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94166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4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DD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技术要求(暂行) 二00一年六月八日 前 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地质调查报告编写、评审验收和最终成果提交办法。 考虑到我国西藏大部分和新疆、青海、内蒙古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过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其它省、市、自治区虽均己全面进行过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 但随着近年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原我国中比例尺填图成果和相关技术方法已显陈旧,亟

2、需更新; 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为按国际1:250000分幅进行;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的实际情况, 特编制此技术要求,其目的是使不同调查程度、不同地域的1:250000图幅,按统一要求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确保达到相应的地质调查研究水平。 本技术要求是在原地质矿产部1976年颁发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等规范的基

3、础上,并结合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自生效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附录A D是标准的附录;其它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技术要求主要技术顾问: 叶天竺 张洪涛 陈克强 肖庆辉 魏家庸。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 于庆文 张克信 王义昭 其和日格 李长安 曲关生 古凤宝 庄文明。 本技术要求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 录 前 言 1.范围1

4、 2.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1 3.目的任务 1 4.基本准则 1 5.工作程序 2 6.立项论证 3 7.组队要求 3 8.资料收集 3 8.1收集资料的目的3 8.2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3 9.野外踏勘 4 9.1踏勘的目的4 9.2踏勘内容及要求4 10.设计编审4 11.地质调查5 11.1调查内容 5 11.1.1沉积岩5 11.1.2火山岩5 11.1.3侵入岩6 11.1.4变质岩6 11.1.5混杂岩和蛇绿岩 7 11.1.6第四纪地质体7 11.1.7地质构造8 11.1.8矿产地质8 11.1.9其它专项调查9 11.1.10专题研究 10 11.2剖面测制10 11.2.

5、1剖面测制目的10 11.2.2剖面测制布设原则10 11.2.3剖面类型及测制内容10 11.2.4剖面测制精度要求12 11.2.5填图单位划分12 11.3地质路线13 11.3.1地质路线类型 13 11.3.2地质路线部署原则 14 11.3.3地质路线调查精度要求 15 11.4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16 11.4.1目的任务16 11.4.2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16 11.4.3精度要求18 11.4.4图像数据处理18 11.5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9 12. 资料整理 20 12.1 野外调查阶段的资料整理 20 12.2 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1 12.3 野

6、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 21 12.4 最终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 22 13. 野外验收 22 14. 图件编制 23 14.1 地质图的编制 23 14.2 其它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5 15. 报告编写 25 16. 成果验收 26 17. 成果登记与出版 26 18.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27 附录A(标准的附录): 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28 附录B(标准的附录): 图幅设计书编写提纲29 附录C(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31 附录D(标准的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34 附录E(提示的附录): 全国地形图编号、分布与接图表36 附录F(提示的附录): 中国地层表

7、与国际地层表37 附录 G(提示的附录): 有关岩石花纹及地质符号(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 未列入部分) 41 附录H(提示的附录): 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登记表43 附录J(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 应用 57 附录K(提示的附录):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几种特殊类型调查内容 61 附录L(提示的附录):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67 1.范围 本“技术要求”暂适用于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

8、2. 引用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通过部分引用下列标准、规范及技术要求包含的条文,并引用我国1996-2000年启动的多幅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及填图方法研究的初步成果,编制成该“技术要求”。在本“技术要求”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技术要求”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1:200000)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

9、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1:500000) DZ/T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 3. 目的任务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250000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10、,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 4. 基本准则 4.1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攻克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难关需要的基础上,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经济自然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250000国际分幅测制。 4.2地质填图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11、以野外观察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资料,应实事求是地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地质填图人员应亲自进行室内常规的镜下岩矿鉴定工作, 取全、取准野外和室内分析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同时应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内外成熟的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不断提高地质填图质量和研究程度。 4.3充分应用RS、GIS、GPS等高新技术,尤其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填图工作中的先导与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的质量与效率,在提高图幅整体调查水平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注重隐伏地质信息的调查。 4.4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以往研究程度的差异性

