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戊戌变法,知识点一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_签订,激发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_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特别是_的影响。 4.宣传维新:康、梁等维新派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等著作,宣传维新变法。,马关条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化论,知识点二 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端公车上书(1)1895年春,_、梁启超等人组织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2)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发展强学会与时务报(1)1895年
2、,文廷式在北京组织_ ,之后康有为又创办了上海强学会。(2)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1896年,_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康有为,强学会,时务报,3.高潮百日维新(1)1898年,康有为呈递_,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 _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3)变法内容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民间团体;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文教: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
3、,废除八股。军事: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应召统筹全局折,1898,4.失败无力回天(1)原因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白热化,慈禧加快政变步伐。(2)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3)结果:新政内容除设立 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慈禧太后,京师大学堂,知识点三 维新时期的遗产 1.遗产(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2)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人们的
4、认知空间空前扩大。(5)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2.历史意义: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概念阐释】 戊戌变法 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改良运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中
5、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易错提醒】 1.甲午战争之前就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学习西方议院等民主政治。 2.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是光绪皇帝的顾问,是变法的策划者,并不是变法的领导者,维新派在戊戌变法过程中从未掌握真正实权。 3.光绪帝支持变法的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变法法令不是实行一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道路。,【图解历史】 时局图,【结构图示】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史料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的几年,一直在为变法做着准备,他在北京创办
6、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全国议论时政,宣扬变法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指出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写了应诏统筹全局折,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呼吁光绪帝决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上谕“明定国是”诏书,表,主题,史料研读,示变法决心,异常短暂的改革开始了。虽然光绪帝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态势,但其实“百日维新”并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康有为政治主张中“设立国会”、“制定宪法”等主张根本没有放在光绪皇帝心中,皇帝
7、只是想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压制朝中和自己作对的大臣。所以在这103天的变法中,所实施的只是文化、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就连这些措施都不被守旧派所接受。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 童超中国通史,史料体现了两方面信息:一是变法的原因:康有为等人一直为变法努力,在中外纪闻等影响下,形成维新变法的舆论,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光绪皇帝决心变法;二是变法的局限:光绪皇帝只是想通过变法夺权,并没有实行宪政等措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改革没有深厚基础,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废除。,(1)根据史料,概括“百日维新”得以实行
8、的原因。 提示:原因:康有为等人的努力;舆论要求变法;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光绪帝利用变法加强权力。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的作用。 提示:积极: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解放。 局限: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等君主立宪的主张;没有推翻封建君主制度;没有深入下层群众,影响有限。,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和性质 1.历史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
9、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5)政治基础:光绪皇帝支持变法。(6)人员基础: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2.性质(1)从领导者看,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2)从目的看,维新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3)从内容及结果看,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一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
10、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主题,史料研读,史料二 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
11、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史料一反映了光绪皇帝允许官民上书,收到大量反映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方面的建策,顺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但是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很少。 2.史料二观点是变法要把握轻重缓急,不能过于激进,军队建设是当务之急,人才是关键。,(1)据史料一,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日维新的原因。 提示:举措: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原因:戊戌变法急于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
12、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启示及意义 1.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2.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