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36讲 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点一 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军事: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2)具体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国,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及其作用(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度,以
2、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2(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奴隶
3、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4)司法: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鼓吹轻罪重刑,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派赋役创造了条件;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统治。(5)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家庭生产等。3.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
4、握了主动权。(2)消极影响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史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唯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史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
5、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 商君列传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同时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法经验,这有利于商鞅变法的推行,使得商鞅变法具有改革彻底、功效明显的特点。3(2)史料二表明商鞅变法中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措施,具体如下: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
6、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不畏权贵,严刑峻法。(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5)影响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2.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7、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这会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的改革。b. 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c.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d.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
8、革41.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2.改革内容及其作用(1)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2)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得到改善。(3)迁都洛阳。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9、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历史影响(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一 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10、等整理史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南方)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洛阳伽蓝记 史料解读(1)史料一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使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原因,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这是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上分析的。(2)史料二表明,北魏孝文帝通过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尤其是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5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史论归纳1.全面认
11、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加强了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
12、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等)、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矛盾组织条件。(5)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结局的好坏,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延续。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能继续下去的改革就是成功的改革。(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看改革是否顺应当时历
13、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6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措施的执行。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1.背景(1)必要性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经济:由于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军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2)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的统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及其作用(
14、1)富国之法青苗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强迫农民向政府借贷的现象;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免役法(募役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流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和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2)强兵之法保甲法、连坐法。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
15、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保马法。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7改革科举制度。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提高了官员的实践能力。整顿太学。健全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和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唯才用人。4.结果:由于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5.评价(1)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
16、面。(2)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4)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评价史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史料二 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
17、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据梁启超王荆公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围绕政府要不要“理财”进行争论,其实质是围绕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进行争论。(2)史料二中梁启超充分肯定了王安石及其变法措施,这是站在近代文明的角度高度赞扬王安石变法。他强调青苗法和市易法类似于近代的银行,免役法同近代收取所得税之法类似,等等。 史料运用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论归纳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启示8(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
18、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特点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
19、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政策、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计量单位等,从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局面的目的。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强兵,达到取得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
20、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从思想文化及社会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主要原因如下:王朝初期:新王朝的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个时期的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
21、势力强大,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改革;在维护原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1.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 1537 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9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22、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
23、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第 37讲 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纲要求 1.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12.日本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考点一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经济:俄国在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
24、经济虽然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的阻碍,其水平远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2)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人身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3)思想: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奴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4)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中近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性质:非正义战争。结果: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和约。影响: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矛盾。(5)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其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2.改革目
25、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摆脱危机,增强国力,重振国威。(2)根本目的:巩固沙皇专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其评价(1)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用高价赎买份地,承担临时义务。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评价进步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12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虽然获得了人身自
26、由,但仍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农民支付的土地赎金高于改革时实际地价的二三倍;欺骗性,农民获得的份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数量较少,为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4.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自治机构,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改革,使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
27、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一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史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 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
28、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强调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并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土地。这项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市场,但农民依然遭受残酷掠夺。(2)史料二说明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在经济上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政治上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的法制化。 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3 史论归纳1.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这次改革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
29、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所以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2.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改
30、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些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以及改革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2)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能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
31、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考点二 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权。2.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3.内容(1)政治:彻底废除旧政治体制。14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
3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建立近代化海军;扶植军事工业;建立近代警察制度。(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
33、,进行“欧化”运动。4.影响(1)积极影响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实现了国家的独立。(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明治维新的措施和影响史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且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利,以诱导人民。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史料二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层面,实现新旧更
34、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齐世荣15 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史料解读(1)史料一表明日本明治维新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利用官营企业来诱导人民。原因主要是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通过建立官营企业来起到示范效应。15(2)史料二强调明治维新的不足和局限,这种不足和局限在体制和精神层面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确立近代天皇制度;灌输忠君思想(或“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军国主义精神(或武士道精神)强烈。 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史论归纳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1)进步性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
35、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方面:1889 年,颁布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进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2)局限性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别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考
36、点三 戊戌变法1.变法背景(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6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康梁维新思想a. 主要内容:呼吁变法图强,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 宣传方式: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 年 1 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
37、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开始变法: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内容政治内容: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经济内容: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内容: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准许民间设立报馆、学会;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内容: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3.结果失败(1)标志:1898 年 9 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2
38、)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3)影响: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命题点 频考主干知识戊戌变法的局限性、评价史料一 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相当于保甲长)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据夏衍懒寻旧梦录史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
39、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17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了。据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史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 史料运用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史论归纳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1)推动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
40、主义发展。(3)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2.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强国侵略、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虽然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及专制政府,但改
41、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181.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
42、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19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
43、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2122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
44、革回眸第 36 讲 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核心探究命题点 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其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其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影响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考点二核心探究命题点 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实行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国家、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新的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
45、方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出现。考点三核心探究命题点 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对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变法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因而也无法真正缓解严重的统治危机。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真题调研领悟】1.(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
46、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 本题以隋书的记载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依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概括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依据“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依据“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出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第(2)问,从开皇律与前代法律和后世法制建设的关系、开皇律与隋代发展强盛之间的关系和
47、对法律文明程度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分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2.(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第 37 讲 近代历史上的中外改革23【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核心探究命题点 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改革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从整个内容来看,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
48、富国强兵。考点二核心探究命题点 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速度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人才。未全盘西化,在精神上将神道(主要内容是武士道精神)定为国教,以确立对天皇的崇拜。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考点三核心探究命题点 从背景、目的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展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其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戊戌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从变法的内容看,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之一,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从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变革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真题调研领悟】1.(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