12、, 1:250000区调分为三类: 4.4.1 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中、大比例尺填图空白区, 或原仅进行过中比例尺填图,但原填图资料已十分陈旧的地区,为实测区; 4.4.2 对近十年所完成的1:200000区调,或己有部分1:50000填图成果(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下1:50000填图面积)的地区,为修测区; 4.4.3 对一幅1:250000图幅中己完成约1/2以上1:50000填图面积,并作过1:50000片区总结工作的地区,在片区总结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图幅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片区-修测; 以上三类测区在统一技术要求下,均按1:250000国际分幅进行测制。并按本1:

13、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编写和提交正规报告和图件。 4.5野外实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10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对修测和片区修测为主的地质填图区,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1:5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 4.6 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所建的1250000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从而使地质数据与地形特征结合,以数值形式存储,为建立我国1250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奠定基础。 4.7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结合测区地质构造特征、自然地理情

14、况、季节的特点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科学地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重点突出,科学合理地部署填图工作量,不平均使用工作量,合理地安排室内及野外工作任务。 4.8 地质填图要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首先,按照大地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的经济区,面向国家、社会以及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合理部署地质填图工作;其次在填图过程中围绕需要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工作。通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提高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在解决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取得新成果。 5. 工作程序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

15、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不是彼此独立进行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反馈、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如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中。 6. 立项论证 立项论证由国家地质调查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下达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立项论证中,应遵循本”技术要求”中的有关基本准则和条目。对于修测图幅,立项论证报告中必须确切论述本次调查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立项论证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A。 7. 组队要求 根据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地组织野外调查

16、队。野外调查队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单幅项目分队应保证由1012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西部地区视情况而定。 对野外调查队地质技术骨干选用,必需本着专业学科面宽、高素质、年青化、敬业精神强的原则。调查队学科涵盖面宽,一般至少由下列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组成:地层、岩矿、构造、遥感地质、第四纪与环境地质,视情况可包含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人员。 野外调查技术人员,一般要求应具备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除具备野外地质调查能力外,还应具备如下三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外文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室内普通岩矿薄片鉴定能力及有关实验技能。 野外调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由具高级职称并具备熟练的野外地质调

17、查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应明确地质调查工作的分工职责以及资料保管、经费管理、生活管理、野外救护等辅助性工作。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任务的完成。 8. 资料收集 8.1 收集资料的目的 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为设计编写和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8.2 收集资料的内容及要求 8.2.1 搜集和综合分析调查区以往150000,1200000,1500000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情况

18、和特征。对青藏高原等地地质填图空白区,则应全面收集、了解以往小比例尺(1500000,11000000等)地质报告和编图资料。 8.2.2详细查阅调查区已有的遥感图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等能提供全局总貌和揭示隐伏信息的各种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从总体上了解调查区的重要地质问题。 8.2.3 详细查阅调查区所有的有关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 等)、研究论文,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 8.2.4尽可能地收集、观察和熟悉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

19、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 8.2.5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时,均需对前人工作成果的质量及其资料可供利用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提取前人资料中有用部分,避免在新一轮的调查中做重复工作;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突破点。 8.2.6收集资料过程中必须详细填制统一的资料卡片。 9. 野外踏勘 9.1 踏勘的目的 编写设计书之前必须进行野外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工作区地质情况 (如测区内各岩类发育以及分布概况、地质构造发育类型、样式及复杂程度等) 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验证,并收集相应的实际资料。同时还要了解测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

20、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的依据。 9.2 踏勘内容及要求 9.2.1 踏勘的室内准备: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根据收集调查区以往工 作有关资料,提出图幅以往工作评述分析意见,明确图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本次调查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划分遥感影像单元和形态单元。参考已有地质资料,初步拟定工作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 全面收集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 9.2.2 对以往调查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野外踏勘以专题踏勘或重点片区的踏勘为主,观察标准剖面、关键性地段,特别是对前人工作中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进

21、行观察研究,初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以往调查程度低的地区或调查空白区,可参照遥感地质解译草图有选择地进行概略性的路线地质踏勘;踏勘时应重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和自然景观区以穿越路线进行踏勘,应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最复杂的路线为重点路线,每一个测区必须有一或至两条贯穿全区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关键层段有代表性的岩矿等标本,带回室内进行一些必要的切片观察和快速测试分析。实测区应进行全面踏勘,修测区和片区修测区应进行重点踏勘。 9.2.3 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资供应、营地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还要了解该地区民族

