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1087193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87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岳麓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程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1讲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要求,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兴起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冷战”中的“热战”。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 济大国。中国的振兴和不结盟运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 展的表现。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 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考纲呈现,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加强,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自主学习,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 恶化。 (2)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 全球战略。,(3)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存在着大国沙文主义。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5)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 胁,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3.表现,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4.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 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威胁 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

3、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 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 的世界大战。,误区警示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 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组织的成立是两极格局正式 形成的标志。 思维启迪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 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针对“公约”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 么措施?这意味着什么? 提示: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 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二、“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1)概况:1950年6

4、月,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 战;1953年,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 (2)影响: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 遏制中国 的政 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 (1)概况:1961年,美国顾问指挥西贡军队发动“特种战争”,企图剿灭南 方爱国力量;1965年,“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美军直接大规 模参战;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 (2)影响: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 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美国。,思维启迪 1955年3月,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 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

5、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 子。”其言论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由于核战争的毁灭性危险,美苏两国不敢轻易动武,客观上造成相 对稳定的局势。,主题一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史料呈现 史料1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 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 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 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 物。,合作探究,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 “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2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

6、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 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3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 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 疗。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两段史料分别来源于美、苏两国,创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 场上,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史料“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 援助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反映了电影创作者认为马 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从漫画可以看出其创作者认为马歇尔 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

7、的工具。 (2)史料2信息“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体制”指资本主义 制度;“极权主义政权”指社会主义政权。 (3)史料3信息中“它”是指马歇尔计划。史料3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作用。,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1,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 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提示 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 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 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 欧洲的工具。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根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8、的共 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 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 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等 社会主义政权。,史论归纳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 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2)不同点,主题二 “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 史料呈现 史料1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 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

9、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史料2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电报中说:“总结 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 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 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过一场全面 的军事冲突来解决。”史料3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

10、新全球史,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两个阵营”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 (2)史料2中“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表明了两大阵营 在斗争方式上采取了“冷战”。 (3)史料3说明冷战在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的同时,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的爆发。,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时间及标志 性事件。 提示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说:“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 第一场热战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这反映出朝 鲜战争实质是什么? 提示 美苏冷战的产

11、物。,史论归纳 雅尔塔体系、“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按照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 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格局。它对世界作了两 分天下的划分,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而采取的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冷战”加剧,促使北约和 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相继成立并在欧洲全面对峙,这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 形成。,1.(2016课标)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 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 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

12、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 的主要目的是 (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点集训,D,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 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 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材 料中的做法未必能争取到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排除A项;这一做法与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C 项。,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美国拥有

13、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2.(2019山西晋中模拟)推动下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 是 ( ),B,解析 表中所列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围绕欧洲。美国的欧洲 政策主要是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美苏结束战时同盟关系不是影响美国对 欧洲政策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政策围绕欧洲,是因为欧 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故B项正确;表中反映的是美国把欧洲作为 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不能体现“全方位包围”,故C项错误;二战后苏 联的政治军事实力达到可以与美国匹敌的程度,美国并没有制约苏联的 绝对实力,故D项错误。,3.(2018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 双方的战略家

14、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 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 ) A.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美苏均势维护了世界相对和平 C.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略选择 D.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B,解析 A项表述明显错误;据材料“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 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 和平机制”可以得出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故B项正确;冷战是 由美国发起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美苏的目标 是争夺世界霸权,故D项错误。,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加强,自主学习,一、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欧洲共同体

15、的形成 1.原因 (1)“二战”后,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 (3)西欧各国都无力单独与美国和苏联抗衡。,2.形成 (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 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这六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 欧共体 。,3.发展: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 科技合作。 4.影响 (1)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政治:西欧力图推行 独立自主 的外交

16、政策。 (3)国际关系: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1)“冷战”爆发后,美国扶植日本,不但减免战争赔偿,还向日本提供资 金和物资援助。 (2)在美国占领期间推行的 民主化改革 ,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 存的封建因素。 (3)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4)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2.表现: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并在19561972年呈现高 速发展的局面。在此期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 (1)政治:日本开始谋求

17、 政治大国 的地位。 (2)对外政策:日本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 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 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民族独立,为不结盟运动兴起奠定了政治基 础。 (2)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因此 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 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2.标志: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 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

