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949311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2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 课 百日维新预习导引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知识点一 百日新政1背景(1)1897 年 11 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3)1898 年 1 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标志: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新政内容领

2、域 除旧 布新政治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军事 裁汰绿营 军队改用西法训练文教 废除八股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创办专业学堂,派人赴日本留学4.猛进政策(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知识点二 戊戌政变2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准备(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3经过(1)1898 年 9 月 19

3、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2)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 ,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历史认识 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知识点三 戊戌余音1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2积极影响(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3)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思维导图 百日维新主题一 百日维新的特点3【史料探究】史料一 1895 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史料二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 103 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 100 多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 “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

5、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 100 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 月 5 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思考(1)依据史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2)根据史料二,概括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及其弊端,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所积极作用?答案 (1)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等。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

6、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史论归纳】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4(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

7、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主题二 戊戌变法的结果及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一 改革之初,康有为等进步人士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 ,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史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

8、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思考(1)史料一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对改革缺乏周全的设计;缺乏斗争策略,没有注意尽量减少对立面。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2)近(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

9、起点。【史论归纳】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5(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2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改革的国内、国际环境不利。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维新派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脱离群众,缺

10、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军队支持,导致自己在顽固势力反攻的情况下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3)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领导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3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1在维新变法的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

11、心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C变更国体的主张D大兴民权的意向答案 B解析 题干提供的相关材料表明该人物的倾向性,光绪帝是大清的皇帝,其目的是为了掌权和富国强兵,用西学器物来为大清所用是其本意。62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 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享有特权的旗人 谙习八股的文人A B C D答案 D解析 都是戊戌变法中的利益受损者,故都可能是反对派。3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

12、,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答案 C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 ,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 C 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涵义。A、B、D 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

13、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 “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5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主要反映了(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7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答案 A解析 百日维新,短短 103 天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 100 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中所述的“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

14、它吃了” ,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6材料一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15、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答案 (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基础

16、巩固1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 )8A太平军 B洋务派C维新派 D义和团答案 C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 “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 C。2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答案 C解析 题干中“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显然是指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在光绪帝主

17、持下进行的。3.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科举当官之路。4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

18、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答案 B解析 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95 “在短短的 103 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答案 D解析 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的这种

19、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能力提升61898 年 6 月 16 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出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D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答案 D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 “皇上勿去旧衙门、勿黜革旧大臣”等内容反映出维新派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7.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

20、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D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答案 B10解析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讲的是三千举人在 1895 年甲午战败后公车上书的情形,它引起的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8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在演出从维新到政变的这一出历史剧的时候,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重要角色。他虽然还没有出场,但已经使一切登场人物感觉到他就在舞台的帷幕后面他所发出来的使一切大地主、大买办、大官僚和他们的皇太后、皇

21、帝、一切帝国主义者听了发抖的震天动地的声音已经迫在眼前了。 ”这一“没有出场的重要角色”是( )A广大人民群众 B资产阶级革命派C资产阶级激进派 D无产阶级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从维新到政变”指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光绪帝之所以支持康有为进行变法,一方面是鉴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鉴于下层人民群众起来造反的危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使“改革”成为一股潮流,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故 A项正确。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

22、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

23、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11(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和材料归纳二者的共同之处即可,可以从改革的内容、对西方的学习、改革的方式等几方面归纳。第(2)问,分析二者结果差异的原因时,应主要从改革的主导者不同分析,前者是资产阶级维

24、新派,后者则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腐朽反动势力,另外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背景不同等,作答时应要点全面、到位。关于清末新政的实质的分析,一看当时的背景:是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势下的被迫变革,二是新政的结果:所谓君主立宪只是一场骗局,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专制皇权反而加强了,内阁也是皇族内阁,因此其实质是抵制革命、维护专制统治的一场立宪骗局。【学习思考】1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教材第 126 页)提示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

25、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教材第 127 页)提示 差异: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一支新的军队,而日本却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军队战斗力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日本却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方面,日本则精心构建,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3慈禧太后和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戊戌变法?(教材第 128 页)提示 维新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4 “戊戌六君子”的慷慨就义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26、(教材第 128 页)提示 主要从其甘愿牺牲、唤醒民众等角度分析。5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教材第 129 页)12提示 (1)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2)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3)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4)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5)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自我测评】(教材第 130 页)请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类别,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进步意义。提示 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

27、铁路,开采矿产;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可以增强军事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综上所述,戊戌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 130 页)根据上述材料和课本中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史实?2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提示 1.反映了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的措施。吸引了众多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变法,使新思想得以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有局限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 “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改革步骤冒进,急于求成,没有群众基础。(3)直接原因:维新派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