22、的风俗习惯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9.2.4 通过以上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初步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编制测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实测区在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对各岩类区应进行大、中比例尺的实测剖面,初步建立各岩类的填图单位。 9.2.5 测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有矿点较多时,实测区应组织人员对矿(化)点进行全面踏勘,了解成矿地质背景;修测区应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按不同类型选择踏勘,但踏勘数量不少于总数的1/3;片区修测区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踏勘;凡经过踏勘的矿点都要检块取样,采岩矿标本和多项分析样品进行分析测试。 10. 设计编审 通过上述野外

23、踏勘、遥感解译与前人资料研究,针对测区实际情况,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和地质、自然地理条件精心编写设计。提出测区地质调查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填图方法、精度要求、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做到任务明确,理论技术方法先进可行,部署得当,措施有力,简明扼要。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26个月内完成(以往调查程度较高地区,要求在2-3个月内完成;调查空白区和青藏高原等地自然环境恶劣区,要求在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

24、,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B。 11. 地质调查 11.1 调查内容 11.1.1 沉积岩 11.1.1.1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划分对比。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内部结构、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11.1.1.2在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基础之上,视情

25、况进行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且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11.1.1.3对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调查,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11.1.1.4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等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11.1.1.5对具特

26、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 11.1.2 火山岩 11.1.2 .1 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 11.1.2.2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复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注意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11.1.2 .3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

27、、产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要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 如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重要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11.1.2 .4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详细划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查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机构特点,研究古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11.1.2 .5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

28、历程。 11.1.2 .6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沉积岩性岩相特点和岩浆侵入活动等资料,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 11.1.2 .7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吻合,为地质图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11.1.3 侵入岩 11.1.3.1 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的温压条件或深度、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剥蚀情况、接触关系性质和

29、产状、脉岩和包体、流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特征。 11.1.3.2 查明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11.1.3.3 应对花岗岩类型的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及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 进行其填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和填绘。 11.1.3.4 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依据其相互关系与围岩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和矿化或蚀变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确定岩体侵入时代和顺序。对侵入岩时代的确定,如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对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

30、代依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11.1.3.5 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各类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的演化历史。 11.1.3.6 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 11.1.4 变质岩 11.1.4.1区域地质调查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调查,因此,在区域变质

31、岩区的填图宜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进行。 11.1.4.2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建立变质岩岩石的构造地(岩)层单元,研究单元间界面性质及叠置关系,收集各单元变质、变形事件特征的有关资料;查明主期变形的面理置换特点,收集先期变质变形和原生沉积构造形迹,注意研究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叠加改造的相互关系,在查明宏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从不同规模尺度对变质地质体进行研究。 11.1.4.3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点,恢复原岩建造。 11.1.4.4在查明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的

32、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建立变质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确定变质作用类型,结合地(岩)层对比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原岩时代。合理划分变质作用期次,并确定其时代,查明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11.1.4.5在综合上述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变质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相或构造层次,拟定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序列,结合相关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特点,探讨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建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据。 11.1.4.6中深变质岩区的调查中,除调查上述内容外,尚需对混合岩化作用进行调查。尽管目前对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本技术方法暂采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观点

33、为指导,开展混合岩区的调查工作。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区,应着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产生混合岩化的构造环境,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以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层次及形成深度的温压条件。 11.1.5 混杂岩和蛇绿岩 11.1.5.1 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特别要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应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填图。 11.1.5.2 造山带“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

34、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块)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的物质场。针对这一主要特色,混杂岩调查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查清其各类构造岩片(块)的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及变形变质历程,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这一调查方法称之为“混杂岩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11.1.5.3 从整体上查明“

35、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质” 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11.1.5.4 “蛇绿岩”的调查, “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在“蛇绿岩”保存发育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蛇绿岩有关不同类型岩石的岩块(片)

