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州专版,新课标(RJ),第四部分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 俄国的改革,知识梳理,1.背景:17世纪末,俄国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封建 国家,远远落后于西欧。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彼得一世推行改革。 2.特点:向西欧学习。 3.时间、主持者:18世纪初、 。 4.内容 (1)军事上: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陆军,组建海军。 (2)经济上:注重扶植发展工场手工业,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设手工工场。 (3)文化上: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对上层社会的风俗进行了改造。 5.影响: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 得
2、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同时,农奴制也得到一定的巩固。,农奴制,彼得一世,资本主义经济,1.背景:农奴制严重阻碍 。 2.目的:为了 ,摆脱农奴制危机。 3.开始时间、主持者: 年、 。 4.内容 (1)颁布“解放”法令,在保障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 (2)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奴可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 5.性质:沙皇政府推行的带有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护沙皇统治,1861,亚历山大二世,以出钱或服劳役的方式向地主赎买(或高价赎买),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6.影响 (1)积极:使俄国 。 (2)局限:改革很
3、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拓展延伸】 1.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从不同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2)不同点:主观目的不用:彼得一世改革是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改革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改革,农奴制改革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影响不同:彼得一世改革虽增强了国力,但也巩固了农奴制,而农奴制改革虽然不彻底,但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2.易错易混点彼得一世改革没有改变俄国
4、的社会性质,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第21课 美国内战,知识梳理,1.19世纪中期,随着“西进运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美国领土的扩张加剧了南北矛盾。南方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并禁止奴隶制。 2.根本原因: 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焦点:西部的新建州是否允许奴隶制。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 当选为总统。,南北两种经济形式,林肯,1.开始: 年,南方挑起战争。 2.扭转局势: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 。 3.转折性战役: 。 4.结束:1865年,北方取得胜利,南北战争结束。,1861,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葛底斯堡大捷,
5、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 。 2.影响:维护了 ,基本废除了 ,为美国 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的统一,黑人奴隶制度,资本主义,【拓展延伸】 1.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比,2.易错易混点 (1)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解放黑人奴隶。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的是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而不是所有州的奴隶制。,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梳理,1.原因 (1)内因: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 ,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危机) (2)外因:1853年“黑船来航”后,以 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入侵日本。(民族危机)
6、 2.政治条件: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等倒幕派掀起 ,推翻幕府统治。,封建国家,美国,倒幕运动,1.开始时间、领导者: 年、明治天皇。 2.改革内容 (1)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上:承认 ,推行“ ”,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军事上:改革军制,建立新式军队。 (4)社会生活上:提倡“ ”,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等。,1868,土地私有,殖产兴业,文明开化,1.性质:一场_ 2.影响 (1)积极: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 ,逐渐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2)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等封建残余,后来使
7、日本迅速走上 的道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外扩张,【拓展延伸】 1.近代史上,主要国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另一种方式是改革,例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开始对外扩张,1894年掀起甲午中日战争。,第23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梳理,1.政治上: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经济上:资本主义市场不断扩大。 3.科技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电气发明开始迅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1.兴起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2.科
8、技发展最快的国家: 、德国。 3.新能源的利用(如: 、 )。 4.新动力装置的创制(如:电动机、 )。,美国,电力,石油,内燃机,爱迪生,有线电话,卡尔本茨,汽车装配生产线,莱特兄弟,1.特点: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积极影响 (1)大大发展了 。 (2)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便捷,世界完全联为一个整体,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消极影响 (1)为了抢占更多的海外市场,欧美列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等。,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帝国主义阶段,【拓展延伸】 1.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动力和能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是改良蒸汽机,煤炭是主要能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电动机、内燃机作为动力来源,电力和石油成为主要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