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试卷

;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C,答案,解析,(2018年天津卷,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2.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

地表形态试卷Tag内容描述:

1、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C,答案,解析,(2018年天津卷,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
根据图例可知,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的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
页岩、砂岩为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D,答案,解析,(2015年天津卷,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

2、用为(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答案 1.A 2.B解析 从材料可知图中干燥的荒原在亿万年前为海洋,说明亿万年以来该地区陆地在上升;图示地区为干燥的荒原,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科学家在亚平宁半岛西海岸水面下 30 米处的一个洞穴中,发现洞底有隆起的灰色石笋,切开石笋的剖面可以看到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为海洋微小生物遗体 )互相交错,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34 题。
3该洞穴岩石成因与下列岩石相同的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C大理岩 D石灰岩4从石笋剖面可以得知( )A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2 -B该地区地壳一直处于抬升状态C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D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一次答案 3.D 4.C解析 石笋的剖面为棕黄色的岩石层和白色的沉积层互相交错,说明其形成原因为沉积作用;选项中只有石灰岩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白色沉积层为海面以下生物沉积,棕黄色的岩石层为海面以上泥沙沉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石笋剖面中有两层棕黄色岩石层,说明该地区曾露出海面两次。
下图示意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它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

3、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C(2018 年天津卷,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2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
根据图例可知,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的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
页岩、砂岩为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D (2015 年天津卷,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解析】根据地质作。

4、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太阳辐射能(二)作用力: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2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

5、 D.2.太行八陉中,交通意义最为重要的是( )A.飞狐陉B.井陉C.白陉D.轵关陉答案:1.D 2.B2解析:第 1 题,“陉”是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说明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是交通要道和关隘要冲,故选 D 项。
第 2 题,井陉横穿太行山脉,连接两个主要城市太原和石家庄,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交通意义最为重要,故选 B 项。
(2017四川成都二模)下图中的铁路曾多次因大风导致列车脱轨、倾覆及设备损毁。
据此完成第34 题。
3.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路段是( )A.十三间房附近B.三间房附近C.了墩附近D.哈密附近4.该段铁路没有沿虚线走向修建,主要是因为虚线线路( )A.风灾危害大B.修建成本高C.洪涝灾害多D.占用耕地多答案:3.B 4.B解析:第 3 题,根据风频图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三间房位于山谷谷口处,峡谷地形加剧了风速,加重风力的危害,所以受大风危害最严重的路段为三间房附近。
第 4 题,山区修建铁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图中该段沿虚线走向修建,需要穿越多条等高线,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2018北京朝阳质检。

6、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

7、T14 2014T17、202018T15 2016T1920 2018T22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果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总的趋势是使地表2件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 是岩浆岩;B 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 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

8、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大规模的 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相互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 为主、 为辅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 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 岩浆、B 、C 。
2(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 外力作用、b 、c 重熔再生、d 。
重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举 例 。

9、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及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
在介绍地壳物质循环时,教材首先阐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地壳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以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

10、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固结成岩,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及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趋于平坦,一、地质作用,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日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例1.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小试牛刀,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的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 、 分为若干单元,叫做板块。
,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分别 、 、 、 、 。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3.板块 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 相对稳定。
,4.板块相互。

11、度的变化。
,-6-,(4)板块运动,-7-,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 亚欧 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 印度洋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非洲 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 裂谷 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 褶皱山系 。
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8-,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坦 。
,-9-,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 图中A为 侵入型 岩浆岩,B为 喷出型 岩浆岩,C为 沉积岩 ,D为 变质岩 。
2.主要的地质作用 图中代表 (上升)冷却凝固 作用,代表 固结成岩 作用,代表 变质 作用,代表 重熔再生 作用。
,-1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素养提升4,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典题研析 (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如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

12、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_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_。
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 因素 作用风化作用 温度、水、_使岩石发生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_地貌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 -1岩石的分类:A 是_,B 是 _(或变质岩),C 是 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a_;b 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c 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_作用。
【问题思考】1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

