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94348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兰州一中 2018-2019-01 学期高三年级九月月考试题生物1.下列是表示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框图内都是原核生物B. 框图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自养型生物C. 框图内的生物都有染色体D. 框图内都具有细胞结构【答案】D【解析】略2.现用洋葱根尖进行如下处理并完成实验:用蒸馏水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将正常培养的装置移到冰箱中再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统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在蒸馏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苯培养根尖,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 实验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就可使视野清晰B. 实验是为了验

2、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 ,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 4NC. 实验依据的原理之一是“致癌物质会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被激活”D. 实验的目的可能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但还需设计对照组【答案】D【解析】实验换用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时,调节光圈、反光镜可改变视野的亮度,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视野清晰,A 错误;实验是为了验证“低温可能是形成多倍体的诱因” ,所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并非都是 4N,如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2N,B 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但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实验依据的原理是:苯能够诱导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

3、C 错误;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苯对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的影响,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2为是否加入苯,因此还需设计对照组,D 正确。3.下列有关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H、O、N、Fe、Cu 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B. 磷脂分子仅由 C、H、O、P 四种元素组成C. 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 PD. 酶和 ATP 都含有 N,但酶一定不含有 P【答案】C【解析】【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 C、H、O、N 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 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 C、H、O,有些还

4、含有 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 C、H、O。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 C、H、O、N、P、S、K、Ca、Mg,其中 C、H、O、N 为基本元素,C 为最基本元素,O 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 等。【详解】C、H、O、N、P、S、K、Ca、Mg 等为大量元素,Fe、Mn、Zn、Cu 等为微量元素。磷脂分子由 C、H、O、N、P 五种元素组成。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存在 RNA,因此都含有 P。绝大多数酶

5、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因此少数酶也含有 P。【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及含量,掌握细胞中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4.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烧、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等;A16 型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某人虽已提前注射了流感疫苗但在冬季来临后多次患流感;关于上述致病病原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伤寒杆菌含 8 种核苷酸,病毒含 4 种碱基,两者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B.

6、上述病原体都营寄生生活;都可用营养齐全的合成培养基培养C. 病原体蛋白质的合成所需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不都由宿主细胞提供D. 灭活的病毒仍具有抗原特异性,可以制成疫苗,此外也可以用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3【答案】B【解析】伤寒杆菌是细胞生物,含有 DNA 和 RNA 两种核酸,含有 8 种核苷酸;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DNA 或 RNA)和动脑子组成,含有 4 种碱基(ATCG 或 AUCG) ;两者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A 正确;流感病毒不能用营养齐全的合成培养基培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B 错误;伤寒杆菌的蛋白质的合成所需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自身提供;流感病毒的蛋白质的合成所需

7、要的核糖体、氨基酸等要由宿主细胞提供,C 正确;灭活的病毒仍具有抗原特异性,制成疫苗具有充当抗原的作用,另外也可以用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诱导剂,D 正确。5.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 ,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 a 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选择透过性将药物送入细胞B. 在 a 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C. 在 b 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选择透过性将药物送入细胞D. 在 b 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答案】D【解析】细胞膜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

8、构成的,磷脂分为亲水性的头和疏水性的尾部,因为成分相似原理,脂质体很容易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融合将药物送入细胞内,在 a 处嵌入的应是水溶性药物,在 b 处嵌入的应是脂溶性药物,故 A、B、C 错误,D 正确。6.如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另有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A. 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B. 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C. 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膜面积异常增大D. 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

9、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答案】B【解析】分泌蛋白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A 正确;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没有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所以不具备生物活性,B 错误;图中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膜面积异常增大,且不能形成囊泡将蛋白质分泌出去,C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酵母菌还能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所以丙型突变体仍能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D 正确。【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分析题图明确不同突变体中分泌蛋白的运输途径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具体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7.一位生物学家把 100 个细胞都

10、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细胞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得到表 1、表 2 所示数据。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表 1时间/d 1 2 3 4细胞无核部分的存活个数 81 62 20 0表 25时间/d 1 2 3 4 10 30细胞有核部分的存活个数79 78 77 74 67 65A. 出现表 1 实验数据是因为没有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无法正常进行B. 对比表 1、表 2 实验数据,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C. 表 1 中无核部分没有立即死亡是因为其中含有部分代谢所需的物质、酶等D. 分析表 2 实验数据,每天有少量死亡一定是细胞凋亡所致【

