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训练(四) 组句成段1.2018襄阳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5 月 18 日,市博物馆举行了“重现古城晨钟暮鼓”活动。随着昭明台顶楼两侧的巨钟大鼓铿锵声韵响彻襄阳古城上空,人们的思绪也被带入遙远的时空。 。借这次活动,再现古代城市生活场景,让大家重新体味传统钟鼓文化。 现在,城市钟鼓早成绝响,古代时间如何报?钟鼓如何敲?现代人对此已经非常陌生。同时,钟鼓还起到警戒、提示城门启闭的作用,这也是政治的需要。在古代,钟鼓楼是城市的重要建筑,其主要功能是报时。古代没 有钟表,日晷、刻漏、更香等授时、计时工具也是由官方垄断管理。所以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报时
2、系统,这是日常生活的需要。A. B.C. D.2.2018盐城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问安全自决策等功能。“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 输服务。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 通讯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A. B.C. D.3.2018乐山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人们需要
3、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A. B.2C. D.4.2018南充 下 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
4、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A. B.C. D.5.2018重庆 B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A. B.C. D.6.2018巴中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要想建立中国的音乐学派,也应当扎根在中国音乐、戏曲、诗词歌赋等优秀文化根基上。一次采风,刚踏上大草原,一位同行
5、的京剧名家就开心往地上一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西方音乐学派众多,多是建立在本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我也喜欢京剧,但在那一刻,我第一次领悟到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雅致。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的音乐,首先要解决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A. B.C. D.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A. B.C. D.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6、 )宁红茶制作始于清代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宁红的珍品太子茶被列为贡品,故又有公茶之称。1949 年以后,宁红茶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更为人们所青睐。江西九江修水产茶,迄今已有 1000 余年的历 史。1914 年,宁红茶参加上海赛会,因其上述特点而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宁红茶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A. B.C. D.9.2018九江五模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但这句名言,用在学习上,很有道理;用在做人上,更有道理。因为德宗是个信任奸臣的庸君,颜真卿这样说,是要让皇帝在政治上清醒。但有些事情
7、,譬如书法,要写得有点样子,不一定要求写得非常之好,好到能挂进“荣宝斋”沽价待售的程度,那非得写秃千百支笔,磨尽数十锭墨,耗掉一两令纸不可。唐代中叶的德宗皇帝李适,曾经问过这位写多宝塔的书法大师颜真卿,怎么才能将字写好?颜真卿回答道,心正自然笔正。因为,有些事情,或不足,或过头,或偏差,等等,俗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大概是来得及补救一二的。心正笔正,字正人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涉及货真价实的学问方面,涉及正正派派的做人方面,如毛主席所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A. B.C. D.10.2018新余二模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大凡成功者,无不是把根深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
8、大地的营养,积蓄向上的力量。恰如古人所言:“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他将郑板桥咏竹石诗改了几个字,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根往下扎,枝往上长,是植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可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 行磨炼和积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有厚积,才有薄发;有沉潜,才有飞跃。习近平同志曾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4A. B.C. D.11.2018上饶一模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
9、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也就是说,SWR 在保证必要信息的同时,减弱不必要的突触联系,以确保存储 容量。一般认为,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是由于睡眠中发生 SWR 紊乱、脑电路高度兴奋所致。此外,妨碍睡眠中的 SWR,可充分再现睡眠不足的状态,因此可认为睡眠的目的之一是产生 SWR 使大脑电路“冷却”。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睡眠中大脑海马神经电路冷却的机制,明确解答了生物为何需要睡眠这一问题。生物需要睡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背 后的机制是什么呢?海马体与学习和记忆有关,但由于神经细胞的数量有限,脑内记忆的信息很快就会饱和。海马体发出的被称为“尖波涟漪”(SWR)的脑波,可以减弱睡眠时突触的联系
10、程度。A. B.C. D.参考答案1.C 解析 根据横线前“人们的思绪也被带入遥远的时空”,可以确定后面紧接的语句应该是写“古代”,故句应放在首句。排除 A、C 项。句是写古代的计时工具及钟鼓的作用,应紧承句。句是写“现在”,应放在最后。2.D 解析 本题主要意思为“智能高铁的特点及未来发展”。通读五句话,我们可发现第句提出说明对象,第句子主要说明“智能高铁”的特点及功能,因为是“兴起概念”,所以大多数人不了解,只有专家才能说清楚,第句用“同时将 实现”可见其叙述在功能之后。第句用“最终实现”说明了其表述要在第句之后。53.B 解析 此段文字阐明的主要内容是“怎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文
11、段第句首先提出本段的话题“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它决定于姿势的改变”;句“这样”承接句的内容;句“当然”对句表示肯定,并进一步说明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 生活,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接着句“也能”承接句,在“基本的生命准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句“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承接句,阐明要想“找到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还要了解自己;最后第句归纳总结。据此分析排序为,故选B。4.A 解析 解答此题,先找到总起句和总结句,很显然,全段都围绕“雪”来“做文章”,而中“必然地要想到雪”是这段话的引子;中“这几句诗”是承接的,所以,开头和结尾定下来后,中间再
12、按时间顺序,如“日暮”“雪夜”“第二天的早晨”来排列,这样对应的选项自然就是 A 项了。5.A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题干中每句话的内容,第句讲做的结果,第句讲如何做,第句讲我们遇到的质疑和挫折,第句讲要停下来,然后分析四句话,明确可以按照“遇到质疑挫折建议偶尔停下来感受自然的力量烦恼消失”的顺序来排序,故选 A 项。6.B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语句中的表明语句间关系的词语。比如第句中的“首先”,直接点出话题,引领后句,此句应为首句;又如第句中的“也”,表明其应紧承第句对“一名京剧家踏上大草原就唱京剧”的叙述;第句中的“也”,表明其应紧承第句“西方音乐多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的表述,同时
13、,第句又为总结性的语句,与第句照应。综上可判断出正确的顺序为:。7.C 解析 话题的中心是乡愁与诗歌的关系,首先确立总起句为第句,句中“百般不得排解思情”与句中的“惆怅”联系, 句紧承句举例, 句中的“亦”字最关键, 应放在第句后, 而句中的“这么”显然是在指示前文。8.B 解析 通读各句,可知语段先讲宁红茶的悠久历史,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故排列顺序为。9.D 解析 此段文字阐明的主要内容是“心正笔正,字正人正”。文段第句首先提出本段的话题“怎么才能将字写好?颜真卿回答道,心正自然笔正”;句承接句的内容展开论 述:这句名言,用在学习上,很有道理;用在做人上,更有道理。句从“学问”“做人”进一步论证“心正笔正,字正人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接着句进一步进行分析论证。10.A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悉题目中每句话的内容,这个语段谈“把根深扎实践的土壤中”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第句引出观点,第句表明观点,第句举例论证,第句紧接句进行论证,第句对事例进行分析,第引用古人的话作总结,故选 A 项。11.A 解析 这个语段说明“睡眠的机制”,句设问开头提出“生物需要睡眠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举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睡眠中大脑海马神经电路冷却的机制的事例说明“生物为何需要睡眠这一问题”;句进行补充说明。 故答案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