13、是软流层的岩浆上升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
第 2 题,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
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故 D 项正确。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 200 、埋深 310 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
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 35 题。
3.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A.、乙 B.、丙C.、沉积岩 D.、甲4.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5.可燃冰多形成于( )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2答案 3.A 4.C 5.B解析 第 3 题,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

14、是软流层的岩浆上升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
第 2 题,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
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故 D 项正确。
干热岩是温度大于 200 、埋深 310 千米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
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 35 题。
3.图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 )A.、乙 B.、丙C.、沉积岩 D.、甲4.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5.可燃冰多形成于( )A.海岭附近的深海盆 B.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三角洲附近的浅海 D.高纬的较寒冷海域2答案 3.A 4.C 5.B解析 第 3 题,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

15、 )A.冷却凝固B.固结成岩C.变质作用D.重熔作用2.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 )A.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B.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C.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D.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2答案:1.B 2.C解析:第 1题,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可知其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而成。
第 2题,由图可知,甲乙一线沉积厚度比较薄,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
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并根据外力堆积填低的原理推测,地势较高处沉积物薄,较低处沉积物较厚,且沉积层底部为曲面。
故选 C项。
(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 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幻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

16、度的变化。
,-6-,(4)板块运动,-7-,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 亚欧 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 印度洋 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非洲 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 裂谷 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 褶皱山系 。
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8-,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于平坦 。
,-9-,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 图中A为 侵入型 岩浆岩,B为 喷出型 岩浆岩,C为 沉积岩 ,D为 变质岩 。
2.主要的地质作用 图中代表 (上升)冷却凝固 作用,代表 固结成岩 作用,代表 变质 作用,代表 重熔再生 作用。
,-1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素养提升4,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典题研析 (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如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

17、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世界上海拔超过 8 000 米的 14 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1你能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吗?2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
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2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读图认识主要的侵蚀地貌读图认识主要的堆积地貌【典型案例 2】探究材料 教材 P71图 4.3 海水侵蚀地貌、图 4.4 冰川侵蚀地貌、图 4.5 海水堆积地貌、图 4.6 风力堆积地貌。
研究表明,如果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区的持续抬升因素,珠峰的高度应在 20 000 米以上,而最新测量结果实际为 8 844.43 米。
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何?2你能解释珠峰高度为什么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的原因吗?3探究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典型案例 3】探究材料 教材 P72图 4.8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怎样?2你能把教材。

18、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解析:第 1 题,该岩石分层明显,属沉积岩。
第 2 题,首先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后被侵蚀,形成该景观。
答案:1.C 2.A(2017 届重庆模拟)右图中为沉积岩,为岩浆岩,读图,完成 34 题。
3右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BCD4若为石灰岩,则与接触地带易形成( )A花岗岩 B大理岩C页岩 D砾岩解析:第 3 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岩浆岩穿过了岩层,则形成年代更晚;岩浆岩穿过了岩层,说明形成年代晚于。
第 4 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2答案:3.C 4.B(2017 届湖北名校联考)下图是对三峡工程下游各河段冲刷发展过程的预测,宜昌、城陵矶、武汉和大通依次为长江沿线的观测点。
据此完成 56 题。

19、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上了它们的背面。
这些风景画描写的地貌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结合材料探究:上面四幅景观图中,其地貌形成过程以内力作用为主的是哪一幅?其内力作用的表现主要是哪种形式?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成海蚀柱、桂林山水、三峡的外力作用以流水溶蚀作用为主的是哪一种?主题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材料 1: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1)结合材料探究:什么是风化作用?图示风化作用主要受哪几种因素的作用?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材料 2: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 。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2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
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
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
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
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2)结合材料探究:写出图 A、。

【地表形态试卷】相关PPT文档
【地表形态试卷】相关DOC文档
标签 > 地表形态试卷[编号:222472]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