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93392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9古代诗歌的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古代诗歌的技巧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使意境具体深邃,使形象生动丰满,为下文做铺垫。“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表达抗金救国的豪情壮志,为下文写壮志难酬做铺垫。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

2、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画龙点睛,表明观点,突出主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气氛,增强力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表现手法1虚实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

3、、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诗人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2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

4、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4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两句描写

5、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5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6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

6、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7渲染烘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杜诗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3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

7、,且更具有艺术魅力。8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喧” “归” “动” “下”写尽了动态之美,而动中仍有静意。浣女未归时或浣女归后,竹林是一片宁静;渔舟未下或渔舟下后,莲叶也依然是宁静的。动态与静态在变化中得到统一。1

8、0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先写少妇“不曾愁” ,后面才写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

9、枝词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这两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从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行军,另一方面写壮士们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12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敕勒歌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简洁而有风骨,写

10、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以白描手法,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13直抒胸臆4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温庭筠梦江南 )这一句词直抒胸臆,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夫“恨”而有“千万” ,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感慨。三、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2对偶用结构相同、字

11、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4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

12、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曹雪芹红楼梦 )这首宝玉所咏之曲每句用“不”字,写女儿的相思愁怨, “滴不尽” “开不完” “睡不稳” “忘不了” ,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5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句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6借

13、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如梦令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5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琵琶行中以“丝竹”代音乐。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 )词句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

14、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用事作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贾生中的这两句诗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之典,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9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词句以夸张的

15、手法,一气呵成,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10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11互文又叫“互文见义”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惊” “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

16、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12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完成了凄凉氛围的营造工作。6一、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17、“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 案 】 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 案 】 表现了诗

18、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 析 】 题 干 问 的 是 “首 联 表 现 了 诗 人 什 么 样 的 性 格 ”。 “云 海 相 望 寄 此 身 , 那 因 远 适 更 沾 巾 ”, 首 联 中 , “云 海 ”交 代 了 二 人 的 处 境 , 即 天 各 一 方 ; “相 望 ”说 明 二 人 情 深 意 重 ; 而 从 诗 歌 标 题 来 看 , 苏 辙 又 即 将 远 赴 契 丹 ,面 对 此 情 此 景 , “那 因 ”二 字 道 出 诗 人 那 豁 达 的 胸 襟 , 哪 里

19、会 因 远 别 而 泪 沾 双 襟 !二、 【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 。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7【 答 案 】 采地黄 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 案 】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

20、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 析 】 从 叙 述 的 角 度 来 看 , 本 诗 题 为 “采 地 黄 者 ”, 正 文 是 采 地 黄 者 对 当 时 年 景 、 生 活 窘 迫 、 采 地 黄 的 艰 辛 、卖 地 黄 的 悲 戚 遭 遇 的 讲 述 , 诗 歌 通 篇 都 是 自 述 , 这 种 叙 述 方 式 使 故 事 更 具 有 真 实 感

21、 , 增 强 了 诗 歌 的 感 染 力 ,采 地 黄 者 对 自 己 辛 酸 遭 遇 的 叙 述 也 就 更 能 给 读 者 深 刻 的 感 受 。 从 叙 述 的 顺 序 来 看 , 诗 歌 先 写 采 地 黄 , 再 写 卖地 黄 , 属 于 时 间 发 展 的 先 后 顺 序 , 这 种 叙 述 顺 序 的 好 处 是 使 所 叙 述 事 件 逐 层 深 入 , 条 理 清 晰 , 脉 络 分 明 。 从叙 述 的 特 点 来 看 , 全 诗 没 有 能 够 直 接 体 现 情 感 的 词 汇 , 属 于 纯 客 观 叙 述 , 然 而 正 是 在 看 似 平 淡 的 叙 述 中 深

