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939701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二)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2、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0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6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是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1400 年到 1800 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

3、先世界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 733 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 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 1051 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C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3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4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

4、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指A BC D5下列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A小农经济主导B重农抑商特征2C犁耕技术成熟D精耕细作特点6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7下图描绘的是魏晋壁画中常见的生活情景。此图可以用来说明A个体农户的生产发展B精耕细作的不断发展C庄园经济的生产

5、经营D商品经济的生产交换8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D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9康熙九年(1670 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10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生产组织形式B外国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C清政府

6、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D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1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该记载反映了当时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12宋徽宗时期,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宋朝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据此可以看出A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3C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D宋代实行抑商政策13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提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

7、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1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15上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1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

8、一是南方地区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民族矛盾尖锐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 55%、35%、10%。这反映出A遴选最优秀人才利国利民B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D科举选才真正做到公正公平18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地区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云南汉代 18 19 4 5 1 1 1 4 1 1 1唐代 32 11 32 24 5 15 18 12 44 20 29 4 7 1A治理黄河仍然

9、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191782 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4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A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C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20记述 出处“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僮”史记平准书“身与同居大功以上亲执工商,家传其业不得仕” 唐律疏议诈伪“鬻卤盐三

10、斤者仍坐死”,“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四十两徒二年”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A严禁私人占有土地是抑商政策的发端B允许商人入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C农民在农耕时代文化价值观念中最为尊贵D古代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两 大 题 , 共 计 4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 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

11、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年(1831 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 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材料二 1842 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 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 5。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

12、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15 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下表为 17-19 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国 西方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美国 1787 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从表中提取

13、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512018-2019 学 年 高 一 下 学 期 第 一 单 元 训 练 卷历 史 ( 二 ) 答 案第 卷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400 年到 1800 年间是中国的明清时期,封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领先世界,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远销海外,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我国,C 正确;根据“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表明材料不是说明“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而是

14、说明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排除 A;1765 年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B 说法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与材料无关,排除 D。故选 C。【答案】C2【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 A 项;C 项说法错误,“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根本”说法绝对,排除。【答案】B3【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

15、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 D 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 A 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 B 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错误。【答案】D4【解析】从材料中的“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依靠人力的水利灌溉工具。B 项为脚踏翻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为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排除;C 项是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排除;D 项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但不需要人力,排除。【答案】B5【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四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图片反映的是

16、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地位和重农抑商政策,故 AB 项排除;C 项属于表面现象,排除。【答案】D6【解析】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同时守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 B 项正确;材料所说的田庄并不是地方割据,因此不会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故 A 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田庄内部和谐相处,并没有激化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场景,故排除 D 项。【答案】B7【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庄园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魏晋

17、”和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其生产活动有集体耕作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养殖日用品的生产等,这是封建社会下田庄经济的典型特征,C 项正确;材料是田庄经济,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发展,排除 A;材料信息未体现精耕细作,排除 B;D 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故选 C。【答案】C8【解析】根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以看出,手工冶金品销售的价格比较贵,这说明了当时私人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比较高,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状况,因此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 A;材料是青铜器的生产技艺水平,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 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 C。

18、【答案】D29【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工匠为增加工资待遇的斗争,没有体现统治者的镇压,故可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右知,在明清时期,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确实缓慢,但依据材料是无法看出其发展的迅速,所以 B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可排除;依据材料所讲到的“雇工”可知,当时已经出现新的生产关系,雇工的斗争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的矛盾,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东学西渐的问题,故可排除 D。【答案】C10【解析】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男耕女织”,排除 A;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

19、业生产,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解体,并且是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B 错误;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故 C 错误。【答案】D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城市面貌,说明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草市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理商业活动的信息,而是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排除B。材料强调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没有涉及乡村庙会集市的信息,排除 C。【答案】D12【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

20、济结构的变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浸街房廊钱”,非商业税,A 项错误;居民扩大商业用地,表面已没有严格的坊市之分,可以看出坊市制度已被打破,B 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管理的混乱,C 项错误;征收“侵街房脚钱”不是实行抑商政策,而是对这一现象的认可,D 项错误。故选 B。【答案】B13【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 B 正确;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A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 C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 D 错误。【答案】B14【解析

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 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 D。【答案】C15【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从 639 年到 753 年,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明显上升,无法反映南方人口增长比北方快,故排除 A 项;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 C 项;北方道户数所占比重比南方道多,无法体现人口大

22、量南迁,故排除 D 项;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明显上升,说明北方经济的得到了较为迅速的恢复,故选 B。【答案】B16【解析】古代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又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主要是北方由于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促使江南经济的开发,故 C 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属于商业发展表现,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与江南经济发展不符合,故 B 项错误。民族矛盾尖锐不是促使南方地区发展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答案】C17【解析】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带来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故答案为 C 项。A 项

23、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南北科举考3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无关,与当地教育文化水平有关,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做法没有体现公平公正,排除 D 项。【答案】C18【解析】材料可见,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唐代治水次数比其他地区增加的更多,这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农耕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 D 项符合史实和材料;唐代,江浙等黄河流域的治水次数可见,长江流域的治理超过了黄河,故 A 项错误;B 项的“显著成效”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C 不正确。【答案】D19【解析】材料“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反映公行制度阻了古代中外

24、经济贸易,排除 A;由于公行制度的严格规定,说明不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排除 B;由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来看,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选 C;材料表明,公行制度是一种官营商业的形式,排除 D。【答案】C20【解析】重农抑商始于商鞅变法,且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排除 A;由材料“家传其业不得仕”可知,唐代禁止商人入仕,排除 B;材料“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家传其业不得仕”、“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和“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均体现了对商人的限制,故选D;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D第 II 卷21(25 分)【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来看

25、,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由材料“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可知严禁商民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口”,可知限制重要商品的出;由材料“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口贸易”,可知官方垄断对外交往;结合所学,清政府严密监视外商在华的活动。(2)第一小问,由材料“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确定了新的进出口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说明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放弃关锁国政策,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自由贸易。第二小问,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

26、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产地,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国门洞开,我国丧失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表现:严禁商民私自出海贸易;限制重要商品的出口;官方垄断对外交往;严密监视外商在华的活动。(2)变化: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放弃关锁国政策,开放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自由贸易,并给予其经济特权。影响:便利了英国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22(15 分)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

27、表格可知,1719 世纪初,中国处于社会发展迟滞状态。而同时代的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可以确定论点为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也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思考。【答案】示例 1:论题: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4论述:1719 世纪初,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科技发展趋于停滞。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同时期的西方,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

28、世界市场扩大;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西方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结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滞后,使中国社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示例 2:论题:政治制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论述:1719 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西方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这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趋于停滞,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结论:西方通过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固守旧制,阻碍社会发展,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