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93405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牡一中 2018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

2、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

3、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

4、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还有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

5、了例证。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C.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D.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答案】1. B 2. C

6、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 “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 ,文中说的是“瓷器新工艺” ,选项变成“陶器新工艺” ,偷换概念。C 项,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第三段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

7、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 ,而不是“明代社会” ,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D 项,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 ,文中是“明代文化” ,选项变成“明代” 。故选 B 项。- 3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8、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故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

9、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选项忽略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定语,扩大了范围。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

10、,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11、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4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12、,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门克莫利 美国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

13、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开门的方式也是多

14、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 5 -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15、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

16、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B. 作者笔下的门都是实实在在的,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C. 作者笔法自然,信笔有感而发。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没有内在联系。D. 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

17、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5.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答案】4. A 5. “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结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对散文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作者笔下的门都是实实在在的”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笔下

18、的门,- 6 -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 “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 ,蕴含深刻的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C 项, “信笔有感而发”错误,应是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没有内在联系”中“没有内在联系”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D 项, “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错误,从文中来看, “典型意义”还说得过去,而“现实意义”则根本谈不上,说有“强烈的”就更错了。故选 A 项。

19、【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这就需要考生梳理全文的内容,明确文中“门”所指的内涵,然后再来思考“开门” “关门”的含意。从文中来看,文章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文字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第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如“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

20、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 ,如第七段“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本题的问题出自第一段,答案却出自文章第六段,这就增加了本题的难度,这就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的信息。相比较而言, “关门”的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有现成的句子“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 ,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不容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

21、的含义,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 7 -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三)实用类文

22、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朱生豪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 “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

23、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

24、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

25、译本全集、英- 8 -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 )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威尼斯商人 )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 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

26、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是他翻译莎剧的必然原因。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难度大,工作艰巨。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

27、剿,朱生豪苦闷彷徨,在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的环境中,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 朱生豪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部分莎剧中译本。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并不能十分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译作的水平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9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答案】6. A 7. AE【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

28、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符合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是他翻译莎剧的必然原因”中“必然原因”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朱生豪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由此可知,应是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而非“必然原因” 。故选 A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

29、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 “超过部分莎剧中译本”错误,第六段说的是“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文中是“超过任何其他” ,选项变成“超过部分” 。C 项, “并不能十分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D 项, “译作的水平超过了

30、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错误, “水平超过其他任何莎剧译本”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 AE 两项。【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10 -点和命题点。接

31、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宣德四年命以精骑二百,专巡缴塞上。继命城西猫儿峪,留兵戍之。败寇于红山。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诏加洪游击将军。洪所部才五百,诏选开平、独石骑兵益之,再进都指挥佥事。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

32、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帝赐敕嘉奖。又敕宣大总兵官谭广等曰:“此即前寇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去若军甚迩,顾不能扑灭,若视洪等愧不?”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请调俊等他镇。帝不许。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赠颍国公,谥武襄。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尝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宜府,教诸将子弟。(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8.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

33、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B.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C.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D.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9.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敕,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B. 古文中有谥号、庙号、年号等词语。文中英宗就是谥号。C. 休致,官员年老退休去职。所谓休致,即将职位还给朝廷的意思。- 11 -D. 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10.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

34、,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洪继承父职后不仅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而且反应灵敏,常常出奇制胜,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B. 杨洪仕途中曾经受到别人的诋毁,但是皇帝始终信任和重用他。C. 杨洪带兵严格,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在边境部队中首屈一指。D. 杨洪的儿子杨能、杨信、杨俊都身居高位,有的就在杨洪手下任职,杨洪曾经请求退休,将儿子调离,皇帝没有答应。【答案】8. C 9. B 10. D【解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

35、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 ,这段话是说“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父杨政,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战死于灵璧”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杨洪” “宗道” “六合人” “祖” “政” “汉中百户” “璟” “灵璧”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政”是指杨洪的祖父“杨政” , “明初”是时间,故应在“政”和“明”之间断开,这就排除 AD 两项;“汉中百户”是官职,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36、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文中英宗就是谥号”错误, “英宗”不是谥号,应是“庙号” 。故选 B 项。【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原文中,D 项, “杨洪的儿子杨能、杨信”错误,从文中来看, “从子能、