11、答案】D【解析】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没有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A 正确;表 1 和表2 实验结果可说明细胞核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或缺的,B 正确;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酶等大量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刚去核后这些物质还能发挥作用维持细胞代谢,C 正确;表 2 细胞有少量死亡,可能是细胞的正常凋亡,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对细胞造成了伤害致死,D 错误。8.现有一种“十二肽” ,分子式为 CXHYNZOWS(Z12,W13) 。已知将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氨基酸。一个“十二肽”彻底水解可产生赖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数量依次是A. (Z13) ;(W13) B. (Z12) ;(W13C. (Z1

12、2) ;(W13)/2 D. (Z13) ;(W13)/2【答案】C【解析】6【分析】本题以“十二肽”彻底水解产物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脱水缩合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与蛋白质相关的计算能力。【详解】分析此“十二肽”彻底水解产生的五种氨基酸的结构式可知:只有天冬氨酸的 R基中含有一个羧基,只有赖氨酸的 R 基中含有一个氨基。根据“肽链中的 N 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 基上的 N 原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知:Z(121)1R 基上的 N 原子数,即 R 基上的 N 原子数Z12;赖氨酸的 R 基中含有一个 N 原子,所以 Z12 即为赖氨酸的个数。根据“肽链中的 O 原

13、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 基上的O 原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可推知:W(121)21R 基上的 O 原子数,即 R 基上的 O 原子数W13;天冬氨酸的一个 R 基中含有 2 个氧原子,因此(W13)/2 即为天冬氨酸的个数。综上分析,C 正确,A、B、D 均错误。【点睛】对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记忆和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把握的有关蛋白质的计算技巧有:肽链中的 O 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 基上的 O 原子数;肽链中的 N 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 基上的 N 原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9.某多肽有 20 个氨基酸,其中含天

14、门冬氨酸 4 个,分别位于第 5、6、15、20 位(如图所示);肽酶 X 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肽酶 Y 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 20 肽至少含有 20 个肽键B. 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 a,则该 20 肽的分子量为 20aC. 肽酶 X 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共含有氨基酸 19 个D. 肽酶 Y 完全作用后产生的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比 20 肽多了 4 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解题要点是了解多肽形成过程,结合图示内容完成相关计算。A该多肽是一条肽链,根据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故 20 肽含有肽键数目应是720

15、-1=19 个,A 错误;B多肽的分子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水分子量=20a-1918,B 错误;C肽酶 X 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羧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 6 位氨基酸脱离该多肽链,剩下的多肽链中共含有 19 个氨基酸,故 C 正确;D原二十肽中含氧原数为 29(40-19+8) ,肽酶 Y 专门作用于天门冬氨酸氨基端的肽键,完全作用后第 5 位和第 20 位氨基酸脱离多肽链,其形成 3 个多肽共 18 个氨基酸,氧原子数=36-15+4=25,比 20 肽少了 4 个,故 D 错误答案选 C。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关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

16、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2. 在一个氨基酸中,若不考虑 R基,至少含有 2 个碳原子、2 个氧原子、4 个氢原子和 1 个氮原子。在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失去部分 H、O 原子,但是碳原子、氮原子的数目不会减少。3.多肽中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的总数脱去的水分子数。10.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 RNA 病毒,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B. 病毒 RNA 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 T 细胞和

17、浆细胞特异性识别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答案】B【解析】小肠上皮细胞和轮状病毒均含有 RNA,不能用吡罗红染液染色鉴定小肠上皮细胞是否被轮状病毒感染,A 错误;人轮状病毒是双链 RNA 病毒,复制时有氢键的断裂和形成,B 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C 错误;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 错误。【考点定位】免疫调节。11.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糖8B. 利用小麦叶片进行“观察 DNA 和 R

18、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C. 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象,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D. 若利用小麦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开大光圈或换凹面反光镜【答案】B【解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A 错误;小麦叶片因含有叶绿体而呈现绿色,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产生干扰,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

19、分布在细胞质中,因此利用小麦叶片进行“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B 正确;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象,C 错误;由于观察的细胞无色透明,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所以要将视野调暗以增加对比度,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来实现,D 错误。12.下图为 C、H、0、N、P 等元素构成大分子物质甲物质丙以及结构丁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若物质甲是糖原,则单体 3 为葡萄糖B. 若结构丁是一种细胞器,则单体 1 为氨基酸,单体 2 为核糖

