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51184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部分生物与环境课时训练27种群与群落2019012121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训练 27 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1.(2018 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海洋鱼类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C.演替现象 D.时间结构答案 D解析 海洋鱼类的种类组成在不同季节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2.(2018 浙江鄞州中学生物选考 3 月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C.草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答案 B解析

2、热带雨林是地球上营养结构最复杂的森林带,A 项错误;由于沙漠地带一年降雨量稀少,所以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沙漠中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B 项正确;草原植物有些依靠营养繁殖,但主要还是进行有性生殖,C 项错误;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照强度和光质的垂直分布决定,D 项错误。3.(2018 浙江名校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B.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 11C.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答案 D解析 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

3、态的基础,A 项错误;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 11,B 项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C 项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 项正确。4.(2018 浙江 11 月选考,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 1 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答案 D2解析 种群数量的增加速度与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4、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加可能变慢,A 项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 项错误;自然增长率大于 0,种群的数量为增长趋势,C 项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种群内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所占比例,D 项正确。5.(2018 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 3 月考试)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B.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C.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D.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答案 D解析 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的陆地群落类型是苔原,A 项正确;由于没有大面积的树木,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

5、 项正确;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沙漠中的动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环境,C 项正确;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北方针叶林,D 项错误。6.(2018 浙江宁波新高考 3 月模拟)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 K 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答案 D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 项正确;实施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 K

6、值,B 项正确;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C 项正确;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优势物种的代替,因此,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不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D 项错误。7.(2018 浙江 11 月选考,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答案 B解析 弃耕农田变为森林为次生演替,在耕地中含有种子等繁殖体。次生

7、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会发生改变,如垂直结构会变得复杂,该演替受人为因素的干扰。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蛾类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B.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3答案 A解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蛾类的分布呈现集群分布,A 项错误。有些生物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如蜉蝣和蝉,B 项正确。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

8、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C 项正确。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D 项正确。9.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 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 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 K 值的时间答案 D解析 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 点之前就已经出现环境阻力,A 项错误。C 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 项错误。D 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C 项错误。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延长到达 K 值的时间,D 项正确。1

9、0.栖息在某岛的信天翁从 1889 年以来一直稳定在 4 000 只左右。这种鸟需要 911 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每隔 2 年繁殖一次,每窝只产一个蛋,亲鸟共同育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B.领域行为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C.信天翁的种群存活曲线符合类型(凹形)D.1889 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答案 C解析 信天翁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其出生率,A 项正确。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信天翁的环境容纳量,B 项正确。信天翁的低龄死亡率低,而凹形的低龄死亡率极高,C 项错误。1889

10、年以来该岛上信天翁种群的生物量保持稳定,D 项正确。11.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4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和题图信息无法确定 t1t2时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大小关系,A 项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 项错误。t 2t3甲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项正确。t 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法确定,D 项错误。12.(2018 浙江宁

11、波新高考 3 月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B.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C.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代表该年龄组的个体数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答案 C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A 项正确;因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小

12、网眼渔网重捕,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差异,B 项正确;年龄金字塔顶部代表最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C 项错误;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调整年龄结构,以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D 项正确。13.图甲表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图乙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一个中方格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甲图乙A.图甲中酵母菌可产生 CO2的场所是,产生酒精的场所是B.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转运运输到细胞外C.图乙中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统计该中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共 23 个D.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细胞,应计左线和下线上的细胞数答案

13、 A解析 酵母菌需氧呼吸产生 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在线粒体内;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 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项正确。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 CO2,它们均通过扩散运输到细胞外,5B 项错误。图乙中利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数量,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C 项错误。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细胞,应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4.一个位于槭树林和山毛榉林之间的湖泊由于某种原因干涸了,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个湖泊演变成了一片槭树和山毛榉的混交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

14、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1)这个湖泊演变成为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的过程称为 ,该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属于 群落。 (2)该湖泊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3)动物生态学家对该林区周边区域的四种经济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区域物种 一 二 三 四 五A A1 A3 A5B B2 B3 B4C C1 C2 C3D D1 D2 D3 D5被调查的四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 ,分布在每个区域中的所有该物种动物组成了 。 生态学家们进一步用 法调查了第三区域中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发现它们的种群密度有一定密度梯度,A 的种群密度最小,还发现了各物种间存在着食物关系,且 A 处于最高营养