37、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 ,由此可知,杨- 12 -能、杨信不是杨洪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 “从子” ,是指侄子。故选 D 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38、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

39、、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40、,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父杨政,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战死于灵璧。- 13 -杨洪承袭职位,调往开平。他善于骑射,遇敌时总是身先突阵。当初,杨洪随成祖北征,到达斡难河

41、,俘获人马而还。皇上说道“:真是将才啊!”便下令记住他的名字,进升为千户。宣德四年(1429),杨洪奉命率精骑二百,专门巡察塞上。紧接着又奉命在西猫儿峪筑城,留兵戍守。并在红山击败敌寇。英宗即位,尚书王骥说边军怯弱,是因为缺乏训练,并趁机推荐杨洪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所部才五百人,皇上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是后起之将,以敢战闻名,为人机警敏捷,善于出奇捣虚,从未受过小挫。杨洪虽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诽谤,总有人保护着他,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杨洪当初击败兀良哈兵,俘获其部长朵栾帖木儿。他代替李谦之职

42、后,又在西凉亭击败其兵。皇上赐诏嘉奖。又下诏对宣大总兵官谭广等说“:这就是以前骚扰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他们离你军很近,你们却不能将其消灭,与杨洪相比,你们不觉得惭愧吗?”其堂侄杨能、杨信充任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掌管三千营。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级太高,又手握重兵,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皇上不许。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一个月后去世。被赠为颍国公,谥号武襄。其妾葛氏上吊殉夫,景帝下诏追赠她为淑人。杨洪久居宣府,治军严厉,兵精马强,为当时边将之首,但他从未擅杀无辜。杨洪又十分爱好文学,曾经请求在宣府设立学校,教育诸将子弟。(二)课内文言文11.

43、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今日往而不反者C. 距关,毋内诸侯D. 乃欲以生劫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 14 -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 项, “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同“悦” ,高兴

44、。B 项, “今日往而不反者”中“反”同“返” ,返回,回来。C 项, “距关,毋内诸侯”中“距”同“拒” ,拒守。D 项, “乃欲以生劫之”中“劫”意思是“捉住,劫持” ,没有通假。故选 D 项。12.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夜缒而出B. 太子迟之C. 相去四十里D. 素善留侯张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本来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

45、中,A 项, “夜缒而出”中“夜”本是名词,放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夜里” “连夜” 。B 项, “太子迟之”中“迟”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带了宾语,活用为意动词, “以为迟” 。D 项, “素善留侯张良”中“善”本是形容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与交好。C 项, “相去四十里”中“去”意思是“距离” ,没有活用。故选 C 项。13.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 从此道至吾军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约为婚姻D. 仰天太息流涕【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加

46、点的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本题中,A 项, “从此道至吾军”中“此道”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这条路” 。B 项,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古义指“那人” ,今义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 项, “约为婚姻”中“婚姻”古义是指“儿女亲家” ,男方为婚,- 15 -女方为姻;“婚姻”的今义为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结为夫妻。D 项, “仰天太息流涕”中“涕”古义为“眼泪” ,今义为“鼻涕” 。故选 A 项。14.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 )A. 臣死且不避B. 籍何以至此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 秦军汜南【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 ,考生要明确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根据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臣死且不避”没有特殊句式。B 项, “籍何以至此”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应为“以何” 。C 项,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此也”是标志。D 项, “秦军汜南”省略句, “军”后省略介词“于” ,应为“秦军(于)汜南” 。故选 A 项。15.请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 ,与公羊传 谷梁传

48、合称为春秋三传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共 130 篇。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D.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南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考生要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最卑的是南向”错误,最卑的应该是西

49、向,即张良的位置。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 16 -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 ,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应是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故选 D 项。16.请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房梁。B.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C.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D. 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