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95495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五“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20190220317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热点押题(五) “中国古代史”中外关联1(2018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 “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 “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 “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

2、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材料二 18 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 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 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 1855 年和1870 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

3、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范才于科目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得出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由材料一“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由材料一

4、“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得出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由材料一“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得出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由材料一监察机构需要科举制的配套可知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得出通过立法确立;由材料二“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得出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由材料二“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得出文官政治中立。第二小问,由材料二“英国于 1855 年和 1870 年两2次颁布法令,确立了

5、近代文官制度”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据材料二“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意味着防止文官参与政党活动,即受到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由材料二“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得出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材料二“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得出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据材料二“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1)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

6、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工业革命需要政府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2(2018深圳二模)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类别 文献及成书年代 记载史记(西汉)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

7、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地理位置抱朴子(东晋) (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魏略(魏晋之际) 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后汉纪(东晋)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围百余里风土人情晋书(唐) 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后汉纪(东晋)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政治概况抱朴子(东晋)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后汉纪(东晋) 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无上秘要(北周)有药名“大秦玄坚” ,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

8、之所服,飞神之所研人物形象北堂书钞(唐)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3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解析:本题主要是涉及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在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政治概况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认识,结合材料列举的具体内容,从上述四个角度任选一个论述即可,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角度: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观点: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

9、臆想。论证: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 。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 “不用刑罚”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 , “唇理绝殊” 。另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也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证明“不畜奴婢” “不用刑罚”之说有误。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

10、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 “人民温睦” “不畜奴婢” “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来一丝慰藉。结论: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 960 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

11、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 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 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 60 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 3.0 时代。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4材料二 到了 16 世纪初,

12、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6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巨大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 21 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

13、峙,导致交通阻碍” ,可知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 ,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 ,可知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 ,体现出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由材料二“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可知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

14、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以前;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列强取代中国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第二小问,从合作共赢、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吸收及包容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首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2)影响: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

15、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时代特征: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4(2018济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1385 年,明朝在南京鸡鸣山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天文台1583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天球仪等,西方天文学与科学仪器传入中国51607 年,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 ,将地心说引入中国,西方托勒密地心说渗入东方天文学1629

16、 年,开历局,以徐光启为监督,开始编撰崇祯历书1634 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监制“窥筒” ,是为中国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1634 年, 崇祯历书历时五年成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1645 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 ,即夏历,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西方1542 年,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认为恒星天层不动,地球每天绕其轴旋转一周,并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1543 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1572 年,第谷发现仙后座超新星(银河系第二颗新星)1572 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1584 年,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160

17、91619 年,开普勒根据第谷观测行星位置的数据,发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1632 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论证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林言椒等著中外文明同时空上表为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欧天文学的发展概况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表格中中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对比得出论题:1617 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1617 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论述可以从中方科技成就发展停滞的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

18、思想影响)、特点(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影响(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等方面论述,西方科学技术成就发展进步的原因(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影响(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分析。最后进行综述: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答案:示例:论题:1617 世纪中西天文学发展的趋势迥异。阐述:1617 世纪,中国传统天文学发展渐趋停滞,西方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明清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受重道轻器等传统思想影响,科技成就多为传统实用技术的总结,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已滞后于西方;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科学和理性,在天文学等科学领域逐渐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神学束缚,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基础。总之,科技发展受社会和时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转而影响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