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970090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6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9 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时作业(二十) 第 20 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1.1951 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效C.当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当时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2.“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新中国建立 156 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 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

2、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3.阅读 1952 年与 1957 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 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4.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 ( )2A.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B.反映了新中国改造资本主义的创举C.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5.1957 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

3、637 元,比 1952 年增长 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 年增加近 30%,5 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B.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D.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6.杨继绳指出: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4、动7.陈云在中共“八大”会议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同时他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和现代化的手段。”材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B.社会主义建设中两种经济形式可以并存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完善D.经济建设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8.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 1958 年的“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趴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 ( )3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5、.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9.1962 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10.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 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 亩(1 亩=666.667 平方米),房屋 66346 间,机器 111 部,汽、马车 170 辆,牲口 1189 头,生猪 14123 头

6、,羊 21485 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B.农业合作化运动顺利推进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1.1961 年 3 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其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 85.4%。这项政策 ( )A.试图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12.下图为 1976 年发行的纪念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的邮票。这一物证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4A.“文革”对经济发展负面影响有限B.“文革”时期

7、的错误做法得到纠正C.“文革”时期调整、整顿措施初见成效D.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大量聘用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 年,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已达到两万人,仅重工业部门就有 6800 人,其中美国工程师达 1700 名,其他则是来自德、奥、英、捷等国。从中央某些部门到工厂、车间甚至班组,都有他们的身影,连苏联国家设计局都是在外国专家帮助下组建的。同时,苏联工业部门与许多世界著名公司如美国福特、通用电器等企业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技术合作。外国专家和技工为苏联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摘编自姚海19291933 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

8、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顾问。据统计,19491960 年来华工作的专家总计超过两万人,其中苏联专家占 89%。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如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设计专家,负责全国性的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同时,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1957 年后,来华外国专家逐渐减少。摘编自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引进专家人才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5(2)根据材料一、二并

9、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在引进专家方面与苏联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这一举措予以简要评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苏两国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都经历了一系列探索。苏联:1936 年,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1939年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 年,赫鲁晓夫断言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 年宣布在 20 年内“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1967 年,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7 年,苏联宪法载明“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1956 年,中共八大宣布社会

10、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要用十年赶英,二十年赶美,五十年实现共产主义”。1987 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结合材料和苏、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的认识,并对你的认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结论明确,依据史实,阐述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课时作业(二十一) 第 21 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间 /40 分钟一、选择题61.1979 年,中国提出对内

11、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 )A.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D.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2.下图是我国 1950 年至 1985 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a 至 b 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 至 c 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 至 e 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 至 f 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3.一位西方历史学者指出:“(20 世纪)70 年代即将结束时,农民的情况发生了突然而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一旦邓小平巩固了他

12、对政治联盟的控制,他的政权就开始发布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这里“农业非集体化”的命令 ( )A.开启农村大范围人民公社化运动B.促成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美好愿望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 (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开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75.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

13、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 )A.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B.实现了政企分开C.改革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6.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计划和市场相结合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D.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7.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 1996 年底,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累计已达 1748.84 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 10

14、972.8 亿元。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深化B.全球化趋势加强C.新经济体制建立D.思想进一步解放8.1997 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 2850 万户,从业人员达 5541 万人;私营企业达 96 万家,从业人员达 1349 万人。1999 年 1 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 家私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9.1985 年 8 月 28 日,邓小平同

15、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8D.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0.“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广东地区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6、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11.有评论说,中国用决绝的手段希望融入世界体系WTO。但是,这种选择将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行业和企业陷入裁员甚至破产的困境。最惨重的是有 100 多万职工的汽车制造业,一半人面临下岗;钢铁和石化行业职工失业的比例分别为 30%和 20%;即使是发展前途光明的电信行业,也至少有 10%20%的职工失业。实际上,中国加入该组织 ( )A.不利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造成中国的就业面更加狭窄D.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1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 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 ( )A.市场经

17、济有较强的排他性B.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D.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二、非选择题13.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

