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1088394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X 页数:8 大小:5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归纳记忆 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 三种治国思想: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四个思想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二、“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 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

2、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易误辨析: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百家争鸣,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

3、想大都能 从诸子百家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学思想,经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当时的“显学”。,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史料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史证 史料一反映的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史料二体现出“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 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

4、”以礼来维护。,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史料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 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孔子主张以“仁”待人, 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都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史证: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包括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儒家的人与人的和 谐,反映了传统思想中的精

5、华部分,也体现了其现实价值。,【解题技巧指导】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即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 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 景或只是稍加改变。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教材中的什么史实,然后 根据课本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技巧体验: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可知,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礼乐制度为目的,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