20、核苷酸C. 若结构丁能被某种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则物质丙可控制物质乙的合成D. 若物质丙彻底水解,形成的终产物共有 8 种核苷酸【答案】D【解析】若物质甲是糖原,则组成糖原的单体 3 为葡萄糖,A 正确;若结构丁是一种细胞器,则丁为核糖体,物质乙为蛋白质,其单体 1 为氨基酸,物质丙为 RNA,其单体 2 为核糖核苷酸,9B 正确;若结构丁能被某种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则丁为染色质,物质丙为 DNA,物质乙为蛋白质,因此物质丙可控制物质乙的合成,C 正确;物质丙为 DNA 或 RNA,若物质丙彻底水解,形成的终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的碱基(T、A、G、C)或磷酸、核糖、含氮的碱基(U、A、G、C

21、) ,共有 6 种,D 错误。13.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 GFAJ1 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秕霜中的砷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 。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GFAJ1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该细菌的 DNA 水解产物含有砷元素B.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是因为砷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 对 GFAJ1 细菌而言,砷元素在其体内虽然含量极少,但作用很大D. 该细菌的发现,延展了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寻找生命的可能性【答案】C【解析】D

22、NA 的元素组成都是 C、H、O、N、P,GFAJ1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而该细菌可以用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所以该细菌的 DNA 水解产物含有砷元素,A 正确;砷和磷的化学性质相似,据此可推知:砷对多数生物有毒是因为砷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 正确;对 GFAJ1 细菌而言,能利用砷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说明砷元素在其体内含量多、作用很大,C 错误;该细菌的发现,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 正确。14.油料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

23、胚生长和发育(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由脂肪储存能量不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B. 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形成了大量 ATPC. 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D. 1 分子蔗糖由 2 分子葡萄糖组成10【答案】C【解析】大多数植物种子以贮藏脂肪为主,这是因为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因此脂肪是更好的储能物质,所以脂肪储存能量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A 错误;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没有形成大量 ATP,B 错误;早期由于大量脂肪转变为蔗糖,蔗糖的氧元素含量高于脂肪,导致干重增加;之后由于大量蔗糖用于细胞呼吸等异化

24、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代谢废物,导致干重减少,C 正确;1 分子蔗糖水解产物为 1 分子葡萄糖和 1 分子果糖,D 错误;故选 C。15.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它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蛋白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部位,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图为人体组织细胞细胞膜上 3 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 A 和 B 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B. 若膜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C. 若蛋白 B 具有运输功能,其运输物质的过程中可能消耗 ATPD. 若蛋白 C 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

25、、pH 等因素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据此答题。【详解】磷脂双分子层内部疏水,构成蛋白 A 和蛋白 B 跨膜区段的氨基酸也应具有疏水性,A 错误;若膜蛋白 A 是受体,则可能是激素受体,也可能是其他的受体,B 正确;膜蛋白作11为载体蛋白可能参与协助扩散,不消耗 ATP,也可能参与主动运输,这一过程消耗 ATP,C正确;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

26、质,其催化活性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D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及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6.下列有关生命活动中,细胞内物质含量或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A. 人体细胞内 02/C0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B. 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C. 神经纤维膜内 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 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 C02后比停止前的高【答案】D【解析】【分析】O2、CO 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O 2在细胞内的运输方向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

27、O 2的运输方向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比值越低,细胞代谢活动越弱。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钠离子内流引起。停止 CO2供应,CO 2固定消耗的五碳化合物(C 5)减少,形成的三碳化合物(C 3)减少,而 C3还原进行的消耗 C3不变,形成的 C5不变,因此 C3减少,C 5增加,C 5/C3的比值升高。【详解】线粒体中产生 CO2,消耗 O2,所以线粒体中 CO2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而 O2浓度低于细胞质基质,因此线粒体内 O2/CO2的比值比细胞质基质低,A 错误;种子萌发时

28、比休眠时代谢活动增强,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更低,B 错误;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因此神经纤维膜内 K+/Na+的比值降低,C 错误;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停止供应 CO2后,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加,故 C5/C3的比值升高,D 正确。【点睛】解决本题需要对题中每一个选项所涉及的生理过程熟悉,才能进行合理分析。17.植物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下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关系图。请根据图推断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12A. 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B. 随着气温和土壤温

