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无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2.体会诗中诗人表现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表现的情感。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1、导入。一切都会过去,而唐诗却历经时间风雨的侵蚀,保持着永不消褪的绿色,一千多年来一直震撼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挺立在唐代诗坛的一队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使得宋朝以后的诗人,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即使在晚唐衰飒的风尘中,仍有一位踏步而来歌者,带着他那低沉而感伤的嗓音,不经意的一挥手,便撒下一路的唐诗的花朵。他就是“小李
2、杜”中的小李李商隐。2、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 治上 因受牛李党争牵连,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遭排挤,潦倒一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唐代“小李杜”之一。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 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3、诗以“无题”命篇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 。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二、讨论释疑。1、读诗歌,注意字音,了解诗歌大意。22、再读诗歌,你从诗中读出什么情感?悲伤,凄苦,离
3、愁之深三、成果展示这些情感诗歌是如何体现的?1)首联:交代了季节:暮春。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未见时的苦苦思念,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情景交融,渲染烘托了离愁别绪。2)颈联:这两句虚写,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猜想相爱的双方别后在生活中的情态:,女子早晨对镜梳妆,唯恐容颜变老;女子因爱而担忧。男子深夜吟诗只觉得月光分外寒冷;夜吟是因相思难以入眠,吟诗遣怀;写出离愁之深, “但愁” “应觉”是猜想之词,蕴含对对方的担心和怜惜之情。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方尽”隐指“思方尽” , “烛 泪”隐喻相思之泪。诗句以“蚕丝”喻“相思” ,以 “烛泪”喻”相思痛苦之泪“
4、,运用比喻、双关,形象贴切地表明对意中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3、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的作用。强作宽慰之语。诗句的意思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诗人运用典故寄托美好愿望,透露出无法见面,只能靠书信来传情的无奈,进一步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四、师生点评。1、前四句(首联和颔联)抒难舍难分之情,表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么意义?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歌颂无私奉献,已醇化为一种哲理,其涵义也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意。五、检测反思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青山隐隐水迢迢”中“隐隐” “迢迢”写景蕴涵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 “隐隐”和“迢迢”这对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