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94017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近几年,本讲内容属于低频考点,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今后高考命题可能会在此立意,如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展示不同时期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片段,分析变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从社会热点看,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考查改革开放周年纪念。 3.从预测角度看,重点考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关注用社会史观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3-,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一 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

2、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解析,-4-,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衣食住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透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挖掘其背后隐含的历史信息,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点所在。,-5-,命题特点,考题扫描,2.(2014课标全国,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

3、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解析,-6-,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二 大众传媒的影响因素 3.(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解析,-7-,一、物质

4、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8-,(2)表现,-9-,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2)西餐: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居室建筑的演进 (1)特征:中西合璧。 (2)表现 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西式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在租界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10-,4.习俗风尚的变革,-11-,图示解史“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12-,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

5、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13-,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更迭速度加快。 在城市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广泛应用。,-14-,(2)概况,-15-,-16-,2.邮电通信的发展 (1)邮政 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2)电信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

6、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增加。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7-,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1)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 (2)西人办报: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 (3)国人办报 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工。,-

7、18-,2.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1926年,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 (2)电影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19-,(3)电视 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

8、.互联网 (1)兴建: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影响 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20-,知识拓展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知识延伸近代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中叶,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3)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

9、到进一步扩展。,-21-,主题一,主题二,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材料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会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22-,主题一,主题二,【读史攻略】,-23-,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地域:由于受到

10、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 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24-,主题一,主题二,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2)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

11、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25-,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2018四川资阳一模,30)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 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 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 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答案,解析,-26-,主题一,

12、主题二,雨后的春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材料 若和世界各先进国相较(中国)距现代式的规模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的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外洋购入。中国新交通事业之领域还嫌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太不够用,而国内供给作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研究机关简直等于没有。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27-,主题一,主题二,【读史攻略】 材料指出了阻碍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之

13、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说明政府的腐败无能是阻碍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外洋购入”说明近代中国技术落后;“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还太不够用,而国内供给作这种专门的独立的研究机关简直等于没有”说明近代中国缺乏相关人才。,-28-,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2)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14、,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29-,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11月联考,9)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的,1871年引进上海。申报1874年7月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该报道表明,上海( ) A.开启了交通近代化 B.积极仿制日本机器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代步工具发生变化,答案,解析,-30-,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

15、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西方国家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31-,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32-,对点训练 3.(2018湖北武汉调研,14)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 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答案,解析,-33-,二、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

17、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34-,2.影响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 (2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思想体系、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35-,对点训练 4.(2018河南八市测评,11)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答案,解析,-36-,【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因团体生活也要照顾别人,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37-,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

20、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

21、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整理,-38-,(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参考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积极作用:团体意识强;社会保障功能强,解决了教育和养老问题;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家庭为本的观念。 原因:工业文明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国

22、家法律建设和法治观念不断进步。,-3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因团体生活也要照顾别人,中国人心量也就大”得出团体意识强;根据材料一“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得出社会保障功能强,解决了教育和养老问题;根据材料一“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得出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

23、帮助;最后得出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40-,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得出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根据材料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得出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家庭为本的观念。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工业文明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国家法律建设和法治观念不断进步等角度回答。,-41-,情怀链接对家庭制度变迁的认识 (1)高度重视家庭和家风建设。 (2)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互爱的和谐家庭关系。 (3)通过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