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1083618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合水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150 分钟,150 分)第一部分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

2、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

3、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

4、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 2 -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

5、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 “是中国人就转” “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 21 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

6、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未必有关。C.一家人各看各的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有时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须臾离不开微信,不论这种生活是

7、好是坏,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

8、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3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 “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 “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

9、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

10、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 年 11 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 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

11、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1937 年 7 月 28 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 “到- 4 -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

12、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 , “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 , “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

13、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1938 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 ,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 “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

14、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 ,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15、 ) (3 分)A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B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C为国做事, “私心窃慰” ,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D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 3 分)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颇有成见。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 5 -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C梁实秋因深受

16、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谁的电话 何燕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

17、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像房事进行到一半脚抽筋一样。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

18、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 “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 ”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 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19、 6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 “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 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 “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 “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20、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两个男人继续喝。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过后又发来一信息

21、:“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 ,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 ,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 ,到现在的“打一千” 。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可醉了的

22、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 年第 1 期)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7 -A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B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

23、无穷。8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5 分)9有人说,小说的标题“谁的电话”应该改成“寄月饼”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苏轼传(节选)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熙宁四年,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

24、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

25、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8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10.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比较B.徙知密州 知:主持C.慨然太息 太息:叹息D盖亦鲜矣 鲜:少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B提

26、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苏轼十岁时,受教于母亲程氏,在读到范滂传后,就打算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怀澄清天下之志的人。B.苏轼在杭州上任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C.徐州任上,苏轼带领全城官吏抗洪。守住徐州城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石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D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

27、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 分)(2)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寄外舅郭大夫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 ,- 9 -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

28、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C.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

29、名句默写。 (1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2) 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 , 。(3) 孔雀东南飞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刘兰芝对焦仲卿发誓“ , ; , ” ,表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强。(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6) “ , , ?”指出只要“尽吾志” ,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第二部分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17.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

30、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10 -D从文章风格看, 庄子奇幻, 孟子雄辩, 荀子浑厚, 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A. 近年“两会”期间,教育改革、收入分配“二孩”政策、新能源等民生问题成为电视、报刊、网络和媒体热切关注的焦点。B.中国乒乓球队屡获世界冠军,称霸世界乒坛,这是由于他们有敢

31、打敢拼的精神以及教练与队员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分不开的。C.“互联网创业创新” ,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D. 漫游费被人形象地称为“化石费用” ,就在于其是 20 年前 2G 时代的产物,可如今早已是4G 时代,收取漫游费,道理上是很难说得通的。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3 分)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 ,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

32、践精神,_。诸如“东坡鱼” 、 “东坡肘子” 、 “东坡羹” 、 “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20.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5 分)孟子,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材料: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屈原 岳飞 沈括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四、写作(60 分)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

33、铁骨,怎能长大呢?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1 -1. B 有时也有关系 2.D 3.A 因果倒置 4.A 5.C 扩大范围6.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 每点 2 分,准确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7.B8. 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

34、寄迟了。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 9示例一:同意改成“寄月饼” 。理由如下:第一、从情节来看,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中秋之夜,小说中又多次写到“寄月饼” ,既写了老葛为女儿寄月饼,也写了毛毛为父亲寄月饼。 (2 分)第二、从艺术手法看, “寄月饼”一事让两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分)第三、从人物形象看,围绕“寄月饼”一事,表现了三个人物不同的特点,老葛对女儿无微不至而令人心酸的爱。毛毛的懂事体贴,小若的冷漠自私。 (2 分)第四、文章反复写“寄月饼”一事

35、,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2 分) 。 示例二:不同意改。理由:“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第一、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 分)第二、从艺术构思来看, “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 (2 分)第三、 “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2 分)第四、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

36、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2 分)10.答案:A 11.答案:D12 答案:C 是用木头筑堤13.(1)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昵?”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

37、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 、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熙宁四年,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 12 -

38、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

39、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建中靖国元年(1101) ,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 66 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 (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

40、,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4.D 是反问15. 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 (分析第三联亦可。 ) 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或: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 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或:对社会不平的怨愤)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答对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余虽好修姱以鞿