18、立、自主、不 结盟、 非集团 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3.意义 (1)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概念辨析 “不结盟”是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联合自强,以抵 制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霸权政策。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 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 裁军,销毁核武器。 易混辨析 不结盟不合作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但是不结盟不是不合作,也并 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 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 战

19、”。,思维启迪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 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传统优势地位消失,使阿登纳认识到必须走联合道路,才能更加强大。,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东欧剧变 (1)从1989年开始,东欧大多数国家实行多党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 的时间内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 1990 年,德国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3)1991年,

20、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 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图证历史 德国的统一图1反映了美苏“冷战”对峙,德国分裂;图2反映了德国实现了统一,两 极格局趋向瓦解。,2.苏联解体 (1)背景: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 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 (2)过程 a.1991年发生的“ 八一九事件 ”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b.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 “独联体”。 c.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完 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误区警示 苏联解

21、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损失,但并不是整个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共性和个性,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仍在蓬勃发 展。,(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1.特点: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 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2.表现 (1)缓和: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解决或缓 解,维持世界和平的因素增长。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2)动荡:民族及宗教纠纷

22、、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地区冲突和局部战 争时有发生。 恐怖主义威胁 日益突出。,(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 (1)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 期。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 “ 一超多强 ”的局面。,2.原因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 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其不得不重视 多边合作。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 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单独主宰 世界

23、。 (3)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多 极化趋势加强。,3.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误区警示 (1)多极化趋势不等于多极化格局。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 “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 终形成,它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世界格局由两极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 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 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

24、发展过程。,知识图解 用“一、二、三、四”归纳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启迪 孤独的超级大国中称“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 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 中。”这段文字揭示了当今世界格局怎样的特点? 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处于“一超多强” 的局面。,概念阐释 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 团。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 集团,主要包括美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政治力量不断 发展、分化组合、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 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

25、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趋势并不是偶然的,它 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多 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主题一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 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 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 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合作探究,史料2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 约;1958年,上述国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 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

26、农产品共同市场;1965年六国签 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 同体1992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 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4年,欧 盟成员国达到25个。 欧洲一体化:神话与现实,史料3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 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 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读史指导 (1)史料1中“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 欧洲”表达出对欧洲走向联合的

27、渴望,说明欧洲的联合既有悠久的历史 渊源也有现实的需要。 (2)史料2中“欧盟成立”说明欧洲一体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欧元的问 世说明了合作方式发生了变化。欧洲联合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及参 与国家的增多,说明了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扩大,反映出欧洲联合与合作 的程度在逐步加深。 (3)史料3中“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直接说明了欧 共体对美国的影响,也揭示出美国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问题思考 (1)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实现联合的关键因素。 提示 法国与德国的和解。,(2)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萦的向往。200 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

28、欧盟外长”的产生,表明欧洲一体 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 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这一观点的认识。 提示 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欧盟各国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欧洲 合众国”的形成仍任重道远,但是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欧盟 总统”和“欧盟外长”的产生无疑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 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2)二战后欧洲的

29、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 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3)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2.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3.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 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促进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

30、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主题二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呈现 史料1 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 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 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 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 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三,与欧洲的关 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 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摘编自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史料2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 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

31、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 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 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 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 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 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摘编自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亨廷顿认为当前是单极加多极世界。美国需要利用其超级 大国地位,加强与大国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合作,维护美国的利益。 (2)史料2认为当前的世界格局除了大国力量之外,还存在其他重要力量, 是

3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问题思考 (1)据史料1指出亨廷顿的国际格局观,并概述这一格局观对美国政策可 能产生的影响。 提示 格局:单极加多极世界。 影响:与大国合作;利用超级大国的地位维护自身利益;保持与欧洲良好 的合作关系。 (2)根据史料1、2,指出亨廷顿与张毅君对国际格局认知的相同之处。 提示 相同:都否认单极世界,承认多极体系;都承认大国力量的重要性。,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 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 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

33、的提高 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 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 等多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 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 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 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 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

34、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 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 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 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考点集训,A,解析 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 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

35、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 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 项错误;由材料中“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可知法国 的外交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本国及欧洲的利益,没有发 生改变,故D项错误。,2.(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高三联考)有人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 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群芳争艳。从崛起进程和发展潜力来看, 分成3个梯队。这说明发展中国家 ( ) A.可以为多极化提供持续推动力 B.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 C.因发展不平衡而使世界动荡不安 D.将垄断世界贸易市场,A,解析 “新兴市场国家

