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 “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2、逑” ,再结合诗经衡门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 ,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时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
3、,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 ,后则倡“顿” ,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 ,与孔子的“安贫乐道” 、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
4、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2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对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艺术情
5、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 “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B “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C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D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
6、形象”为“象征” ,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 ,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 “开卷有益” “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 ,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3B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 “人面桃花” “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C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D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
8、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 ”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 ”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 晚华集 老荒集 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 ”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
9、便去世了。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 晚华集 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 1976 年至 1995 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孙犁先生的风骨!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 “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
10、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 ”(见风烛庵杂记 )“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 ”(见陋巷集之太湖 )4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 ,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
11、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
12、,反过来作用于时代。 ”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 ,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B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
13、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5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6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5(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平凡之人 非凡之学季羡林 1911 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 年作为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在德旧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
14、世界大战爆发,季羡林归国无路,只得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讲师,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1946 年 7 月回国,经陈寅恪推荐,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在东语系迎新会上,作为系主任的季美林没有一点名教授“派头” ,他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瘦高身材,感眉善目。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他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你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 ,期望新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季美林 10 岁
15、开始学习英文,水平极高,他备课仍一丝不苟。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对同一个英语单词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含义也有差别。他为了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讲清楚,请教了当时能我到的所有外教。讲翻译技巧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部分重合的圆圈,说:“汉语和外语含义并非一一对应,仅重合部分可以相通,要从上下文的意思辨析词义” ,同学们一目了然,戏称为“季羡林大饼” ;印度学是他的专长,但印度学浩如烟海,当时没有教材,季羡林利用有限的时间,提纲挈领,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他讲课旁征博引、炒语连珠,同学们每周都盼着听他的课。在“文革”时期,季羡林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被抓进
16、牛棚。1969 年秋天,经一年多炼狱般的折磨,九死一生的季美林被下放改造。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他顶着凛冽的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和学生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就这样的冬天,仍常常听见先生低声吟诵雪菜的诗句:“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1985 年季羡林主持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他高屋建瓴地阐迷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赢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有学者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季羡林针锋相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并在会上形成了共识, “让外国学者也跟折我6们走” ,这是他的
17、志向,也是他对新一代学人的殷切期望。他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不仅为古籍整理付出了大量心血,还发起抢救家书活动。他支持档案事业,认为保管好档案、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是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功业。当他得知国家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时,他积极支持,还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题写了书名。2001 年 11 月,学生张保胜在大钟寺现场讲解永乐大钟上铭刻的梵文陀罗尼,90 岁高龄的季先生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坐在寒风里,认真听了两个多小时。事后他的学生问他:“就是为张保胜站脚助威,也没有必要在那里冻两个多小时呀。 ”先生回答说:“有必要。因为他讲的有些新东西,有的我还不了解。 ”在他的指导下,张保胜教授坐
18、了十年“冷板凳”,终于将大钟上的梵字铭文考释得一清二楚。季羡林在北大从教 60 余载,几代学子都受到恩泽。晚年似风光,各种不虞之誉夹杂求全之毁如同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著文坚辞三顶桂冠;他还郑重申明:“我七十岁以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季羡林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他既是学界泰斗,又是世人楷模。可是先生本人却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英雄业绩。 “麟凤”也好,平凡也罢,季老就是一个集非凡与平凡于一身的人。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是北大著名的教授,
19、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他衣着朴素,语气平和,对新生充满关爱并寄予厚望。B季羡林早年在德国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为其开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奠定基础。C季羡林先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虚心向外教请教英文单词的细微差别;教学生动形象,善于借助画图辅助教学。D手羡林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教和保护,在古籍整理、抢救家书、支持国家启动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季羡林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在没有教材、知识繁多的情况下,他把印度的历史、人物、民族、宗教,社会方面讲解得清晰明了。B “文革”时期,季羡林仗义执言,惹祸上身
20、,受到折磨,他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吟诗,鼓7励在困境中的学生积极乐观。C季羡林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让外国学者也跟着我们走”的观点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D90 岁高龄的季羡林仍坚持在寒风中听完学生张保胜的讲解,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对学问的执着与热忱,实在令人感动。9季羡林的“非凡之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
21、愿借兵以救魏。 ”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
22、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选自战国策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
23、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8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C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D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
24、车。C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了孟尝君。C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D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
25、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读山海经 (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B “众鸟欣有托” ,一个“欣”字
26、,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15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1) 归园田居(其一)揭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的两句诗:_,_。(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_,_。(3)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可借以纵展眼力,开畅心怀,极尽视听的乐趣的事情是“_,_” 。(4)苏轼赤壁赋