15、级。生态学家们根据上表和进一步的调查资料推出了各动物之间的简单的食物关系是 。 答案 (1)群落的演替(或次生演替) 顶极 (2)B (3)D 种群 标志重捕 BCDA解析 (1)干涸的湖泊演变成一片森林属于次生演替。由题意知,槭树和山毛榉混交林是顶极群落。(2)由题干信息可知,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上升,后稳定不变,A 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净光合产量不断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和净光合产量达到稳定,B 项正确,C 项错误。槭树的起始数量为 0,D 项错误。(3)被调查的四种动物中,物种 D 在四个区域内有分布,是分布最

16、广的物种。分布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该物种属于一个种群。调查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如果各物种间存在捕6食关系,且 A 处于最高营养级,由第五区域可知,A 可能直接以 D 为食,C 的分布区域与 D 重合最多,C可能是 D 的食物来源,则 B 可能是 C 的食物来源,其营养级最低,可能是植食性动物,故简单的食物关系是 BCDA。15.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 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 0b 时间段内野兔的出生率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 。 (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

17、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点。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 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比率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 1,该比例 (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此后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出森林,整个过程属于 。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 的竞争能力不同。 答案 (1)大于 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cK2K3 (3)偏高 有利 (4)次生演替 阳

18、光解析 (1)图中 0b 时间段内野兔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可能是因为该环境中空间和资源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2)天敌刚迁入该地区的一段时间,野兔种群数量仍会上升,随后下降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说明 c 点是天敌的迁入点,种群的 K 值应该维持在K2K3之间。(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与重捕中被标记个体的比值变大,所以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偏大。若野兔种群的雌雄比例大于 1,说明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较多,有利于种群的发展。(4)草原演变成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物种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Z 500 FRENCH-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一致性测试的正式方法框架 Z系列 方法 验证和测试的编程语言方法 10号研究组 49pp》.pdf ITU-T Z 500 FRENCH-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一致性测试的正式方法框架 Z系列 方法 验证和测试的编程语言方法 10号研究组 49pp》.pdf
  • ITU-T Z 500 SPANISH-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一致性测试的正式方法框架 Z系列 方法 验证和测试的编程语言方法 10号研究组 49pp》.pdf ITU-T Z 500 SPANISH-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一致性测试的正式方法框架 Z系列 方法 验证和测试的编程语言方法 10号研究组 49pp》.pdf
  • ITU-T Z 500-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 Series Z Programming Languages Methods for Validation and Testing《一致性测试中正式方法框架 系列Z(第10研究组)49页》.pdf ITU-T Z 500-1997 Framework on Formal Methods in Conformance Testing Series Z Programming Languages Methods for Validation and Testing《一致性测试中正式方法框架 系列Z(第10研究组)49页》.pdf
  • ITU-T Z 600 FRENCH-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分布式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Z系列 电信系统的语言和通用软件方面 10号研究组》.pdf ITU-T Z 600 FRENCH-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分布式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Z系列 电信系统的语言和通用软件方面 10号研究组》.pdf
  • ITU-T Z 600 SPANISH-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分布式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Z系列 电信系统的语言和通用软件方面 10号研究组》.pdf ITU-T Z 600 SPANISH-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分布式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Z系列 电信系统的语言和通用软件方面 10号研究组》.pdf
  • ITU-T Z 600-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Series Z Languages and General Software Aspec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分布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系列Z(第10研究组)》.pdf ITU-T Z 600-2000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Series Z Languages and General Software Aspec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分布处理环境体系结构 系列Z(第10研究组)》.pdf
  • ITU-T Z 601-2007 Data architecture of one software system (Study Group 17)《(预发布)单一软件系统的数据架构》.pdf ITU-T Z 601-2007 Data architecture of one software system (Study Group 17)《(预发布)单一软件系统的数据架构》.pdf
  • JASO B006-2008 Road vehicles -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s - Vehicle test procedures《机动车 胎压监测系统 机动车测试步骤》.pdf JASO B006-2008 Road vehicles -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s - Vehicle test procedures《机动车 胎压监测系统 机动车测试步骤》.pdf
  • JASO B102-2007 Bumper Heights for Automobiles 《汽车用减震器高度》.pdf JASO B102-2007 Bumper Heights for Automobiles 《汽车用减震器高度》.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