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七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七)一、选择题1.“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 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 D.民主与科学解析 西学东渐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出现,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更加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观点,故 A 错误;维新变法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是受到了民族危机之后中国人的对策,故 B 正确;民主共和与民主科学都在维新变法之后,故 C、D 错误。答案 B2.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
2、国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支持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促使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解析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B、C 内容都体现这一方面。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始于洋务运动,D 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D。答案 D3.“在短短的 103 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
3、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 材料说明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而导致混乱。2答案 D4.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解析 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
4、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 C 项正确。答案 C5.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 、 明记 、 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 、 西事类编 、 日本外史 、 万国近政考略 、 天演论等。这说明(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解析 从材料“危言 、 西事类编 、 日本外史 、 万国近政考略 、 天演论 ”反映说明当时民族危机严重,国人觉醒,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 C 项正确。答案 C6.1909 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
5、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 ”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解析 据材料“革命气氛至为消沉” “希望心有所寄”可知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故 D 项正确。答案 D7.这一时期, “家家言时务” “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 “国权” “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 “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 )3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大革
6、命时期解析 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 B 项正确。答案 B8.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 。主要是因为当时(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甲午之战,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从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故 A、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 项正确;D 项与题目无关。答案
7、C9.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触动了诸多读书人的利益。答案 B10.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解析 洋务运动局限在经济方面,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动员,故 A 错误;义和团运动既非现4
8、代化动员,也非科学民主启蒙,故 B 错误;戊戌变法内容则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故 C 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未涉及经济也非经济伦理,故 D 错误。答案 C11.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 ”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顽固势力的反扑 B.民族矛盾的尖锐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解析 材料中“谈及西学新法者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些关键信息表明了维新变法已经发生并且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顽固派的破坏,
9、故 A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 A12.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 )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变解析 选项中“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等关键词体现出文化视角,故 A 项正确;选项中“社会制度”体现出政治视角,故 B 项错误;选项中“发展资本主义”体现出经济视角,故 C 项错误;选项中“民主革命”体现出政治视角,故 D 项错误。答
10、案 A二、非选择题13.“易服”是戊戌变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其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 。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 。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决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 ,变法大业更离
11、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5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易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历史影响、服饰变革的意义、改革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问, “原因”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方式的可接受程
12、度、国人观念等方面分析;“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维新派社会认可度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评价的角度是社会史观,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方面予以阐释。答案 (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变法措施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
13、春秋 ,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加以概括。第(2)问,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作者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答案 (1)同:两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2)有道理。叶德辉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辨,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