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968634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 页数:303 大小: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3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3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3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3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第一章第一讲课件2019011714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注意事项】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一般经历三个思维过程:专注阅读文本读题目,审清考点,确定答题区域筛选、整合信息解答题目。进行阅读训练,既能让我们熟记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也能训练我们理解文章的能力,同时能让我们形成熟练的解题思维过程。训练解题的思维过程要注意如下事项:,1.专注阅读文本,快速读懂原文。 专注快速地整体阅读全文,不要逐字逐句去读,只需全神贯注阅读文章。阅读时凭感觉圈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留意文章的段首句、结尾句、过渡句、归纳概括的句子、议论抒情句、主旨句等。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梳理文章的脉络。,2.读题目,审清考点,结合题目回复读全文,确定答题相关

2、区域。 这个步骤关键是读懂题目,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弄清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即考点。审清题意后,跳读文章,寻找答题相关区域。 3.筛选、整合信息解答题目。 锁定段落或语句后,对比题目细读原文,再筛选信息答题。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整合答案有四种方法:摘录原句法;要点连缀法;分层归纳法;分析提炼法。,动笔答题时则要注意: 1.分点答题,序号罗列。主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要点、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所以,主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地列出要点,再简单加以评述。 2.关注题目赋分。答案和分值密切相关。比如题目分

3、值如果是4分,一般就要答2个点或4个点;如果是6分,答案一般为3个点。当然,要结合原文内容确定有几个点,不要遗漏要点。,3.熟悉答题套路。比如:对文段或句子作用(好处)的理解,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解答;题目中有“结合原文分析”字眼的,答题时要概括原文情节或观点,再作分析; “深刻含义”类题目,则起码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含义;赏析句子则要先选好角度再作赏析。 4.了解选择题错误选项设障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等,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总之,现代文阅读解题要做到:专注阅读文本,认真审清题意,细

4、心规范答题。,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讲 说明文阅读,一、(2018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李道季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英国王室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 000万2 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这些塑料垃圾能够存在数百年。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

5、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在运输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珠;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

6、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

7、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1. 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体积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相当,能随着洋流流动。

8、B. 微塑料是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的塑料微珠,进入环境会产生污染。,C. 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体现在其加速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造成了其他物种的入侵。D. 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解析】主要考查学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从第段第一句“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和第段“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可知,A项符合原文。B项,从第段可知,微塑料根据来源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选项B概括的是次生微塑料的来源,以部分代替全体,错误。C 项,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还体现在第段中所说的“极易

9、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C项概括不全,错误。D项,对应链接资料,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可来源于水产品,也可来源于其他,故D项错误。,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及治理面临的困难。B. 选文第段列举的数字,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存留时间长,表明治理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严峻。,C. 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D. 塑料垃圾的再分类、循环利用和设备的运行管理、推广,是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新课题。

10、,【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准确把握。从第段“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一句中可知,原文所指的是搭载在微塑料表面的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不是微塑料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C项曲解原意,所以是不正确的。,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4分)英国南极科考队在距离极点1 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解析】主要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原文第段

11、和材料,可概括出导致海鸟死亡的三种原因。,【参考答案】 1. A(3分)2. C(3分) 3. 海鸟胃中的微塑料使其具有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 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 海鸟因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二、(2012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毒胶囊”有多毒?谢滨欢 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

12、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

13、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0年德国新修订的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

14、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

15、,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须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注释】鞣(r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C.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

16、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D. 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解析】细读第5自然段可知,文中原意是“准确评估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而不是“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选项C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2. 阅读选文第8自然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5分)【解析】找到文中相关语段第8自然段,细读该段,注意段中提示性词语“首先”“其次”“再次”,即可得到本题答案。,3.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5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本题问的是“怎样对待”,需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对文中

17、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捕捉,选取有效的信息,有些可直接引用文中相关句子来作答,或选用文中词语用自己的话来组织答案。本题利用文本中第6自然段相关语句进行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1. C(3分)2.第一,从颜色判别,毒胶囊颜色深、鲜艳。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5分),3.示例:对待胶囊类药品及毒胶囊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毒胶囊含有易致癌物,对人体有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危害性,用科学的方法鉴别分辨,无须恐慌。(5分),三、(2011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

18、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

19、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孙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 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千克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

20、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21、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B.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C.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D.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

22、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解析】在文章第段能找到相关句子“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与选项B相比较可发现文中说的是“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而不是“绝灭了一切物种”。选项B拿掉了原文中的限制修饰语,犯了语言绝对化的毛病。,2. 第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解答这类

