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元质检卷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湖北以古琴台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原始农耕祭祀文化为代表的“神农文化”,以土家族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清江文化”等,影响深远,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体现了(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2.(2018天津红桥质检)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理解。下列能体现
2、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A. B. C. D.3.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差异 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决定了各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A. B. C. D.4.(2018云南统一检测)苏绣至今已有 2 000 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
3、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不会成就今日的苏绣。这表明( )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A. B.C. D.5.(2018湖北黄冈期末)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有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
4、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A. B.C. D.6.(2018山东郯城模拟)在安徽,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它们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由此可见(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中华文化能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
5、化具有区域性 中华文明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异彩纷呈A. B. C. D.7.“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无论你身在何处,常有一些山水景致会勾起你对故土和亲人的无尽思念。乡愁( )是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文化沉淀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反映了文化对个人生活的持久影响A. B. C. D.8.“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在中国人初次见面惯常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具有延
6、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特征 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2A. B. C. D.9.(2018广东一模)“长城研学实践”第一课相约长城大海活动,以长城为载体,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传播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材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A. B. C. D.10.首个绿色中国梦公益广告中国梦库布其治沙篇
7、在央视多频道播出后,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这表明( )人民群众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核心价值凝魂聚气,人人践行 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指引方向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A. B. C. D.11.自从仰韶文化带有纵横交错棋盘图形的陶器出土以来,围棋的发展历程已拉伸逾 5 000 年,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围棋的思维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下列对围棋认识正确的是(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
8、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 B. C. D.12.(2018山东淄博模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始终坚持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统一,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是因为( )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 B. C. D.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共 40 分)1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教育部印发的
9、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材料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经历
10、了 5 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交流中吸纳外来、在互鉴中发展自我,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0 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指出我们坚
11、定文化自信的理由。(12 分)314.(2019山东青岛二中测试)一个大党,一条小船。1927 年嘉兴湖的小小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远航,成为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从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炼长征精神,从宝塔窑洞中生发延安精神,到进京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从建设时期的干劲豪情,到改革岁月的激情壮志,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革命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精气神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实现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将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鼓起信仰风帆,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
12、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船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18 分)4单元质检卷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A “知音文化”“道家文化”“神农文化”“清江文化”等具有不同特点,说明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符合题意。湖北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影响深远,体现了湖北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入选。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但不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说法错误。中“融合统一”说法不妥
13、,且“相互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科技成果,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题意不符;“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但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题意不符。3.B 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符合题意。区域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碍相互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故排除。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不是决定
14、,故排除。4.B 苏绣至今已有 2 000 余年的历史,这表明苏绣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这表明苏绣文化博大精深,正确。地理环境只是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文化,不选;“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绣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选。5.C 徐悲鸿用“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对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理解作了精妙的概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服务,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15、,说法错误。6.A 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的形成,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正确且符合题意;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7.B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说明乡愁寄托着人们对故乡山水与乡土习俗的思念,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沉淀,使人久久不能忘记,不论你走多远,无论你身在何处,乡愁永远对个人的生活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乡愁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选 B 项。8.B 错误,汉字为今天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错误,地名不具有一元性的特征;正确且符合题意,“在中国人初次见面惯
16、常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表明“地名”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正确且符合题意,“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表明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故选 B 项。9.D 优秀中华文化才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错误;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心中创造性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也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正确。10.C “库布其人绿化沙漠的奋斗精神使人们深受震撼,沙漠变绿洲的中国梦让
17、全社会的正能量再次积聚”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符合题意;中“人人践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引方向,是错误的。故选 C 项。11.D 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轨迹;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符合题意,围棋作为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 D 项。12.D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材料主旨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
18、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观点错误;观点错误。13.答案 (1)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文明交往行为和方式,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对自身文化价值的5充分肯定,并激发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9、,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根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14.答案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原因: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弘扬红船精神是时代的要求,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精神力量,发挥先进的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精神上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