29、度的下降,组织的含水量下降C. 冬小麦植株中不仅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发生改变,总的含水量也改变D. 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答案】A【解析】由于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影响呼吸作用,比值较高,呼吸作用减慢,但植物抗性越强,所以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抗性呈正相关,A 错误;题图表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的关系。与此同时,植物蒸腾作用也减弱,根系吸水量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B 正确;结合曲线和前面的分析可知,冬小麦植株中不仅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发生改变,总的含水量也改变,C 正确;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横坐标的月份隐

30、含) ,随着温度降低,植物体内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消耗减少,所以 D 正确。18.用 2 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 2 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积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该细胞不可能是干黄豆种子细胞B. AB 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C. BC 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D. 用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曲线 ABC 的结果【答案】C13【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某种植物细胞处于 2 molL-1乙二醇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细

31、胞液浓度增大;随后乙二醇溶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某种植物细胞处于 2 molL-1蔗糖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质生质体体积变小;又由于蔗糖溶液浓度较大,细胞会失水过多而死亡,所以 BD 段细胞已死亡。【详解】图示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说明其含有大液泡,而干黄豆种子细胞没有大液泡,因此该细胞不可能是干黄豆种子细胞,A 正确;AB 段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说明细胞在不断失水,则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 正确;图中 BC 段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在逐渐变大,说明细胞正在吸水,因此细胞没有死亡,C 错误;尿素分子也可以进入

32、细胞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即可得到类似曲线 ABC 的结果,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质壁分离的原理,明确在乙二醇、尿素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因外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进入细胞液,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19.U 型管中装有两种不同的溶液 R 及 S,并为一半透膜(X)隔开(如下图所示)。 与 S 相比,R 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当图 a 中的 U 形管达到平衡时(参看图 b),U 形管两侧溶液的高度及浓度分别是怎样的(注:溶质不能透过半透性膜)A. 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B. 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C. 左侧较高,且右侧为

33、低渗,即浓度较低D. 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答案】B【解析】根据渗透作用原理,水分子总体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扩散,14据图分析,水分子从 R 侧向 S 侧扩散得多,导致 U 形管的右侧液面升高,直到水分子的扩散达到平衡,而随着右侧液面的升高,右侧液面和左侧液面出现一个高度差,从而使 U 形管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促使水分子向左侧移动,右侧高浓度溶液又会导致水分子向右侧移动,当两侧溶液浓度差引起的水分子扩散的力等于两侧液面高度差引起的阻止水分子向右侧扩散的力时,水分子的扩散达到平衡,此时 U 形管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右侧溶液的浓度高于左侧,故 B 正确。【点睛】本题考

34、查渗透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如忽略水柱压力,容易错选 A。20.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A. 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 H2O 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 K+、Na +、Cl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 离子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 O 2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对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进行比较,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对 K+、Na +、Cl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且离子的跨膜运输

35、需要载体的协助。【详解】生物膜对 H2O 的通透性要远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 H2O 通过的物质,A 正确;生物膜对 K+、Na +、Cl -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 K+、Na +、Cl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B 正确;人工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相同,说明离子通过人工膜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C 错误;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氧气的通透性相同,说明氧气的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D 正确。152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最好用 H2O2作实验底物B. 蛋白质鉴定:将适量的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C. 在色素的提取

36、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进行分离,扩散速度最快的是叶黄素D. 用黑藻叶片进行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答案】D【解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加热会加快 H2O2的分解速率,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不能选择 H2O2作实验底物,A 项错误;蛋白质鉴定时,先向豆浆样液中加入 A 液(0.1g/mL 的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再加入 B 液(0.01g/mL 硫酸铜溶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B 项错误;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进行分离,扩散速度最快的是胡萝卜素,C 项错误;在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而叶绿体的存

37、在使原生质层呈现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 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22.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广泛用于科学研究。以下实例为体外处理“蛋白质DNA 复合体”获得 DNA 片段信息的过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的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B. 如图所示,过程两种酶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特点C. 若该“蛋白质DNA 复合体”是染色体片段,则不可能存在于原核细胞的拟核中D

38、. 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 RNA 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 mRNA 的起始密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过程的 DNA 酶可水解 DNA 分子,其作用部位是磷酸二酯键,A 正确;如图所示,过程两种酶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的特点,B 正确;原核细胞不含染色体,C 正确;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 RNA 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基因上的启16动子,D 错误。考点: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酶的特性等知识。2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的装置图,实验中微生物均有活性,假设环境因素对本实验无影响,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装置 1 中液滴左移,装置

