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重难点“精讲” 】一、百家争鸣归纳记忆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 ,实行“仁政” ,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顺应时势和民心。四个思想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二、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
2、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三、诸子百家思想(含儒家思想)表解: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孟子 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儒家荀子强调“天行有常”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墨家 墨子 提出“兼爱” “非攻” “尚贤”等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道家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 韩非
3、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2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易误辨析: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学思想,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
4、当时的“显学” 。【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史料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史料与史证(2)史料主题: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史料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 25
5、 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 “成己成物”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都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3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史证 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包括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儒家的人与人的和谐,反映了传统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体现了其现实价值。【解题技巧指导】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教材中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技巧体验:所谓“六艺”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由此可知,西周的教育(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礼乐制度为目的【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