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7008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 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 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 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 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贸易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

2、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 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 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 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出现了 ,但仍然以木器和石器为主 耕作方式 主要耕作方法是 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作物种类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

3、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 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江南形成 的一年两熟制。 3(5)农田水利水利工

4、程:战国时期出现了 ,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 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 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3)地位、影响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漫画解史】 牛耕的出现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构图解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5、的演变【概念辨析】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4【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命题点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6、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 685 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 594 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

7、、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2)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的特点。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说明古代中国小农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3)史料三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5 史论归纳以通史视角认识中国

8、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9、,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命题点二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货殖列传史料二 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史料三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 中期 后期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40.3%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59.7

10、%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汉代江南地区的落后。说明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缓慢。(2)史料二证明了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表明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3)史料三说明北宋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南方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 史料运用6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从史料一到史料二的这种变化。2.史料三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史论归纳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

11、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12、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夏、商、西周时期:以 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行业特点7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生产。 产品质量: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发展表现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烧出成熟的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13、等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 形成 两大系统 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朝时,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 、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类型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 和家庭消费。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的产品。 (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 。 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 性质的生产关系。 3

14、.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国赢得“ ”誉称。 (3)瓷器大量出口,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教材补遗】 工商食官8“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

15、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误区警示】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构图解史】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关系【巧思妙记】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二大象征:丝绸、瓷器。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命题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礼记 王制史料二 方

16、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史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说明国家对手工业采取严格的管理政策。9(2)史料二体现了汉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说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3)史料三体现了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民营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运用1.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官营手工业与民营

17、手工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2.据史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论归纳1.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

18、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10高考试题 考查内

19、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25西汉初期经济的恢复以史记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7全国卷26唐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以唐中期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为载体,考查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26唐宋经济重心南移从唐宋经济重心南移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迁移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27明代手工业的发展以明末雇工现象为背景,考查明代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5全国卷24小农经济的形成以吕氏春秋上农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春秋时期

20、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2015全国卷27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以唐宋明清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考题 12017全国卷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考题 22017全国卷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

21、、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1考题 32016全国卷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考题 42015全国卷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

22、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题 52015全国卷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考题 62015全国卷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河南 15 16 2 1江苏 7 8 17 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考

23、向 1 农业的耕作方式121.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 2 年或 3 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 ( )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2.从汉代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中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3.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以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

24、今之田,昔之湖,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垦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 )A.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B.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C.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D.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考向 2 小农经济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5.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过905 次之多。这

25、种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 ( )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 B.限制土地兼并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 D.维护小农经济考向 3 古代手工业的成就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有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因为白瓷胎上贴有铁屑,火烧后就会留下黑斑(因此,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式,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13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7.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达 266 万匹,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

26、说明,长江流域 ( )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民众织丝积极性较高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考向 4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8.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 10 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 )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9.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发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甘薯、

27、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10.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第 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14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考点一 中国古代

28、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2)春秋战国: 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4)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繁荣。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6)明清:进一步繁荣。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增大。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 政府监管 发

29、展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西汉都城长安设 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期城市中 被打破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15(2)城市发展北方:长安、 、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临安、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 ”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 管理。 宋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

30、朝时, 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清朝时期 。 【构图解史】 古代中国“市”“坊”的发展演变 【图画证史】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注: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控制。 16【教材补遗】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

31、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构图解史】 古代商业的发展命题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 (东京)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

32、场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中国古代商业史史料三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区域扩大;说明经营时间、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说明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说明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镇经济空前繁荣。(3)史料三表明随着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观念发生变化且商人地位有所提高。说明明代存在乐于与商人交朋友、商人婚嫁奢侈的现象。 史料运用据

33、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17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3)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代长安城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城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城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中国古代商业的

34、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命题点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一 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因。在李唐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王鸿扬州散记史料二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史料三 北宋东京城布局图 史

35、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发展的原因。表明扬州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丰富。18(2)史料二主要说明唐代城市管理的特点。体现了唐代对商业的严格管理。(3)史料三说明宋代城市布局相比以前的朝代有所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到宋代有何变化?2.根据史料三可知,中国古代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是宋代城市的新气象。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方面的新变化。 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36、19(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坊市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

37、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1)商周的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并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 (3)土地兼并问题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

38、民的土地。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明朝政府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2.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及之后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 、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 ”,提出农本商末。 西汉:实行货币官铸、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 ”。 20(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 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

39、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代“闭关锁国”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 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教材补遗】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漫画解史】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21注:“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

40、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命题点一 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韩非子 奸劫弑臣史料二 (乾隆时期有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史料三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重农

41、抑商政策的实施。说明商鞅首倡“重农抑商”。(2)史料二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将积累的资金投向田地(农业)。(3)史料三反映出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目的。表明其目的是防止敌对势力与倭寇相勾结;体现了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禁止私人从事对外贸易。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古代统治者倡导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2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史论归纳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

42、社会财富的积累。(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的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不是用来经营工商业。命题点二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及原因史料一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史料二 据史

43、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现象。反映了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2)史料二反映了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说明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23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史论归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

44、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为载体,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4242017全国卷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以明代玉器使用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

45、象的能力2017全国卷26唐代土地制度的影响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载体,考查唐代土地制度影响下的经济特点,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2016全国卷25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为载体,考查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016全国卷26宋代土地政策以宋代土地占用情况为载体,考查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27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明成祖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明代迁都北京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判断问题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6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宋代纸币“交子”

46、的功能,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27 清代的对外贸易以史料记载为载体,考查清初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25 宋代的土地政策以唐宋土地制度的变化为载体,考查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26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明代的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明代商品经济中商业贸易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宋代朝廷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的认可为背景材料,考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47、力 考题 12017全国卷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25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考题 22017全国卷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考题 32017全国卷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48、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考题 42016全国卷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26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题 52016全国卷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考题 62015全国卷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题 7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