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08414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8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题。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孔会侠2015 年 8 月 16 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 38 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李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 62 年的人生经历和 38 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1953 年 10 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李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

2、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李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1960 年,李佩甫入读小学。李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李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李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

3、富的文学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1971 年 3 月,李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李佩甫与村民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地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侯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1978 年至 1985 年是李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李佩甫这拨“50 后”作家,在马尔

4、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李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 年,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 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 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 年,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22012 年,李佩甫经过 8 年时间的

5、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李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将生命册放在李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李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有删改)相关链接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6、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 3 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 50 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一直到 90 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佩甫 62 年的人生经历和 38 年的创作过程,印证了他常说的“过程是不可超越的”,显

7、示了人生经历积累的重要性。B.李佩甫小学时的读书故事,今天看来让人心酸。也正是这样让人心酸的“苦读”,给了贫困生活中的李佩甫以精神的滋养。C.轰轰烈烈的下乡运动,让怀揣壮志的李佩甫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D.厚积薄发是李佩甫创作的重要体现,在经过漫长的人生积淀和素材积累后,李佩甫在 20 世纪 80年代后期终于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

8、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丰富的文学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3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35 题。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记连环画家贺友直舒靓芫2016 年 3 月 16 日晚 20 时 30 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 94 岁。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

9、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有人曾形容,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1938 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做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

10、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 20 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画笔实亦史笔”。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1996 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

11、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在一个“容纳了 108 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1955 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 30 平方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俩老4人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

12、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抿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抿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

13、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忍不住号啕大哭。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世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

14、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我,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 年 5 月,有删改)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贺友直先生少年家庭贫困,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B.贺友直先生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15、。C.贺友直先生在艺术上求真,他善于“观察人间万物”,“画笔实亦史笔”,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D.贺友直先生有真性情,他细心体会生活,曾因思念亲人号啕大哭,也曾因家人团聚而潸然泪下。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出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5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 1996 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

16、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D.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5.从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创作实践和人生追求的角度看,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谈谈你的理解。6练案八 传记阅读的综合性选择题1.A 解析 A 项,以偏概全,“显示了人生经历积累的重要性”理解不全面。“过程是不可超越的”不仅指人生经历,更主要的是指素材的积累和生活体验的积淀。2.D 解析 A 项,“主动体验”说法不准确,他在侯王村做知青时的一些做法并不是为了积累素材。B 项,“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错,相关链接中,李佩甫说“我最终把平原当

17、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一直到 90 年代才完成”。C 项,“花费时间最长”没有依据,李佩甫说“时间用了 50 年”,强调的是积累。3.C 解析 C 项,“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在文中没有依据。4.C 解析 A 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B 项,“唯一”有些绝对。D 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过程中的作用。5.参考答案 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因对自己的产品永不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挚爱、谦虚平和、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贺友直先生热爱本业,钟爱连环画。他把画连环画当作饭碗,挚爱连环画。他谦虚平和,坚持不懈。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一个画家,而且不承认是“专家”,只承认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国画、油画等领域,他却始终坚持自我。他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虽然他会说自己“思维枯竭了”,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有人曾形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他。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主精神的理解分析。题目给出了分析的角度:“从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创作实践和人生追求的角度。”从贺先生的连环画创作看,一生执着于此,精益求精;从人生追求看,谦虚平和,追求卓越,力求极致。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