18、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9第五次:清朝咸丰(18501861 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材料二 1978 年至 1983 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 200 万人;而到 1987 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 1810 万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 1995 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 707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

19、高到 5.86%。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现象与历史上客家人的迁徙运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14.下图是 1979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上述曲线图提出你的认识,并用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1课时作业(二十)1.B 解

20、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新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效,故选 B。材料中美国时代周刊的评论符合史实,A 项错误;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建立工业体系,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 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在 1956 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D 项错误。2.C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援建中国的项目大多属于重工业领域,故中国形成了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影响了中国工业化体系,故选 C。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 19491952 年,与材料中“一五”计划期间不符,A 项错误;在苏联援建中国的同时,中

21、国科技人员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没有完全依赖苏联技术,B 项错误;打破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的标志是 1949 年中苏建交,D 项错误。3.B 解析1956 年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 B。1951 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 项无法反映 1957 年与 1952 年相比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增长的原因,错误;材料体现了农业经济的主要数据,无法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C 项错误;图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市场需求无关,D 项错误。4.B 解析 根据图片“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是新中国改造资本主义的一次创举,故选 B。国民

22、经济恢复期是在 19491952 年,与材料“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不符,A 项错误;图片中“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等信息反映了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无关,C 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得以建立,它是一种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市场,D 项错误。5.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等信息可知,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三大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D。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由私有到公有,但是城市并未发生根本变革

23、,A 项错误;1957 年我国的“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与农民收入增加无直接关系,B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到 1957 年并未完成其任务,C 项错误。6.C 解析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选 C。新中国政权没收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与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关,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 项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

24、社会主义时期的失误,此时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D 项错误。7.B 解析 材料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说明两种经济形式可以并存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故选 B。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A 项错误;1956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 项错误;中共“八大”正确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不能反映受“左”倾思想的影响,D 项错误。8.C 解析 “剿雀”战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但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故选 C。材料中“剿雀”战与城市化的进程无关,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 1952 年完成,B 项错误;“剿雀”

25、战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无关,D项错误。129.D 解析1962 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选 D。1956 年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因此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农业生产不再是小农生产,而是集体生产,A 项错误;1952 年,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消除了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B 项错误;1958 年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 1962 年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C 项错误。10.C 解析 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

26、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 个,应调整为 3270 个”等信息可知,这是在中央“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地方市委和市政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改革,A 项排除;由材料所述“原高级社”可知,该措施针对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非农业合作化运动,B 项排除;由材料“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可知,此时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项排除。11.A 解析 由“1961 年 3 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可知,由于 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国家经济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国家进行了初步反思,

27、从而在农村进行纠“左”行动,缩小公有制的规模,故选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C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农村中的纠“左”行动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规模,D 项错误。12.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得,19711976 年,经过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局部调整、整顿,经济建设初见成效,尤其是 1975 年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第四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故选 C。“文革”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有限”的说法有误,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绝对,材

28、料仅反映了“文革”时期取得的部分成就,B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错误。13.(1)特点:面向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专家涉及部门范围广;注重技术合作(引进人才与自身技术积累相结合)。背景:苏联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科技人才就业的需求)(“西方国家对苏联态度的转变”或答“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2)不同:从方向上看,中国引进的专家以苏联一国为主;从范围上看,中国引进的人才除涉及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军事和政府管理领域(或中国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从方式上看,中国引进专家属于两国政府间的交流

29、(或中国引进专家具有官方交流性质)。评价: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国家、领域、范围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苏联和西方国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方向、范围、方式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苏联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于基础工业部门”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得出,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国家的经验,故这一举措

30、的实施有其必要性;苏联专家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根据材料二“在军事领域,海军、空军、炮兵等技术兵种,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总数也在万人以上”“外国的顾问还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门,向新中国传授其管理经验”得出增强了我国的军事13实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和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敌对政策得出,密切了中苏关系,有利于打破美国的封锁,对新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14.举例: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必须立足国情。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提