36、的崛起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多点开花、群芳 争艳”说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能为多极化提供持续 推动力,故A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世界更稳定,故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不符 合事实。,3.(2019江西九江模拟)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 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C,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美苏实力均势的结果,而其解体则是美苏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因此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是国家 实力的消长,故C项符合题意。

37、A项说法明显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 以“冷战”为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带有强烈的敌对意识, D项与题意不符。,记识记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 (1)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 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和 平构成严重威胁。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 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暂时呈现“一超 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知识框架,单元优化提升,一、新中国各个阶段的主要

38、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纵横拓展,跟踪训练1 (2018河北沧州高三质监)初入政坛,尼克松曾因激烈的反 共行为而出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 “反共”政策,开始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 了访华的目标。尼克松“突然改变”的原因在于 ( ) A.中美两国构筑战略同盟 B.美国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战略 C.两极格局下的“苏攻美守”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解析 中美战略同盟与两国国家利益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从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就一直奉行遏制中国的战略,只是在某些时期出 现松动而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

39、改 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美国陷入越南 战争的泥潭,国力受损,在对苏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改善对华关系以平 衡美苏关系,故C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故 D项错误。,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跟踪训练2 (2018课标)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 变化情况,这表明 (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A,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材料可知,1945 1975年,联合国中来自亚洲、非洲的成员国增加,二战结束后,亚、非许 多国家赢得独立,它们

40、纷纷加入联合国,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属于第三世 界,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排除 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三、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1)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 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3)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 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

41、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国际上迎 来了一个建交高潮,外交出现新局面。 (4)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中苏 关系走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 (5)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 世界,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跟踪训练3 (2019河南许昌质检)1971年,尼克松提出当今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 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 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 ) A.美国

42、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尼克松认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了“五 个力量中心”,美国需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以对付苏联,这反映美国正视 世界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 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20 世纪70年代,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并没有破裂,故D项错误。,四、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跟踪训练4 (2018重庆二诊)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 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 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 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 )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C,解析 从材料“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 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20 世纪60年代的这次访问扩大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 非之间团结合作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启,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不结盟 运动兴起于1961年,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D7397-2010(2016) 026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loud Point of Petroleum Products (Miniaturized Optical Method)《石油产品云点的标准试验方法 (小型光学法)》.pdf ASTM D7397-2010(2016) 026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loud Point of Petroleum Products (Miniaturized Optical Method)《石油产品云点的标准试验方法 (小型光学法)》.pdf
  • ASTM D7397-2017 red 750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loud Point of Petroleum Products and Liquid Fuels (Miniaturized Optical Method)《石油产品和液体燃料浊点的标准试验方法(微型光学法)》.pdf ASTM D7397-2017 red 750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loud Point of Petroleum Products and Liquid Fuels (Miniaturized Optical Method)《石油产品和液体燃料浊点的标准试验方法(微型光学法)》.pdf
  • ASTM D7398-2007 8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 to 615C by Gas Chromatography《用气体色谱法测定沸腾范围1.pdf ASTM D7398-2007 8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 to 615C by Gas Chromatography《用气体色谱法测定沸腾范围1.pdf
  • ASTM D7398-2011 79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 to 615&x00B0 C by Gas Chromatography《使用气象色.pdf ASTM D7398-2011 79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 to 615&x00B0 C by Gas Chromatography《使用气象色.pdf
  • ASTM D7398-2011(2016) 915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x2009 &xb0 C to 615&x2009 &xb0 C by .pdf ASTM D7398-2011(2016) 9150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Boiling Range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 in the Boiling Range from 100&x2009 &xb0 C to 615&x2009 &xb0 C by .pdf
  • ASTM D7399-2018 275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Polypropylene in Polypropylen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Mixtures Using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用红外分光.pdf ASTM D7399-2018 275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Amount of Polypropylene in Polypropylen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Mixtures Using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用红外分光.pdf
  • ASTM D7400-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测试用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7400-2007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测试用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7400-2008 89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7400-2008 89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D7400-2014 red 225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D7400-2014 red 225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ownhole Seismic Testing《井下地震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