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 声现象,2013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统计与命题解读,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温馨提示(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应理解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会继续传播,所以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注意区分弦乐器与管乐器的发声部位:弦乐器(二胡、小提琴、琵琶等)是由弦的振动发声;而管乐器(笛子、箫等)是由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2声音的特性,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3声音的利用,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与乐音
2、:,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通常用分贝(符号dB)来划分噪声的等级。 (2)0 dB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3.控制噪声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1声音的产生条件及其探究方法 主要包括:分析发声体的振动部分;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如转换法或放大法;声速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声音传播的路径;回声及其
3、利用,特别是能够利用回声现象和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例如,计算海水深度、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等。,考法1,考法2,考法3,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说明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 B.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发声时的音色是否相同 D.便于分辨出音叉振动所发出的声是次声波还是超声波 解析: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答案:B,方法点拨“转化法”显示发声体的振动对于一些
4、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例如,把物体的振动发声转化成碎纸片、泡沫塑料、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等可见的现象。,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2声音的三个特性 乐音三要素中的响度和音调是中考的命题重点。 例2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 ,用同样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解析: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答案:伸
5、出桌面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点拨研究音调与频率(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控制振幅相同,实验中须保证用力大小相同;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则须保证振动部分的长度相同,改变力的大小。,考法1,考法2,考法3,考法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辨别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在哪一个环节减弱是最可能的命题点。 例3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 A.道路两旁植树 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解析:道路两旁植树、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B,考法1,考法2,考法3,方法点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是噪声防治的三个环节,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从原理上说,控制噪声的途径可简记为“消声、隔声、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