31、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了“左”倾错误,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失,成为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效仿苏联模式,20 世纪 50 年代末“左”倾错误泛滥,使改革严重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制定经济建设方针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思想;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 根据“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这一论题,进行破解并提出论点。材料中呈现的是苏联和中国在先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进行的探索历程

32、。苏联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先后经历“全面展开到基本建成到已经建成”的阶段,但是事实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使各项建设脱离了本国实际(国情),进而使得苏联在 1991 年解体。中国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中国“左”倾错误的体现,中国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推行改革开放,初步实现了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转变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课时作业(二十一)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1979 年”“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其指的是该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故选 D。根据材料“1979 年”并结

33、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B 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2.D 解析e 至 f 时期是改革开放时期,此时期城镇人口剧增表明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故选D。该折线图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a 至 b 时期,“一五”计划中各项工业迅速有序地发展起来,A 项错误;b 至 c 时期,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错误,使经济向前发展,B 项错误;c 至 e 时期是“左”倾错误思想泛滥的时期,民主法制受到破坏,C 项错误。3.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20 世纪

34、70 年代末可知,“农业非集体化”指的是在农村中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年),它改变了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农民获得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故选 C 项、排除 A 项;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早于题干中的时间,B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D 项错误。4.B 解析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故选 B。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C 项错误

35、;开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在 1992 年“南方谈话”后,D 项错误。5.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该措施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C。材料中的措施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A 项错14误;材料并没有实现政企分开,只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 项错误;材料措施没有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D 项错误。6.A 解析 根据“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可以判断其强调应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选 A。材料强调“社会主义”,B 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计划经济逐渐被取代,C 项错误;材料强调公有制的基础作用,没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项错

36、误。7.A 解析 根据材料“20 世纪 90 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冲破了“计划”与“市场”的束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促使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 A。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化趋势加强,但其属于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根据所学,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但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D 项错误。8.C 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较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强,故选 C。非

37、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A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B 项错误;材料未说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D 项错误。9.C 解析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吸收外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 C。三大改造发生在 1953195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错误;1992 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 项错误;1984 年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决定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D 项错误。10.C 解析 依靠出租房屋的收入为生,反映出广

38、东地区的流动人口多,从而体现出广东地区在该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选 C。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材料体现不出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A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是在 1993 年,B 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11.D 解析 材料中部分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面临困境,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也获得了新机遇,故选 D。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机遇和挑战并存,A 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比例,B 项错误;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就业面扩大,C 项错误。12.B 解析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39、”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故选 B。“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反映了中国已逐步实现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的分化整合,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13.(1)制度:宗法制。原因:战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重心的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等动乱频发;列强贩卖华工出国。(3)19781983 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

40、业化整体水平不高)。151987 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以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以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徙到以分散流动为主;由向落后地区迁徙转向往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徙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徙为主。(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回答宗法制;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对外政策、交通、国

41、内矛盾等方面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978 年至 1983 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 200 万人”可得 19781983 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利于人口的流动,而流动人口数量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动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据材料二“而到 1987 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 1810 万人”可得 1987 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规模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均促进人口的流动;据材料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人口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

42、海省份流动”可得 20 世纪 90 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第二小问,从客家人迁徙的时期、推动力、原因、规模、流向地区、年龄段等进行分析可得出。14.示例一:观点: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1979 年以后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GDP 总体呈增长趋势。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 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这三个时期 GDP 波动较大,说明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发展。示例二:观点:从 1979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曲线图

4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以 1992 年为基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1992 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不稳定,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人们的思想大部分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等、靠、要”;1989 年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使得增速减慢;以深圳为代表的四大经济特区建立促进了经济速度的增长。1992 年以后增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扩大刺激了国内生产。可见经济增速快慢和稳定与否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与改革开放的程度关系密切。解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如果选择以 1979 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 1978 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 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8 年中国市场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来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如果选择以 1992 年作为分析的参照,则选取 19791992 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2001 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来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现出前期起伏不定,后期总体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