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1087191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8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岳麓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程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讲述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一国两制”的理 论与实践。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一度陷入瘫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 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线索归纳,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制度化、规范 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祖国统一大

2、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 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新发展。,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协、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3.“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 就。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基层民主选

3、举制度的普及。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港 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纲呈现,考点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点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自主学习,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会议通过了起临时 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同时规定了首都、代 国歌、国旗、纪年方式等。,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成立。 3.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

4、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 义革命 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 利。,(二)1954年宪法 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 写入宪法中。,3.意义 (1)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2)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3)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 极性。 (4)为社

5、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 主义社会。,(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 国家根 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大代表的产生: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组成。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 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

6、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 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形式和组织: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 协商会议是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基本组织。,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 家的新局面。,误区警示 1954年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 续存在。,(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 团

7、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 机构, 行使自治权。,2.法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规定。,3.实施情况: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作用: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 国家的全面发展。,巧记乐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两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8、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易混辨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 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思维启迪 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9、? 提示: 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点: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表现 (1)个人: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社会: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集党、政、军、司法诸权于一身的一元化 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造反派“全面夺权”,党政司法机关瘫痪,社 会秩序极端混乱。,(3)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遭到破坏。 (4)党内: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2.影响:“文革”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0、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 退。,(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指导思想: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举措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 权和 基层民主 建设。 (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颁布了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 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 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1 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和1999年4月行政复议法

11、的通过,使“民 告官”有了法律保证。,(三)基层民主选举 1.目的: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 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的基础。 2.法律依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及1998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内容 (1)城市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2)农村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 的 村民自治 。 4.意义:激发了基层的政治热情,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是中国基层民 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图证历史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层民主的实质是

12、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 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主题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史料呈现 史料1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合作探究,史料2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 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 继续存在。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史料3 新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

13、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 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 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读史指导 (1)史料1中“工人阶级领导”反映了社会主义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反映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是坚 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史料2中“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反映了政协会议 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只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或政治协商机构 存在。,(3)史料3中“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

14、 制度”分别指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成立初期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概括指出我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提示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 (2)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必须使民 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 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 点?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提示 观点:加强法制建设。表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 构想;颁布1982年宪法,并对

15、它进行多次修订;1995年提出“依法治国” 方略,1999年将其正式写入宪法;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作用 1.特色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 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 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根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民族制度。,(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以民主化、法制化 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

16、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 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 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 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 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 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 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2019云南昆明模拟)“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 家的主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17、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考点集训,B,解析 根据题干中“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 家的主人”可以看出该引文发表的时间是在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时 期,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确立,故C项错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

18、题著于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2.(2018江西名校高三检测)伦敦工人日报社论指出:中国的事情 “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德国柏林苏占区电台称:“中国政协首届会 议引起了国际政界的极大注意。”这些新闻报道反映 ( ) A.西欧已经脱离了美国的控制 B.部分外国媒体欢迎新中国的成立 C.西方国家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英国和德国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B,解析 A项表述与1949年的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的 事情证明美国不是万能的”“中国政协首届会议引起了国际政界 的极大注意”,说明英、苏媒体都对中国的成立表示了关注、肯定,故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西方的反华倾向,故C项错误;新中

19、国成立之时, 英国紧随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故D项错误。,3.(2018贵州贵阳摸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 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D,解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与重 建和完善民主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1982年修订的宪法起到了为拨乱反 正提供法律依据的作用,但1954年宪法没有这一作用,故

20、B项错误;1954 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1982年宪法没有这一作用,故C项错误;宪 法的颁布和修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D项正确。,考点二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提出与完善的过程 (1)提出设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 湾问题”的设想。 (2)初步酝酿:1981年9月30日, 叶剑英 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的“九 条方针”。,自主学习,(3)正式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 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

21、5)定为国策: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 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是在 一个中国 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 制度长期不变。 3.意义:“一国两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在这一理 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 了重要一步。,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 (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益完善。 2.过程 (1)香港回归:1982年,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案收回香港;

22、1984年,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 年7月1日,中国政 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意义 (1)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 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 问题提供了借鉴。,误区警示 1.“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 并不是完全自治,国防和外交事务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2.“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 香港问题

23、。 3.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 遗留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三、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 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 2.“三通”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放宽了“ 三通 ”限 制,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3.“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和 海协会 两个民间团体达成“海 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4.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 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5.法律保障: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 反分裂

24、国家法 ,以反对 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强大动力: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这些成 为两岸和平合作和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知识图解 “一国两制”的实践与意义,思维启迪 汤应武在1976年以来的中国中写道:“1990年4月,全 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 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 治的原则。”据材料观点分析“一国两制”实施的积极意义。 提示: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 和发展;有利于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教材补遗 “九二共

25、识” 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 对话、搁置争议”。,主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 史料呈现 史料1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 出发考虑的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 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 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文选,合作探究,史料2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 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四)

26、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 有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等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叶剑英(1981年9月),读史指导 (1)史料1中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 础上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史料2中“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 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统一后的台湾采取的政策。,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2,说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中国政府 对台湾和香港基本政策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 基本构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不同点: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史料2反映了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后来发展

27、为什么理论?其成功的实 践是什么? 提示 思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 理论:“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史论归纳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与联系,1.(2018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下面图片反映的是台湾第一 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考点集训,A,解析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民 众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因此才有1988年1月台 湾

28、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 在1992年,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一国两制”信息,故C项错误;海峡 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2.(2019河南安阳模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 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 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意味 着 (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D,解析 据材料可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香港才享有“行政 管理权、立法权、

29、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材料意在强调一个中国原 则,反映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故D项正确。,3.(2018山西六校四联)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 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 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解析 材料中“两地直航航线”的开通,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经济文 化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D三项。,记识记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

30、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 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 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3)“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 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知识框架,单元优化提升,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纵横拓展,跟踪训练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

31、道:“他们 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 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 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C.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D,解析 从“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可知该历史事件是 “文化大革命”,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故A项错误;自由、平等是 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的特点,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文 化教育事业,故C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破坏法纪、民主,践踏了中国 的民主和法制,故D项正确。,二、人民

32、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的区别,跟踪训练2 (2019湖南常德联考)在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 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 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 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 民主模式 (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B,解析 根据材料“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 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可知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性,故B项正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 宪法,而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是在1949年,故A项错误;题干立体式协商 民主模式并不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 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