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3636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 “垂帘听政 ”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 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 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享有特权的旗人 谙习八股的文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都是即得利益人集团,是戊戌变法中的利益受损者,故都可能是反对派。因此,正确选为 D。 考点:百日维新 点评: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通过对比分析,两派间的实力差距太大,注

2、定了这场变法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有( )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有: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有 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因此, 都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性识记能力,难度小。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 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建立新式军队 C改进军事装备 D增强海军实力 答案:

3、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表面上看似有难度,实际上可依据戊戌变法的军事措施进行排除。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军事措施是: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BCD项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而 A项不是内容之一,故为不同点,正确选项为 A。 考点:综合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点评:本题以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文化教育方面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科举制 B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生 C京师设立大学堂 D设立译书局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答案: A 试题分析: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有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成立中小

4、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等;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国家银行、学会;设立译书局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故 A项 “废除 ”说法错误, BCD项说法正确,正确选项为 A。 考点:戊戌变法的内容 点评:戊戌变法的内容 内容 政治方面 A力行新政。 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 经济方面 A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文化教育方面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

5、京师设立大学堂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D准许民间创办国家银行、学会。 E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 A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 B按新法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戊戌变法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是由于变法诏令( ) A告诫群臣舍旧图新 ,力行新政 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D裁减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D项都变法的内容,但 ABC项内容并不是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形成打击,不会引起反对,但 D项则会清政府部分官员、旗人的利益构成打击,必然会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故 D项正确。 考点:戊

6、戌变法的内容 点评:解答本题须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变法措施对利益集团的影响来分析。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于( ) A 1895年 B 1898年 C 1899年 D 1900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 1898年 6月 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是变法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故 B项正确。 考点:戊戌变法正式开始的标志 点评:本题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识记层次,难度小。 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保浙会等相继成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项是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导

7、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这是维新变法的原因,但都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AB项。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C项排除; 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 D。 考点:百日维新的原因 点评: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 “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康有为下列哪一作品中的主张引起光绪帝强烈共鸣( )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日本变政考 D上清帝第六书 答案: D

8、 试题分析: AB项两部著作是康有为的两部理论著作,排除 AB项;日本变政考是康有为的著作,研究日本明治维新,认为是清政府的学习的样板,阐述了康有为的变革政治的思想,但没有引起光绪帝强烈共鸣, C项排除;上清帝第六书,也即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D项正确。 考点:百日维新的过程 点评: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相关表现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1898 年 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

9、荡全国。 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危险 B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广泛传播 C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维新运动从政治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就是甲午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危险,这是直接原因, A 项正确,B项是原因之一,是思想上的原因,但并不是直接导致思想变为政治运动的原因, B项排除;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故 C项排除; D项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并不是直接原因。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百日维新的原因 点评:强学会和

10、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 “不甘作亡国之君 ”,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戊戌新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维新派的政治愿望,主要表现在( ) A维新派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参政权 B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得以实现 C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 D京师设立大学堂 答案: A 试题分析:维新派的政治愿望就是参政,实行民主政治,变法内容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其参政, B项未被采纳, C项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项有于西学传播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正确选项为 A 考点:百日维新的措

11、施 点评: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这些措施有利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获取参政权力等。 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 ,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裁撤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 废除 八股 裁汰旧军 设立京师大学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从选项特征来看, 项是必选,只须 ,而 在头尾的频次是一样,据分析京师大学堂主要是培养人材,排除 ,选 A。 考点:百日维新的措施与作用 点评:解答本题既要对百日维新的内容的熟悉掌握,也须对措施所产生的作用的理解

12、。进而分析选项特征,采用排除法,快速选出正确选项。 光绪帝说: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 ) A要挽救民族危亡 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 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兼采西法 ”“补我所未及 ”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人民改革政治。故排除 ABD项,正确选项为 C。 考点:百日维新 点评:光绪帝为何会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

13、,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植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谋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 “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 ”这个皇上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戊戌变法是在光绪帝主持下进行的。 ABD项都清朝皇帝,但不符合题意,故选 C项。 考点:百日维新 点评:解答本题先从 “谋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 ”等信息分析可知反映的百日维新历史史实,进而确定时间范围,由可知是光绪帝。 1898 年 6 月

14、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不能表明态度,只能说明是方法或手段问题, B、 C两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吻合;从材料中 “勿去 ”“唯增 ”“勿黜 等关键词可判断出维新派的软弱性,故 D项正确。 考点:百日维新的局限性 点评:光绪帝支持变法与维新派有相似

15、之处。救亡图存,使他们走到一起,光绪帝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终目的使他们又很难走到一起。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暴露,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也体现了出来。 据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 。表明康有为( )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

16、为主张 “皇上为元首 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AD项排除,而 C项题干材料并无涉及,故正确选项为 B项。 考点:康有 为的维新思想 点评: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人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

17、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百日维新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的是(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八股取士 C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B 项是教育上的措施,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与新式人才的培养等作用,排除 B 项; C 项是政治措施,是精简机构,不符合题意; D 项是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提倡官民上书言事,这就为资产阶级参政找到了一条道

18、路, A项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 A。 考点:百日维新的意义 点评:解答本题须了解百日维新措施内容与作用。 1.内容 政治方面: A力行新政。 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 经济方面: A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 邮政,裁撤驿站。 文化教育方面: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D准许民间创办国家银行、学会。 E设立译书局,组织

19、翻译外国书刊。 军事方面: A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 B按新法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2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文化上:有利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 (一 )兵力的逐渐腐败。 (二 )番戍之制: (甲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 (乙 )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 (丙 )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 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 20万。真宗末年,增至 9

20、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 125万。 摘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治兵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依 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措施: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 措施:裁汰绿营,采用西法练兵。相似:提高军队战斗力;减少国家财政负担。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王安石变

21、法,宋朝军事弊端在材料一中反映了有两个方面,即兵力的逐渐腐败、番戍之制,述说中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熟习地形等都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依据教材知 识回答王安石的军事措施。第( 2)问,综合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比较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相同点,此小问应据改革背景来分析,两者都面临军队战斗力低下与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考点:综合比较分析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点评:本题以王安石变法与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

22、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 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 1898年 11月 25日) 材料中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 “打破鸡蛋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 “打破鸡蛋 ”,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案: 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 “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

23、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由材料中的 “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 ”分析,并结合维新派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可知其含义为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才能成功;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运用阶级分析法,了解力量的对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第( 2)小问,考查明治维新的政治措施,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识记层次。 考点:百日维新 点评: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 原因和具体原因两方面来掌握,根本原因则应该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两个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 ”“合法 ”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