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高一年级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 10 月月考历史试题总分 50 分 时间:30 分钟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20 道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这主要源于古代的A. 禅让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分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这主要源于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B 正确;禅让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A;世袭制是继承制度,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C;分封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D。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关于古代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是高考重要考点。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算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诸如对清明节祭祖,家谱族谱,姓氏辈分,祠堂,光宗耀祖观念,重男轻女观念等,体现的是宗法制度带来的影响。2. 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B. 郡县制的消亡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D
3、. 分封制的瓦解【答案】D【解析】 “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 D 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 错误;B 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 2 -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排除 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的准确理解。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
4、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血缘关系,而不是经济发展,故 A 项排除;在分封制下,还没有出现君主集权,故 B 项排除;据“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可以看出秦国墓葬突出体现君王的地位,且非君王没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从而说明了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除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演变,故 C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
5、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4.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的长官由君主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封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答案为 D。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矛盾的是规定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排除 A;B 项属于选官用人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丞相为中央官制,
6、郡县属于地方行政区划,C 项与郡县制的作用无关,排除 C。- 3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5.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皇帝独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根据题干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以看出皇帝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B 项正确。皇帝处理一切事务与材料“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不符,排除 A。C 项错误,排除。题干强调皇
7、权至高无上,与皇帝独尊不符,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6. 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A. 王室子弟B. 功臣C. 商代贵族D. 诸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将功臣姜尚封到齐国,故本题答案选 B 项;周的国姓是姬,姜子牙姓姜,所以不是周王室子弟,A 不选;其先祖伯夷帮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劳,受封在吕国,他就算是现代贵族,但不是受封的原由,C 项不选;D 项不是分封的对象。【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周天子将功臣姜子牙封到齐国做诸侯。7.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
8、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4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是指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与题意相符的是 B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 A 项;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
9、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首先理解“公天下”的含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重在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关系之亲疏关系,在公共政治事务中君主确立了面向大众的具有普遍公共性的权威,可见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特征。8. 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 ,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 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 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答案】B考点
1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和秦朝的政治制度“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9.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5 -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官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 A 项正确;平民流动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 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1、10.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 B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故选 D。11. 秦统一后, “
12、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 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
13、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 6 -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12.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 七
14、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 C;A、B 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1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
15、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 ,因此答案选 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 7 -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 2010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 25 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14.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
16、;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B. 树立专制权威C. 制造暴政依据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学生可以结合秦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 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 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
17、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周王是天下的“共主” ,但诸侯在封地内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如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容易造成分裂割据。且“共主”指各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权威,但周天子对诸侯国不拥有完整的统治权,所以不能实现高度集权,故 A 项错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管理财政、司法、诉讼和兵役,他们必须绝对服- 8 -从皇帝的命令,对皇帝负责,皇帝成为天下的独主,故 B 项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权力地位世袭,拥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行政管理权,故
18、C 项错误。分封制是贵族政治,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诸侯在领地内权力很大,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容易造成诸侯割据;郡县制是官僚政治,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直接对皇帝负责,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
19、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16.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 ,其主要职责是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17.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20、A. 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B. 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独裁C. 嬴政自称始皇帝,实行王位世袭制D. 皇权空前加强,在中央设三公【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故 A 项正确;皇权至高无上,实行个人- 9 -独裁,这属于君主专制的特点,不是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继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在中央设三公,是为了加强皇权,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故选A。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
21、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 。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B.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 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21 年秦朝完成统一,废除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B 项正确;“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不属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表现,故 A 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秦朝建立之前已经形成,且属于经济方面
22、,故 C 项错误;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故选B。19.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 48 郡,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 46 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 汉书的记载B. 民间的传说C. 史家的研究论文D. 秦简的记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联想已学可知史记是东汉班固的著作,主要记述的是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因此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民间传说很多带有假想的成分,不能作为详实的史料使用,排除 B;史学家的论文引用的都
23、是前任的研究资料,同时带有自己认识的内容,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 C;秦简是秦朝当时的官方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最具有可信度,因此 D 符合题意。- 10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资料的来源与辨别20.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24、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A 项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B 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 项;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
25、: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二、主观题(本部分共 1 道题,共 10 分)21.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
26、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 11 -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
27、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 年第 3 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 “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案】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解析】
28、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意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封建子弟之制”应是之分封制,封建即古代的封邦建国意思,再结合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特点: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 12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反映了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秦朝破解困局的方法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所反映出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