39、2 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B. 装置 1 中液滴左移,装置 2 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C. 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 1 中液滴左移,装置 2 中液滴右移D. 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 1 中液滴不移动,装置 2 中液滴不移动【答案】D【解析】【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C 6H12O6+6H2O+O2 6CO2+12H2O+能量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C 6H12O6 2C2H5OH+2CO2+能量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 1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

40、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 1 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装置 2 中的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 2 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3、乳酸菌厌氧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 6H12O6 2C3H6O3+能量。【详解】装置 1 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装置 1 中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 2 的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A 错误;装置 1 中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 2 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结合装置 1 和装置 2 说明酵母菌既能进

41、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17B 错误;由于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 C6H12O6 2C3H6O3+能量。反应过程中不会消耗氧气,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将图中酵母菌替换成乳酸菌,装置 1 和装置 2 中液滴都不会移动,C 错误,D 正确。故选 D。【点睛】识记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呼吸方式,结合图示的装置进行分析便能准确判断各选项。24.下图表示某植物细胞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都有H参与反应B. 过程产生 ATP,过程消耗 ATPC. 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D. 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答案】C【解析】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

42、中的 C3还原,有H参与,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有H的生成,A 错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 ATP 的产生,为暗反应阶段中的 CO2固定,无 ATP 的产生,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若为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有 ATP 的产生,若为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没有 ATP 的产生,为暗反应阶段中的 C3还原,消耗 ATP,B 错误;综上分析,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C 正确;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D 错误。【点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25.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

43、的含量进行 24 小时的检测,结果如18图 1。图 2 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 1 中所测气体为 O2B. 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有机物有积累C. 与它们各自的前一阶段相比,EC 段和 DB 段叶肉细胞内的 C3含量的变化趋势分别是减少、增加D. 处于图 1 中的 DB 段时,图 2 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只有 C.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 1 中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增强,所测气体增加,为 O2,A 正确;是否积累有机物主要依据,开始与结束时,氧气量的变化,从曲线看出,结束时氧气量比开始增加,有有机物积累,B 正确;图 1 中 EC 段

44、光照逐渐增强,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增加,与前一阶段相比,C 3含量的减少,DB 段的前一阶段由于光照过强,温度升高,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C 3含量少,DB 段气孔打开,二氧化碳进入多,C 3含量增加,C 正确;DB 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 2 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 A、C、D、E,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细胞呼吸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26.科研人员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品种甲和乙光合速率的影响(图 1),以及番茄品种甲的叶片气孔导度、胞间 CO2浓度与土

45、壤含水量的关系(图 2)。(注: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强度)1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B. 气孔导度的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C. 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 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 90%条件下的光补偿点低D. 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 CO2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分析图 1 曲线可知,土壤含水量对甲、乙两种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A 正确;图中曲线表明,气孔导度的

46、变化与番茄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随土壤含水量增大而降低,B 正确;番茄在土壤含水量为 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 90%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低,由于含水量既能影响光合作用又能影响细胞呼吸,故不能确定含水量为 50%的条件下比含水量在 90%条件下光补偿点低,C 错误;土壤含水量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 C02 浓度逐渐升高,可能是因为水分亏缺导致类囊体结构破坏,降低了光反应速率,进而影响暗反应中 C02 的消耗,D 正确。27.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都有同源染色体B. 图所处时期中正在发生交叉互换C. 细胞在分裂末期形

47、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D.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像,判断出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图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判断出该20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根据雌性哺乳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是不连续的,因此一般不用雌性哺乳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可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分析图像可知,图细胞内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图细胞内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图细胞内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图细胞内没有同

48、源染色体,A 错误;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而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 错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C 错误;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雌性哺乳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是不连续的,第一次分裂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时期,而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因此一般不用雌性哺乳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D 正确。【点睛】易错知识点拨:对于正常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性别的判断,是各类考试的热点,也是学生易错的题型,需注意以下解题方法:1)若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

49、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为雌性。2)若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则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雄性)或第一极体(雌性) ,可能为雄性也可能为雌性,此时需要根据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像进一步判断,即若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则为雄性,若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为雌性。28.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 DNA 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三次 DNA 的复制B. AC 段和 NO 段形成的原因都是 DNA 的复制C. 基因的分离发生在 GH 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LM 段D. GH 段和 OP 段含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且都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解析】本题结合坐标曲线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核 DNA 含量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核 DNA 含量变化、受精作用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21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明确相关物质的变化规律,此题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分析坐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