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规范练 21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选择题1.(2018 辽宁沈阳一模,8)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产品名称 1952 年产量 1957 年计划产量 增长%棉纱 361.8 万件 500 万件 138棉布 11 163.4 万匹 16 372.1 万匹 147食用植物油 72.4 万吨 155.2 万吨 214面粉 299 万吨 467 万吨 156盐 346 万吨 593.2 万吨 171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答
2、案 B解析 根据“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轻工业的发展情况,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中除了重点发展重工业,还发展了轻工业,故 B 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时间为 1953 到 1957 年,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 C 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无法反映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社会改造的情况,故 D 项错误。2.(2018 福建厦门期末,13)1954 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
3、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这表明当时中国( )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答案 B解析 1954 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是在 1956 年,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 1956 年底,故 D项错误。3.(2018 陕西榆林一模,13)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
4、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2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答案 B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在 1992 年,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陈云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在,故 B 项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故 C 项错误;材料从经营方式、生产计划、
5、市场运作等三个角度讲述了陈云的经济体制改进思想,所有制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 D 项错误。4.(2018 河北邢台质检,16)1961 年 2 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答案 A解析 从材料“1961 年 2 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
6、序”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60 年代初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增加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的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没有体现西方的经济封锁,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进口商品的次序,无法得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故 D 项错误。5.(2018 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6)1962 年 9 月 27 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
7、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奠定现代工业化基础B.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解决生产和分配的矛盾D.调动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答案 B解析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现代工业化基础,故 A 项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退,1962 年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 B 项正确;人民公社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和分配的矛盾,故 C 项错误;直接组织生产的方式客观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并非直接目的,故 D 项错误。6.
8、(2018 广东东莞期末,31)19571978 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 6 倍多,从 9 644 万吨增加到 57 144 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 942 元下降到 527 元,减少了 44%,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有优势 B.经济建设全面衰退3C.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 D.阶级斗争破坏建设答案 C解析 A 项表述与题目中“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不相符,故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 6 倍多”不相符,故错误;根据题意,能源消耗与国民收入成反比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代价大,故 C 项正确;能源消耗量增加与阶级斗争无关,D 项错误。二、非选
9、择题7.(2018 湖北孝感检测,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二 1952、1957 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 1952 年 1957 年 增幅(%)钢(万吨) 135 535 296煤炭(万吨) 6 600 13 100 98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谷物(万吨) 16 092 19 505 19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
10、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人民日报社论(1957 年元旦)(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 1956 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 (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原因: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新中国建设经验的欠缺。(3)心态:乐观自信。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