36、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11.1.6 第四纪地质体 11.1.6.1 在滨海冲积平原或内陆大型拗陷盆地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等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根据需要,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关于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详见附录L。 11.1.6.2 丘陵山区第四系分布零散,应着重查明区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

37、形地貌特点(夷平面、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 11.1.6.3 注意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11.1.6.4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泥炭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11.1.6.5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区和高山深切割地区,除着重调查冰川活动遗迹和冰川堆积物特征,古冰川活动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分布高度,冰川堆积物分布特征和不同堆积物间的相互披盖或切割关系,并在有关堆积物中注意寻找古生物化石,采集必要的C14、热释光、光释光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样

38、,尽量获取有关冰川活动的时代,准确划分冰期和间冰期,为第四纪新构造活动阶段的划分及隆升速率的确定提供依据。除对冰川活动特点进行调查外,同时应对古夷平面、河流阶地的发育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外力作用形成地形地貌景观和堆积物特点(如滑坡、崩塌堆积、钙华堆积、泥石流、倒石堆、冻土层及分布特点等)进行综合调查,以便对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11.1.7 地质构造 11.1.7.1 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研究

39、其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奠定基础。 11.1.7.2 对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研究,可参照变质岩区填图有关要求进行(见第11.1.4条)。 11.1.7.3 应用现代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不同类型造山带的地质调查。着重查清造山带三维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研究造山带旁侧盆地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地层层序构筑特征和物源成分特点,为盆地、山脉转变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对卷入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各类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建立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体制的演化转变,探讨造山作用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

40、对造山带基底形成阶段、洋陆转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后造山隆升-剥蚀阶段的物质建造、变形、变质特点进行系统调查,重塑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11.1.7.4 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11.1.8 矿产地质 11.1.8. 1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矿产调查工作,是和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应发动群众报矿,尽量收集矿产信息,实行综

41、合找矿,综合评价。贯彻以面为主,重点检查或评价,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一批有望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实测区选出不同类型和矿种的15-20%矿点进行检查评价,修测区为10%左右(新发现的约占半数),片区修测区为5-10%;对测区内已有1:200000地球化学异常应全面踏勘检查,查清其地质背景; 11. 1. 8. 2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写前,应详细收集图幅内已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中对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和有代表性的异常均应进行检查。对区内已有的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要选择找矿意义大和有代表性的进行地面检查。以了

42、解异常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条件。异常检查工作量不得低于30。检查方法以中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中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发现矿化线索后,按矿点检查要求进行工作。 11. 1. 8. 3 正确选择与使用各种找矿方法,注意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探矿工程等方法的密切配合和所获得成果的综合分析与解释,加强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提高地质矿产理论对找矿实践的指导作用。 11. 1. 8. 4 地质调查过程中对全部矿床(点)均应进行调查和研究: (1)对已经或正在普查的矿床(点),应搜集矿床地质评价方面的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掌握矿床特征,指导找矿,应选择典型矿区进行现场观

43、察。如对前人评价结论有不同看法时,应进一步搜集有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依据; (2)对新发现的矿点、前人研究程度较差的矿点和群众报矿的矿点要进行调查: 进行地表地质调查和追索,了解矿点(体)及含矿岩系(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和地质条件; 了解含矿岩石(体)的含矿性及矿石质量;提供进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意见。 11. 1. 8. 5 对区域成矿特征有代表性的国家急缺矿种的矿点要进行重点检查或评价。重点检查的矿点,视工作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矿体用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了解其延展情况,圈定出露范围,系统采集各类样品,了解矿石质量; 图上应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 11. 1. 8. 6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应为矿

44、产普查提供下列资料: (1) 系统的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进一步找矿的地质依据和找矿标志; (2) 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部分验证资料; (3) 矿点的地表检查资料; (4) 搜集、整理的区内已经或正在普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 (5) 正确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及远景区,指出找矿方向。 11.1. 9 其它专项调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大、中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内容,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对城市环境、重要工业、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开展工作。有关具体调查内容详见附录L。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中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调查,其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注意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野外及室内工作部署以能满足专项调查对象的总体要求,并能收集到有关对象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为目的。如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滑坡或垮塌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