27、中“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抒10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短暂渺小的感慨。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9 分)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因此, ( ) 。前几天,美国 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
28、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 “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B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C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D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29、。B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C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D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11B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C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
30、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D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20把下面五句话按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5 分)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像;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是意韵深远的诗歌21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 (4 分)示例:比赛夺了冠
31、军,可以直接说“夺冠” ;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 “夺魁” ;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 “传来捷报” ;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 ;文雅一点,可以说“_” ;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_”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 ;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_”或“_”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2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
32、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 (2)选取一个主要事件,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记叙文。 (3)抓住细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不少于 800字。高一语文答案1C 应为“学术情境”2D B 项“ 通才能达到 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文中无依据。C 项判断失当,因果错置。A 项文中说“这或许是” ,或然成必然。3C “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文中无依据。4A “没有谁能与之匹敌”错,原文是“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 。5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本文围绕“孙犁的风骨”
33、这个核心进行选材,选材主要指向“文章风格” “做人骨气”两个方面,这样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文章中心集中、突出。多选取评价性材料。文中引述贾平凹、铁凝、金梅等作家对孙犁的评价,这样选材从不同角度突出孙犁作品、人格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读性。6 (1)指孙犁的文章有风骨:清纯雅致,朴素自然;语言古朴,多有点睛之笔;于平淡之中迸发人生激情,于精微之中昭示骨气。(2)指孙犁做人有骨气:宁静淡泊,志存高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刚正不阿,清风亮节。7B 项在德国暂时工作的经历才是奠定了其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地位的重要因素,面非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
34、习的经历。8D A范围扩大。原文为“把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讲得一清二楚” 。B过于绝对化,季羡林低声吟咏雪菜的诗句不仅仅是给予困境中学生鼓励,更多的是鼓励他自己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坚守下去。C张冠李戴。贏得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赞誉的是“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 。9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奠定了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地位。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13开创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学研究。理清了印度主要历史时期、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民族,宗教、社会现状。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人类四大文化体系,并提出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观点。他抢救和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10D 11B 此处指战
35、车。通观全文也可以看出,各国派出的也都是战车。12C“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说法错误,应是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13 (1)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了。(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1)中的“效” ,献给,献出;“便” ,指有利的;“效便计于王” ,向大王献出有利的计谋,或者: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忠计” ,指忠心计策;“用” ,采纳,采用;“文” ,是田文自称;“请” ,请求;“行” ,指离开;“请行” ,
36、请求离开。 (2)中的“而”:连词,表假设,如果;“救” ,援救;“折节” ,指屈膝求和;“以” ,把;“国之半” ,半个国家,指半个魏国;“与” ,给,献给;“去” ,离开,这里指撤退。14B “欣”字并没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而是借鸟喻人,表达对当时生活的满足。15 这首诗写了诗人四个方面的乐趣: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的乐趣;亲自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的乐趣;把酒言欢的乐趣;纵情想象,沉醉书卷的乐趣。 16 (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答案】17D 第一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
37、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里“大众”不是“师徒” ,只能用“口耳相传” 。第二处,纷至沓来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延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这里还强调了“不间断”的意思,所以要用“延绵不绝” 。第三处,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两个成语在这里都适用。第四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这里指事物,只能用“泥沙俱下” 。18B 共有三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 “因为”
38、应该移到“这个过程”的后面;第二,语序不当, “拣选”和“参与”应该调换位置;第三,搭配不当, “组成”应该改成“构成” 。1419C 一是看主语“我们” ,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阅读”之前要更合适,二是“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要更符合逻辑顺序,三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20. 【答案】 21. 【答案】 (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均无建树、难决雌雄。22.【解析】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
39、 ,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 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 ,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 “生发”于无痕三是用足描写中学生的生活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很难“惊世骇俗” ,很难给人以“超级震撼”那么,要想在“平凡的世界”里生发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感受,就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可以写苦滋味,甜滋味,酸滋味,辣滋味等各种滋味
40、,可以写亲情,可以写友情,也可以写邻里情。可以写学生,可以写生活。重要的是要写出具体的滋味,写出这滋味对自己的影响。为妈妈洗头的滋味春日里,阳光和煦。窄窄的街道与低低的屋顶上铺上了一层朦胧的金纱。妈妈在厨房里挥动着铲子为我制作一道精美的菜肴,而我则在院子里的小木凳上悠闲地看着书,好不惬意!伴随着飘逸而来的阵阵菜香味,我有些坐立难安了。在忍受了几分钟的折磨之后,我终于离弦之箭般冲到了厨房。就在我准备尝一口妈妈端来的菜时,我突然发现妈妈的手上油油的这大概是做菜的缘故吧。我的目光不由得慢慢上移:妈妈的脸上也飘动着油烟,头发也油腻腻地结在了一块儿。我突然从心里冒出了个想法:帮妈妈洗洗头吧!于是,我放下
41、手中的筷子,径直走进院子。我将小木凳移到小花盆旁,向脸盆中倒进冷水和热水,调到最让人舒服的温度后,便把在一旁不解的妈妈拉过来坐下。我笑着对妈妈说:“妈,我为您洗洗头吧!”妈妈在一瞬间的惊诧之后,报之以一脸的微笑我今年十六岁了,长这么大还没为别人洗过头,这可是我的初次体验。我将毛巾缓缓浸湿15后,解开妈妈的头绳,有些油腻又夹杂着些白丝的头发竟让我从心底涌出一阵隐隐的疼痛,鼻子也禁不住发酸。我将妈妈的头轻轻地按低一点,用温暖湿润的毛巾浸湿妈妈的长发,然后挤了些洗发精,用手轻揉了一会,轻轻涂抹在妈妈的头发上。我用短短的指甲和柔柔的小手轻轻地为妈妈搓揉着,一会儿妈妈的头上就戴上了一顶纯白色的帽子,我用
42、嘴轻轻一吹,只见空中竟浮起一个个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恰似一个个彩虹宝宝我用清水冲洗着妈妈的头发,随着妈妈的头发渐渐柔顺,我的心情莫名地清朗起来。我用干毛巾搓干妈妈的头发,为她轻轻地梳着披肩的长发。阳光照在我和妈妈的身上,暖洋洋的。妈妈转过身来,伸手抚摸着我的头:“孩子,你长大了!”随后,妈妈极享受地仰起她美丽的面庞,两颗晶莹的珍珠脱线似地滴落在我的脸上。蓝天上,云朵在飘;庭院里,花朵在笑。嗅着妈妈发际间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我的心田漫过阵阵幸福的滋味。春日里,阳光柔柔的,我的心里甜甜的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
43、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 ”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 ”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 ”赵王说:“我不能借。 ”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 ”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
44、 ”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以前公子曾邀约魏国和燕国结为盟国。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 ”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末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 ”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完全攻占魏国(的时候) , (魏国)游观的高台就
45、已经被焚烧了,16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 。 ”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 ”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