23、题,首先要表态“能去掉”还是“不能去掉”;然后指出该词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接着阐述“去掉”后原文意思发生了哪些变化;最后总结出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看法。题目中有个很重要的提示“根据文意”,这要求在作答时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归纳整理文中信息要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本题从沙尘暴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特点来认识沙尘暴即可。第段“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第段“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第段“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

24、可或缺的一部分”第段“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结合以上内容概括即可。,【参考答案】1. B(3分)2.不能去掉。“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3.(1)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3)沙尘暴有害也有利。(4)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4分),探究分析: 1. 主要考点有:(1)归纳提取信息,判断正误。考查对文本知识的理解。(2)赏析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5、3)探究和运用文本中的知识。 2. 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越来越淡化文体,对文体知识的考查渐趋减少。根据近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和考查不以文体阅读为重点,而是着眼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综合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3. 说明文的考查以科技说明文为主,大都涉及科学前沿、环保、能源、智能、自然生态、日常生活等。题量为3道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选择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考查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分析。主观问答题一般考查对文本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谈谈相关看法。,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紧扣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大体明确主要信息:(1)说明对象是什么(寻找中心词:出现频率较

26、高的可认为是中心词);(2)按什么顺序,分几点(几段)说明其特点,并圈点勾画出每个重要信息(中心句、关键词等),做上记号,以便答题时能迅速找到相关信息。,第二步:细读题目。理解题目,明确考点,回想相关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冷静作答。带着题目,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段,仔细阅读,寻找能够回答问题的句子或词语。如果是选择题则与选项作对比,作出选择。如果是简答题则按相关答题模式(见“答题指要”)组织答案,尽量分点作答。,【第一类:自然科学】(一)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10分)严毅梅 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

27、、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地的语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 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孙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

28、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 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方人则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

29、必须重新调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1. 下列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B. 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C.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D. 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C,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第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 第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可以删去。,B,C. 第段中加点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D.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0、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3.文中画线句子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蒙古语、埃及语等例子,具体说明声调平和的语言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的特点,更能让读者明白。,(2)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干燥的气候和湿润的气候对人的声带的影响的比较,更具体地说明了“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二)候鸟的迁徙(10分)余夫

31、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全世界9 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32、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正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和太平洋美洲。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硫磺鹀是

33、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 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

34、真是有勇有谋。,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经过超过10 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

35、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1.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选文第至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以及候鸟迁徙的路线、观测、智慧、困难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B. 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家燕从英国迁徙到南非的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候鸟在迁徙途中要遭遇许多困难。,A,C.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D. 选文中使用“高速公路”“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中“大多数”一词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2.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3分)A. 同一季节,气温会随着

36、纬度的改变产生梯度性的变化。因此,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B. 在众多观测候鸟飞行路线的方法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C,C. 硫磺鹀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外的北方天空。D. 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3.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4分)【材料一】1985年,首次迁徙到昆明的红嘴鸥有9 000多只,到2015年已达40 500只。近年来,昆明已建成大量滇池湖滨湿地,许多候鸟都来昆明栖息繁衍。【材料二】仙鹤是我国境内重要的迁徙鸟类。它们的越冬地和中途停留地,目前

37、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大多数都已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材料三】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公布了保护红嘴鸥的通告。1982年,国务院决定,每4月底5月初在我国开展“爱鸟周”活动。从2006年开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末举行“世界候鸟日”活动。人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候鸟,其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迁徙中受到的伤害在减少,数量在增加。,(三)人为什么会迷路(10分)佚名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它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

38、领。,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海马区:大脑中负责记忆日常生活的一个区域)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地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神经元的位置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研究人员测试实验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但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39、,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然而,实验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早期的人们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更别说有

40、建筑了。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利用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人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在丛林里迷失了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

41、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选自科学画报,有删节),1.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B. 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B,C. 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D. “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2.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

42、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B. 早期的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D,C. 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D. 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3. 日常生活中,常听人称自己为“路痴”(辨不清方向,认不得路)。请结合选文说说人类迷路的原因。(4分)(1)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2)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3)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四)极光形成之谜(10分) 佚名 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

43、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远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悬在天边的巨伞她轻盈地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

44、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至1 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过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后,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

45、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地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的地方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到臭氧的味道。 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

46、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的好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1. 下列各项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A. 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B. 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C,C. 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D. 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

47、之路是永无止境的。,2.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选文第段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引出说明对象“极光”,语言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选文第段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D,C. 选文第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D. 本文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极光的特点。,3.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段与第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第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此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

48、。,【第二类:文学艺术】(一)健康阅读势在必行(10分) 李志雄 唯有书香能致远。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

49、,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快餐式的碎片化浅阅读,会造成我们知

50、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时,全民阅读才得以实现。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