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2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 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 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 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
2、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线索 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
3、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第 26讲 从 “百家争鸣 ”到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21.“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思想文化:出现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时期 代表人物 主张 地位和影响春秋
4、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 “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孟子(1)政治“ ” 民贵君轻(2)伦理:主张“性本善”战国荀子(1)政治“ ”和“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儒家学派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其他思想流派流派 代表人物 地位 思想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提出了“ ”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道家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
5、自由 法家 韩非子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图解历史】 “百家争鸣”3【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误区警示】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易混辨析】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命题点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
6、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 王霸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主张。表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表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表明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史料运用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人的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4 史论归纳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同民本思
7、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异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命题点二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史料三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表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2
8、)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表明了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史料运用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上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5 史论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
9、”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考点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 的需要。 (2)特点:把道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 ”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10、 ”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将 规定为教科书,兴办 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教材补遗】 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构图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
11、正统思想命题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特点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6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 基义史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史料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的来源。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为为人处世提供了道德标准。反映了董仲舒“三纲”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反
12、映了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 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命题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响史料一 五
13、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 武帝纪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史料三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
14、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表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典;表明汉武帝兴办太学,为博士广招弟子。(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说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儒学思想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3)史料三叙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表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使得封闭自我、盲目守旧的消极民族性格形成。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地位有何重要变化。72.据史料二、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史论归纳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
15、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
16、神是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的行为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学思想的治国特点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对政治统治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5全国卷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本题以中外比较方式考查孟子法制思想的背景、内容及价值,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6全国卷24儒学
17、思想的历史根源本题考查儒学思想的历史根源,主要考查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看待历史的能力2015全国卷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本题运用材料,从比较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法律规定的影响,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判断历史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提倡的“君权神授”对治国理念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考题 12015全国卷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18、 ( )8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考题 22016全国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考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题
19、4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题 52016海南卷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考向 1 “百家争鸣”1.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20、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 ( )A.重点探究了“王道既微”的社会根源 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C.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考向 2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3.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
21、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 )A.行仁政 B.法先王 9C.重礼乐 D.正其名4.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强调 (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考向 3 道家、法家的思想5.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2、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6.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考向 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7.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
23、开始走向结合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成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第 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点一 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10(3)唐朝:奉行 的政策,儒学正统
24、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内容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二程(1)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程朱理学朱熹(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强调“ ”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陆王心学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 ”的命题 提出“ ”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 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易混】 “三
25、教合一”,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构图解史】 宋明理学【构图解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命题点一 宋明理学的主张及特点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11史料三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
26、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做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据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二程”的儒学主张。说明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封建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2)史料二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说明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理学的特点。说明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说明理学家改造了儒学,使其具有了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
27、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 史论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1)儒学思想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思辨性。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
28、、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命题点二 程朱理学的影响史料一 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史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现了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却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统治的基础,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之民法
29、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代儒学无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图表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了宋明理学对女性观念的影响。12(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说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运用“天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说明了宋明理学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角度看其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统治;体现了宋明理学中以封建道德替代法律的主张影响深远。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指出节妇烈女人数增加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史论归纳
30、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背景(1)经济: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4)政治: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2.代表人物及主张主要思想
31、作用李贽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黄宗羲揭露 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以“ ”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工商皆本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提出“ ”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后人将其提出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33.影响(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32、,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思想家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其思想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图解历史】 李贽的思想【教材补遗】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构图解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命题点一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史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
33、、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三 百余年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亭林文集史料四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王夫之船山思问录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的思想主张。表明李贽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盲从孔子。(2)史料二阐述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表明
34、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抨击了君主专制。(3)史料三体现了顾炎武的主张。表明顾炎武主张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4)史料四反映了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表明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主张遵循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史料运用14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思想的本质。 史论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 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天下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
35、”,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命题点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史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认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史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6、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更新。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评述了黄宗羲的思想特点。表明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2)史料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思想家思想的双重性。说明明清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史论归纳理解明清之际思想的双重性 (1)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2)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是资本主
37、义性质的思想,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15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5全国卷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本题运用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5 唐代儒学的地位 本题以唐代对待儒学的态度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6 宋代理学的主张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25 宋代理学的影响本题以“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转变为载体,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考题 12014新课标全国卷 唐高
38、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题 22014新课标全国卷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考题 32013新课标全国卷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
39、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考题 42012新课标全国卷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考题 52016江苏卷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
40、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考题 62016海南卷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16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考题 72015福建卷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考向 1 理学1.程朱理学认为,
41、“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考向 2 心学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
42、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强调的主旨是 (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4.王阳明将“乐”看作是“心之本体”,圣人和“常人之所同有”,但是常人却不能做到“真乐”,反而很“忧苦”。这反映其心学思想是 ( )A.“万恶心生,苦乐天定” B.“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D.“物由心定,事由心生”考向 3 明清儒学5.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
43、抨击了道学的虚伪6.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7.“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7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C.对理学的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
44、承发扬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第 28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项目 成就 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 是 的伟大革命
45、,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 推动了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 ;宋朝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 的时代 2. 数学(1)九章算术成书时间:约成书于东汉时期。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来演变为 。 3.天文(1)天文观测:留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 的记录。 (2)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 (3)仪器制作:创制了浑仪、简
46、仪等天文观测仪器。4.历法(1)夏朝时有了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185.农学与医学成就类别 书籍 作者(朝代) 地位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农书 王祯(元朝)农学 徐光启(明朝)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 被誉为“万世宝典”医学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朝)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误区提醒】 造纸术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造出的纸纸质较脆,使用不便;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纸的应用与推广。【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概念辨析】 天文
47、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其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构图解史】 古代中国科技命题点 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 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19史料二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史料三
48、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分布领域。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史料二论述了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及君主专制的存在,束缚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3)史料三反映了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主要说明儒学束缚人性,阻碍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科技成果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2.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特点 史实重经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