41、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7.DD 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可用来形容人或物,比喻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色。句中形容这些作品各有各的特色,成语使用符合句意,故 D 项正确。A 项,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此处成语使用望文生义,句中说因寒冷而发抖,并无恐惧之意,故 A 项不正确。B 项,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此处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句中说蓝军拼命作战,扭转不利战局,夺回主动权,并非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

42、阵营进行攻击,故 B 项不正确。C 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成语使用望文生义,句中写代表们积极踊跃地发表言论,并非要给代表们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故 C 项不正确。18. D A 项逻辑有误,概念交叉, “媒体” 、 “报刊” 、 “网络” 、 “电视”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B 项杂糅, “由于”和“分不开” 。C 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 “引导和推动”不能与“氛围”搭配,在“引导和推动社会”之后加“形成” 。- 13 -19. 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他不仅爱好美食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试题解析:这段文字 介绍的是苏轼作为文人爱好美食的情况。第一空,由后文

43、文人爱好做饭失身份可知补写的内容应该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第二空,苏轼不在乎身份,不但爱美食,而且爱下厨房亲自实践。第三空,后文列举了“东坡鱼” 、 “东坡肘子” 、 “东坡羹” 、 “东坡豆腐”等名菜,可知苏轼凭借自己的创意和实践做出了很多名菜。20. 屈原,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岳飞,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沈括,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21. 非走不可的弯路” ,从短语形式和内容来看,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思考。形式上是一个偏正式短语,体现了一定的限制性;内容上“弯路”前面加了“非走不可”这一定语,强调了人生

44、的弯路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突出了生命的必然过程。所以,在选材立意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并注意题目中的两点含义。对“弯路”内涵的理解与诠释。 “弯路”的本义是弯曲的、不直的路。因此,题目中的弯路是一个比喻,它指工作、学习等不得法而多下的功夫。所以, “弯路”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主观失误而造成无法弥补的令人痛心的过错。对“非走不可的弯路”内涵的理解与诠释。 “非走不可的弯路”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性、必然性。人生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失误每个人都会犯,只是或大或小而已。但正是一次次的失误,让我们吸取教训,即材料所述“练就好筋骨” ,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在构思行文时一定要确定好文题的表述对象,文题中心成分“弯路”为我们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从写作内容看,它首先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在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所做的各种积极的努力、探索、尝试,尽管由于自身年轻的局限,这种努力、探索、尝试可能暂时以失败告终。这样的努力、探索、尝试又何尝不是一种弯路?其实,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也都会“摔跟头,碰壁,头破血流” ,如家族曾经的衰落、国家的动荡,十年“文革”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曾使社会发展或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受到阻碍的现象又何尝不是“弯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BS PD IEC TS 62763-2013_5284 Pilot function through a control pilot circuit using 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 and a control pilot wire《通过控制导向线使用PWM (脉冲宽度调制) 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导向线》.pdf
  •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BS ISO 8070-2007 Milk and milk products - Determination of calcium sodium potassium and magnesium contents -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ic method《牛奶和奶制品 钙、钠、钾和镁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pdf
  •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BS ISO 8082-1-2009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 General machines《林业用自推进机械 防倾.pdf
  •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BS ISO 8082-2-2011 Self-propelled machinery for forestry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roll-over protective structures Machines having a rotating platf.pdf
  •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BS ISO 8083-2006 Machinery for forestry -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s (FOPS) - Laboratory test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林业机械 落体防护装置(FOPS) 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pdf
  •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BS ISO 8086-2004 Dairy plant - Hygiene conditions - General guidance on inspection and sampling procedures《乳品厂 卫生条件 检验和取样程序通用指南》.pdf
  •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BS ISO 8096-2005 Rubber- or plastics-coated fabrics for water resistant clothing - Specification《雨衣用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规范》.pdf
  •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BS ISO 8097-2001 Aircraft Minimum airworth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st conditions for certified air cargo unit load devices《航空器 经认证的航空货运集装单元装置最低适航性要求和试验条件》.pdf
  •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BS ISO 8114-1993 Textile machinery and accessories - Spindles for ring-spinning and doubling machines - List of equivalent terms《纺织机械和附件 环锭纺纱机和并线机用锭子 同义术语表》.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