩素可在临床上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价值等。24.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

47、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B. 图中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C. 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D.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答案】D【解析】- 19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详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 错误;图中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 错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C 错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分被由于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是逐级递减的,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48、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5.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下科学、有效的措施及途径是 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

49、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详解】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了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正确;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因此应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作物产量,错误;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又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错误;发展生态农业,可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能源物质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 20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观,应明确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二、非选择题26.下图为排尿反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单纯的排尿反射是一种_(填“条件”或“非条件” )反射,高级神经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