22、刻地 反 映 了 农 民 在 灾 荒 年 头 , 连 马 食 都 吃 不 上 的 悲 惨 遭 遇 , 有 力 地 抨 击 了 豪 门 大 户 对 农 民 剥 削 的 残 酷 性 。 诗 中对 比 手 法 运 用 比 较 明 显 , 首 先 是 采 地 黄 者 与 买 地 黄 者 的 对 比 , 一 个 是 生 活 于 农 家 , 以 采 地 黄 度 日 的 农 民 , 迫切 需 要 卖 掉 地 黄 来 谋 生 , 一 个 是 生 活 在 “朱 门 ”的 白 面 郎 , 买 地 黄 来 喂 马 , 还 要 讨 价 还 价 ; 其 次 是 人 与 马 的对 比 , 采 地 黄 者 受 饥 挨 饿

23、, 而 “朱 门 ”的 马 却 以 地 黄 为 食 , 通 过 对 比 揭 露 出 人 不 如 马 、 贫 富 悬 殊 的 社 会 现 实 ,表 达 了 批 判 的 主 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

24、方面去综合分析。8一、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村 行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 树似吾乡。【注】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净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二 、 阅 读 下 面 的 诗 歌 , 完 成 问 题 。蟹【 明 】 徐 子 熙瀚 海 潮 声 万 泒 浑 , 鱼 虾 随 势 尽 惊 奔 。雄 戈 老 甲 瞠 双 眼 , 独 立 寒 秋 捍 禹 门 。螃

25、蟹 咏 (其 三 )【 清 】 曹 雪 芹桂 霭 桐 阴 坐 举 觞 , 长 安 涎 口 盼 重 阳 。眼 前 道 路 无 经 纬 , 皮 里 春 秋 空 黑 黄 。酒 未 敌 腥 还 用 菊 , 性 防 积 冷 定 须 姜 。于 今 落 釜 成 何 益 , 月 浦 空 余 禾 黍 香 。【 注 】 泒 (g): 水 。 禹 门 : 龙 门 。 经 纬 : 纵 横 交 错 的 道 路 ; 纲 纪 、 法 度 。 皮 里 春 秋 : 这 里 表 示 心 机诡 深 。 空 黑 黄 : 这 里 指 花 样 再 多 也 徒 劳 。1 这 两 首 诗 歌 分 别 塑 造 了 怎 样 的 螃 蟹 形 象

26、? 请 结 合 诗 句 简 要 回 答 。2 徐 子 熙 的 蟹 采 用 了 哪 些 手 法 ? 请 选 择 其 中 的 两 种 , 结 合 诗 句 简 要 分 析 。9一1以声衬静。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越发沉寂。视听结合。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2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7、答题时先理解诗句,然后再概括景物特点,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交代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二1 徐诗中的螃蟹是不随波逐流、镇定自若、坚毅雄壮的老英雄形象。 “他”身披铁甲,圆睁双目,在寒秋的惊涛骇浪之中屹立不倒,独自捍卫龙门。曹诗中的螃蟹是个反面形象, “他”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

28、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鉴 赏 古 代 诗 歌 的 形 象 的 能 力 。 徐 诗 写 大 海 潮 涌 , 小 鱼 小 虾 都 惊 慌 奔 逃 。 而 螃 蟹 却 瞪 大双 眼 , 身 披 老 甲 , 手 持 雄 戈 , 在 寒 秋 捍 卫 龙 门 , 象 征 的 是 老 英 雄 的 形 象 。 曹 诗 写 螃 蟹 心 无 法 度 , 心 机 诡深 , 花 样 再 多 也 徒 劳 。 “于 今 落 釜 成 何 益 ”写 最 终 还 是 要 被 吃 掉 , 象 征 的 是 小 人 形 象 。2 托物言志(象征),借吟咏螃蟹来表达对老当益壮、正气凛然的“中流砥柱”们的赞美。反衬(对比),用随波逐流、惊慌奔逃的鱼虾与老蟹做对比,反衬出老蟹的镇定自若,凛然无畏。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